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俄罗斯取消英语学习,把汉语纳入考试当中,我心里是既开心又担忧,开心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被更多的人认可当然开心;担忧的是怕俄罗斯的学生们也像我们学习英语那样,被背单词、学语法、文法折磨得失去了兴趣,越学越厌弃,那就有悖学习的初衷了。


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母语的学习重在环境

想想汉语我们是怎么学会的?上小学之前我们都不会写汉字,但是日常基本的会话都早已学会了,爸爸妈妈说什么小孩子都是能理解的,这是我们在这样的语境中生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以即使看不懂书籍,但是能够交流对话。这就是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所以你看一个小孩子他根本不懂什么声母韵母、不知道主谓宾还是主系表等句子结构,他也不知道什么词语用法,但是也能完整表述意思,表达思想了。

交流得多了,知道的多了,就有了想表达的欲望,当不能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就要借助其他载体来记录传递信息,文字的意义便出现了,我们写字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文字成了最有用的载体。先会说,再会写。然后再读文章理解文意,慢慢我们就用得更熟练了。母语学习其实是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就是你周围都是说这种语言的人,那你自然也就学会了。这个过程并不是刻意地学,而是有无时无刻不在的锻炼机会,所以学得很快,很自然。


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第二语言的学习重在兴趣

第二语言则不同,想想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可就没有英语交流环境了,我记得我是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那个时候除了英语老师之外我身边没有一个人会说英文,而且那时候也没有智能手机,家里更没有电脑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所以也就没有一样接触英语学习的渠道,而英语老师呢上课也是说中文的,连26个字母都带着一种方言腔调,所以更别提能学地道的英语了,我想这也是很多老师教第二语言存在的问题。

学习第二语言,和母语学习的顺序是颠倒的,母语是在环境中先会说再会写,而第二语言是先会写再会说,当你有一点英语基础了,再自己去找环境练习。一小部分学生冲出重围、克服枯燥繁重的学习实现了第二语言的能说会写,可是大部分学生倒在了一遍遍地背单词、背语法上,所以现在不少专家说英语学了十几年却收效最差。为什么?究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我们没有必须学会的环境,大部分人没有出国的机会,也没有出国的打算,会不会一门外语无所谓,无非就是成绩上的缺陷,可是也能从别的学科上找补回来,这是从学业角度考虑;第二是我们根本看不到英语的魅力,它就是由一个个字母组成的嘛?就是要靠死记硬背嘛,也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更不了解背后有什么历史文化,因为不了解,更加拉大了这之间的距离感,没有兴趣在,学得好坏更加显得无关紧要。

有英语学习的前车之鉴,对于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国家的老师们来说,在缺少了大的语言交流环境的前提下,那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让外国友人对中文感兴趣,我想汉字有这个魅力、有这个自信!


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说起汉字,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从古到今没有间断的文字,而且汉字是方块字,在这个两维度的空间里可以构形,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从隶书到楷书再到简体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颗活化石,蕴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叫人越听越想听,越了解越好奇,越好奇越爱学。举个例子,“雨”这个字,古人造字就是画出下雨的动作,描绘下雨的场景,所以这个字有一种动态的画面感,这个字跨越文化差异,跨越地域限制,我想无论是哪国人学习这个字,只要在下雨天或者想到下雨的场景,这个字自然而言就记得住。


中文教育重在文化的传播,汉字书写重在对造字智慧的解读

雨字的发展过程


所以国内外的中文教育或许可以避开英语十几年学习而不得提升的尴尬,让学习者了解中文之美、了解汉字文化,从文化上打开学习兴趣这一切入口,然后助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只有他们主动钻研才能学有所成。说汉字有优势,就在于一个个汉字里蕴藏着的正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汉字的学习,可以常规教育和文化引导并驾齐驱,让汉字不仅成为书写交流的工具,而且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阶梯!

汉字字源文化的学习,是让学习者看到一个汉字它本来的样子,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学习汉字的骨骼构架,更知悉汉字的更丰富的精神内涵,汉字里不仅蕴藏着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对生活的感悟智慧;还有对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比如“信”字,告诉我们人要言而有信;比如“诚”字,说话要出自人的本心本意,要诚实;这些才是汉字更加动人之处!通过这样的学习,对国内国外的学习者都是受益的,对内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谨记教诲,学好做人做事;对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是怎样的文明国度,中国人有怎样的精神信仰,汉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民族大团结。


希望在中文教育这条路上,我们挖掘更多的兴趣,以更适合的途径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国内外的学习者,正视汉字、爱上中文、爱上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