“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青瓷傳人。單鵬雲攝

上月底,寧波慈溪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遞交申請,註冊“慈溪秘色瓷”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慈溪秘色瓷品質標準的制訂。就連慈溪全新的城市LOGO上,也是一個青瓷色的“C”形主體中間鏤空出一隻秘色瓷代表作“八稜淨瓶”,青瓷佔據了“大份額”。

在慈溪有11個鄉鎮、村以青瓷為“當家花旦”,從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上林湖越窯博物館、青瓷文化傳承園、鳴鶴古鎮一路綿延30公里,組成了國內唯一的“秘色瓷”文旅線路,也是網紅打卡地。而在更微觀的視野下,每家每戶多少都能找到青瓷用具,很多中小學課程表上也可見青瓷工藝課。慈溪青瓷甌樂還走出國門,12個國家的邀演函已飛向這座縣域小城……

近年來,慈溪很多大事件都跟青瓷不無關係,這座工業城市正將這種文化遺產寫進城市命脈裡。如何將文化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深層次動能?慈溪用了十餘年時間展開了城市文化IP化的實驗。記者追蹤慈溪“城市IP”孵化之路,希望從中找到文化資產變現的一種可供借鑑經驗。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續接文脈

復活IP符號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邁華的工作室依山而建,呈“凹”字型磚瓦結構。這裡離上林湖越窯遺址只有3公里,離他的故鄉龍泉卻有400多公里。

19年前,孫邁華在慈溪市有關方面大力邀請下舉家來到上林湖畔,扛起復興越窯青瓷的重任。之前他已有浙江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越窯青瓷傳承人等頭銜在身,在龍泉的青瓷企業也辦得風生水起。

尋找外援,找尋名匠,對當時的慈溪來說是迫切的。慈溪越窯始於東漢,至唐鼎盛時,環湖周圍120多處青瓷窯址終日爐火不斷,但至南宋便停燒了。這跟很多縣域城市在復興文化時遇到的窘境相似,技藝失傳、文脈斷裂。2001年,慈溪市提出全力支持恢復越窯青瓷生產、重塑逝去的越窯文明時,竟發現找不到一個能夠重燃窯火的青瓷匠人。

一種地域文化要鍛造成一座城市的大IP,是需要將文化符號復活,挖掘出源源不竭的淵源。而這引爆的導火線就握在匠人手中。慈溪市連續出臺了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不遺餘力培育和引進各級工藝美術大師,孫邁華便是首位引進的工藝大師。

歷史上,上林湖有一部分瓷工遷往龍泉,從某種意義上說,龍泉青瓷正是越窯青瓷的延續。慈溪選中孫邁華,恰恰因為這一脈相承的燒製技藝。2001年8月18日,孫邁華攜家人與7個工人來到上林湖,他們帶著窯爐、轆轤車等各種瓷藝生產工具。那時,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越窯遺址,不斷進行瓷土採集、碎片分析,並尋找與瓷土相配的瓷釉配方。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然而,這條復興路一開始走得並不順利,工藝成熟的龍泉青瓷雖傳承于越窯青瓷,但原料決定瓷器工藝,龍泉瓷土跟慈溪完全不一樣,瓷器製作工藝也大不相同。“這好比景德鎮的黏土含鉛量高,燒製出來的瓷器發白,上林湖的黏土含鐵量高,燒製出來的越窯青瓷呈青灰色。”孫邁華解釋說。慈溪越窯製造技藝失傳千年,留給他的只有簡單的文字記載,要恢復斷檔的慈溪青瓷,只能一點一點試驗。

孫邁華開始查找各種歷史資料,研究越窯青瓷的形狀、特徵等,還出資收購大量在民間流傳的越窯青瓷代表性器型。經過幾個月的瓷土採集、瓷釉配方實驗,幾十次的試燒失敗後,終於在當年12月成功燒製出越窯青瓷,上林湖越窯青瓷獲得了原產地標記。

聞長慶、聞果立父子是在這場政府扶持文化工程中誕生的本土工匠,他們用傳統工藝方法成功複製出難度很大的“秘色瓷”。短短几年間,上林湖南部沿山線上開出了不少越窯青瓷廠家,湧現了兩位國家級大師、兩位省級大師、4位市級大師,相關從業人員已達1500多人。正是有了這些人,慈溪才能邁開打造青瓷IP的第一步。

最近,慈溪秘色瓷鑑定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這裡將引進全國頂級鑑定專家,年底前,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申報的“青瓷標準”也將編制完成。“以後誰說自己是秘色瓷,都要拿到這裡來鑑定,要對照這裡的標準。”慈溪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這是在提升慈溪青瓷的地位,給青瓷IP壘好基石。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鏈接現代

挖掘IP個性

從8年前開始,慈溪龍騰越窯青瓷研究所負責人沈燕榮一邊開廣告公司,一邊籌建慈溪龍騰越窯青瓷研究所燒製青瓷,但其實更多的是用廣告收入來貼補青瓷製作。

慈溪青瓷恢復不過短短10餘年,沒有足夠時間來完成龍泉青瓷那樣的產業積澱和分工細化。這裡的青瓷企業都是家庭作坊式。青瓷依舊靠每家每戶自己燒製10餘道工序,成本高,利潤低,即便價格為同等品質龍泉青瓷的兩三倍,仍舊賺不了錢。

沈燕榮很清楚,在知名度和產業成熟度上,剛剛復興的慈溪青瓷產業面前有一個繞不開的龍泉青瓷。“兩者在文化上存在同質化,慈溪青瓷跟龍泉有關,但卻不應該是龍泉式的。慈溪青瓷要想異軍突起,成為一個識別度高的城市IP,必須依靠自己獨特的入口。”沈燕榮說道。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與龍泉將青瓷發展為一個支柱產業,埋頭做大產值不同,慈溪青瓷IP找到的路徑是借力,通過匹配互聯網和依靠本地強大的工業載體,逐步建立起適合城市稟賦的IP生態鏈,真正將青瓷符號融入到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在這樣的定位下,慈溪青瓷逐漸擺脫了“器皿”這個固定標籤,呈現出了更加多樣的形態。

在沈燕榮的工作室裡,一塊老式的屏風嵌入薄薄的青瓷片,顯得很特別。這塊青瓷片有10多釐米長,燒製難度很大,但卻讓青瓷有了新的用法,桌椅傢俱、牆上掛的壁畫等都可以融入青瓷材質。“我還在想,工業設計如何應用在青瓷上,比如,兩個器形不一樣的杯子,可不可以用上一個螺帽將兩個杯子疊在一起,不用時候,收疊起來成為一種裝飾品。”最近,她設計的一款青瓷咖啡杯“群燕歸巢”在網上熱賣,這款杯子一改青瓷的“老面孔”,融入了白泥燒製,兩種色彩巧妙交織,像一隻鳥巢,一個就賣三四百元,還一搶而空。

而就在去年年底,慈溪市越窯青瓷有限公司孫威設計了青瓷智能電鍋,除了顏色用了青瓷色外,電鍋的蓋頂也是青瓷製作的。目前,蓋頂模具已經制作完成,今年就可投放市場。這款“青瓷+製造業”的產品讓青瓷與本地製造業融合,借慈溪小家電的銷售路徑,走得更遠。

青瓷不僅鑽進日用品,而且鑽進了千家萬戶的“足下”。國內唯一的一條“秘色瓷”文旅線路在慈溪建成,文旅融合,青瓷文旅大IP就像這條線路一樣,在每個人心裡延伸。去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海內外遊客兩萬餘人次,數量創新高。

如今,上林湖畔崛起了佔地71.6畝、總投資達1.75億元的上林湖青瓷文化傳承園,很多青瓷企業陸續搬到產業園裡,上下游平臺資源也注入其中,慈溪市還每年斥資1600萬元用於支持包含青瓷產業的新興文化產業和非遺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為的就是激發慈溪青瓷中的創新力量,呈現百花齊放格局。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花式傳播

提升IP流量

在裝滿水的青瓷碗、碟、盂、“鹹菜缸”上,優雅地敲敲打打,奏樂空靈如幽蘭徐放……去年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第12屆“東方旋律”國際音樂節上,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代表中國參加,這一場從唐宋穿越而來的青瓷甌樂演奏驚豔全場。至今,這支來自慈溪的青瓷甌樂藝術團,已出訪12個國家,演出超50場次。

從上林湖挖掘發現青瓷、開發樂器,創排甌樂節目,到赴海內外演奏,慈溪青瓷甌樂一路走來,並非只是一次音樂的發現傳承之旅,更是慈溪青瓷文化的一場吸睛花式“秀”。

一個IP與一個網紅某種程度上異曲同工,都需要流量。文化遺存固然是傳統文化吸粉的重要載體,但引爆流量,並不是匠人出幾個作品或是老百姓用幾個杯子而已,還是需要講好“故事”。“慈溪青瓷產品是融合生產生活的產物,多樣化、個性化,這也決定了無法靠產品銷售這種單一傳播,必然要求多條腿走路。”慈溪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房偉迪說。

甌樂便是慈溪青瓷花式傳播的方式之一。2002年,慈溪成立了唐宋青瓷甌樂科研組,研究仿製瓷甌、瓷鍾、瓷鼓等20多種可用於演奏的青瓷樂器,並整理和創作甌樂曲目。“敲擊青瓷發出聲音,是一種純粹的、接地氣的藝術形式,讓民眾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無論是國內的老百姓還是海外民眾,都能接受。”在慈溪市青瓷甌樂藝術團團長謝傑鋒看來,這樣的變身讓青瓷文化更容易傳播。

“城市超級IP”孵化記:斷檔近千年 青瓷產業何以成吸睛名片

去年,慈溪青瓷甌樂藝術團首次和保利院線合作,開始商業巡演之路,至今已連演70場,很多演出場次都座無虛席。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瓷甌樂首次探索商業演出,就碰撞出火花,不由讓人憧憬未來。

慈溪正在為青瓷文化搭建多樣的傳播平臺,不斷擴張青瓷文化的“勢力範圍”,真正讓城市IP無處不在。

在慈溪匡堰實驗學校裡,每週都有一節青瓷特色課。學校還組織編寫了自己的青瓷校本教材,學校裡圍繞青瓷的社團就有8個,覆蓋100多名學生。從賞析到動手製作,青瓷文化牢牢地抓住了慈溪城市的未來。慈溪龍騰越窯青瓷研究所已跟近20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成為高校青瓷創作實踐基地。今年春節前,蘇州大學設計、國畫專業的6個骨幹老師來到慈溪龍騰越窯青瓷研究所,創作陶瓷。在這之前不久,中國美院40多個學生,也來到這裡創作了近200多件作品……每年都有至少200餘名高校師生來這裡搞創作,青瓷正以設計載體的身份走近青年一代。

青瓷IP不僅在慈溪本地生根發芽,慈溪政府更是多方搭臺,一路護送其“出訪”“出海”。去年11月21日開幕的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青瓷大師孫邁華等人帶著作品亮相,這已經是他去年的第十幾次“登臺”。慈溪市每年投入100多萬元送青瓷參展,多渠道展示城市形象與品牌,越窯青瓷甌樂還頻頻在國家重要活動中助興演出,《越·瓷風》《月下笛》等十多部作品分別榮獲省級及國家級金獎。這一切都在為這裡的青瓷文化積攢流量,最終走向超級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