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網劇裡的京劇,京劇裡的人生

《鬢邊不是海棠紅》:網劇裡的京劇,京劇裡的人生

尹正(左)一邊拍戲,京劇男旦牟元笛(右)、尹俊一邊教戲,持續了小半年。第一次扮楊玉環唱《貴妃醉酒》,尹正對臺下的反應很震撼:“回到京劇鼎盛的時期,這些京劇演員得多風光啊?” (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20年4月9日《南方週末》)

臺上,商細蕊扮著楊玉環,唱著《長生殿》;臺下,程鳳台深受觸動,劇中是他的內心獨白:“每個人都能從中看見自己的人生,我看見的,是無奈,是妥協,是被命運拉扯著,過著自己根本不想要的生活。”

演員尹正進入《鬢邊不是海棠紅》劇組,飾演一代京劇名伶商細蕊,拍的第一場戲是“燙手”的青樓戲。

1930年代,北平梨園行會會長姜榮壽過生日,京城名流皆來賀壽,唯獨外來的梨園新魁商細蕊不到場,只派人送了壽禮,自己則在青樓跟花魁飲酒討教“業務”。他下個月要唱全本的《玉堂春》,咂摸不出蘇三的味兒,正發愁——《玉堂春》是京劇旦角的開蒙戲,講的是性格剛烈的妓女蘇三的一樁冤案。旁人勸商細蕊,《玉堂春》是老掉牙的戲,前人怎麼來,你就怎麼來。商細蕊偏不願走老路。前人的蘇三,要麼是個大家閨秀,要麼就是個純粹的窯姐兒,他覺得都不對。

哪知跟花魁學了兩招扇扇子,商細蕊就連連搖頭,“讓人想睡,那叫風騷;讓人想愛,那才叫風情。”說罷,他親自示範了一番,半遮面的扇子,欲遮還羞,緩緩移開,露出柔媚眼神,嘴角淺淺勾笑。花魁倒吸一口氣,真真從一個男人身上見識了,什麼是千嬌百媚。

尹正的這場青樓戲,也是商細蕊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的第一次亮相。一個特立獨行的紅角兒形象就此立住——臺上是精於技藝的戲痴,臺下卻是不諳世事的莽夫。

這部京劇題材的民國劇,延用了《延禧攻略》的主創班底。故事根據水如天兒的同名網絡小說改編,水如天兒同時也是這部劇的編劇。

劇情貫穿在1930年代,以京劇名旦商細蕊(尹正飾)和新派富商程鳳台(黃曉明飾)為主角。商細蕊醉心戲臺,一心想將京劇發揚光大,卻遭遇同行瘋狂打壓。從未看過京劇的富商程鳳台偶然被商細蕊的演出深深打動,逐漸成為商細蕊的知己和投資人,一路扶持商細蕊重建水雲樓、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京劇人才。1937年日軍佔領北平,商細蕊和程鳳台被眾人保家衛國的熱血之情所感染,投身革命洪流。

入行七年,尹正說《鬢邊不是海棠紅》是他演過“最不一樣的一部戲”。近年影視劇中也不乏戲曲人的角色,但大多隻是點綴,像“鬢邊”這樣完整深入展示戲曲和戲曲人的作品,比較罕見。全劇49集,涉及的京劇劇目多達二十多出,相當於每隔一兩集就有一齣戲。原作者水如天兒本身就是資深戲迷,除了京劇,也聽越劇、滬劇、錫劇,她喜歡旦角戲,最喜歡《鎖麟囊》。“京劇最大的魅力是視覺感官好,嗓音特別。我聽流行歌曲,循環久了就膩了;京劇聽久了也不會膩,這就很神奇。”水如天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導演惠楷棟對這部劇的要求,是細節要“儘量做到完美,起碼不能讓內行人挑出毛病,外行人看著也能賞心悅目”。為此,劇組幾乎是1:1複製了三四個古戲臺,二百多套戲服中,有一百多套都是手繡的。

這份對京劇的珍視,也是吸引著名京劇男旦尹俊、牟元笛擔任戲曲指導,併為劇目配音的原因。尹俊雄心勃勃,要在這部劇裡打造“影視版的京劇旦角百科全書”。在牟元笛看來,劇中虛構的商細蕊就是男旦演員的一個濃縮。在現實中,戲曲界四大名旦不可能演各自流派之外的劇目,荀慧生不可能去演《霸王別姬》,尚小云也不可能去演《晴雯》。眾多流派劇目集於旦角商細蕊一身,也只有在影視劇中才能實現。

《鬢邊不是海棠紅》:網劇裡的京劇,京劇裡的人生

劇中尹正飾演的商細蕊演繹了京劇旦角各個流派的經典劇目,這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圖為商細蕊表演荀派經典劇目《晴雯》。 (劇組供圖/圖)

臺上風情萬種,臺下六親不認

為了表現男旦在戲裡戲外的區別,尹正就花了好一番心思。

“商細蕊在臺上風情萬種,下了臺又不沾女氣。”尹正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般來說,乾旦演員習慣了在舞臺上以女人的姿態示人,多多少少得帶點陰柔氣吧,但是這個商細蕊卻一點女氣不沾。所以下了臺後,舉手投足之間得有一個男人的氣場——拿手指頭一指可能是個蘭花指,讓你知道這哥們兒是唱旦的,但他卻不會帶著媚勁兒。”為此,尹正反反覆覆試動作,最後都有些“魔怔”了。

尹正不吝表達他對商細蕊的喜愛:“這個角色在我這兒的豐滿程度、吸引力是致命的——他作為一個乾旦演員,在臺上風情萬種,下了臺六親不認,沒事兒就跟人打架,還能吃,還不識字,你說這人得多好玩。能演繹這樣一個人,何其珍貴。”

出演商細蕊,是尹正主動爭取來的。最初聊了半天,製片人沒有立刻拍板,而是讓他先去惠楷棟正在拍的另一部戲《烈火軍校》中演個小配角,試試戲。尹正在《烈火軍校》中飾演亡國貴族承瑞貝勒,糾葛在親情和夢想之間,這個角色性格有些變態,演不好很容易被觀眾討厭。但惠楷棟發現,“尹正的表演非常質樸和本真”。

更大的驚喜,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上。演員張豐毅正在節目中回憶1990年代拍《霸王別姬》時的情景,張國榮的御用化妝師宋小川給尹正做了一個京劇造型。尹正穿著戲服,扮著旦角上了臺,把惠楷棟給驚豔到了,他當即就給製片人打電話,說“這孩子肯定沒問題”,終於敲定由尹正來演商細蕊。

尹正曾拉著主創通宵聊劇本,對人物的各種細節反覆討論。劇本里的商細蕊愛吃,飯量奇大,他們會討論怎樣的吃相才不難看。討論半天,他們都覺得商細蕊吃東西會吃得很大口,但是不會狼吞虎嚥,他會揣一大口在嘴裡面,嚼得很猛,但是不露齒。

開拍前,尹正先私下跑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找牟元笛學了一個月的戲。那時他們彼此還不認識,牟元笛也不知道要拍這樣一部電視劇。牟元笛先給了尹正一本《梅蘭芳表演藝術圖影》,讓他拿回去研究。書裡有很多梅先生的劇照,包括手的特寫,尹正好好琢磨了一番。牟元笛上課的時候,尹正就在一旁觀察,看男旦演員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觀察他們流露出來的戲曲範兒。

也正是在這番細緻觀察後,他找到了展現商細蕊生活中不帶女氣的方式。比如,他發現牟元笛和尹俊坐凳子都是坐一半,腰桿子挺得特別直,有一個男人的氣場,但一伸手又是蘭花指——這是職業習慣。

除了觀察,牟元笛也教尹正很多基本功,“沒有哪個動作上手快,”尹正回憶,“你比如說腳底下的功夫,跑圓場,京劇科班出身的京劇演員,他們的圓場是像水上飄一樣的,而我走上來是‘咯噔咯噔’的。”

對於這一點,飾演程鳳台的黃曉明也深有感受。他回憶,早在2004年,他出演電視劇《龍票》時,曾演過一回生角。那場戲不長,寥寥比劃幾個招式就過去了,卻給黃曉明留下了疼痛的印象:“我的印象就停留在‘好疼’,箍一個頭好疼,而真正的生角演員要每天箍。”

出演商細蕊之前,尹正跟大多數人一樣,對於京劇的瞭解只是表面上的“咿咿呀呀”,“花臉瞪眼睛,旦角很美”。拍完這部戲之後,他體會到這門古老藝術“勾人心魄的魅力”。戲裡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功夫。有一天尹正在上海拍“蘇三”的戲,名旦徐碧雲的關門弟子畢谷雲從旁指導。看尹正走了一圈之後,畢谷雲說:“尹正,你這個回眸,脖子不要歪得太多。身子別動,頭直接轉過來。”一針見血,“蘇三”身上那股倔強勁兒一下子就出來了。

除了練動作,尹正也練發音,“把口倒過來”。尹正是內蒙古人,而戲裡的商細蕊說一口京片子。“那不是普通的北京話,你得說一個戲子說的北京話,不是衚衕串子說的那種北京話。”尹正琢磨著其中的細微差別,“唱戲的人拿腔拿調的,咬字咬得比較狠。普通人說‘出錯了嗎’,他們可能說‘您出錯了嗎’,會起著範兒。”

後來進了劇組,牟元笛和尹俊對尹正也是一邊拍戲,一邊教戲,每天重複練習,前後持續了小半年。兩位老師先告訴他手勢,再教他腳步在哪裡、表情怎麼做,讓他“死記硬背學下來”,有好幾場戲,尹正都依葫蘆畫瓢演完了全場。最後牟元笛評價:“尹正已經成為這個劇組裡最專業的京劇演員了。”後來“鬢邊”開播,“尹正咬手絹”這樣讚賞他演技的片段登上熱搜,牟元笛並不意外,功課都做足了。

尹正記得自己第一次站在戲臺上,戴上鳳冠,扮演楊玉環唱《貴妃醉酒》那天的震撼感受。“臺下幾百號群演看著你的眼神是很新奇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尹正,但是我在臺上的形象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的。我還不是一個真的京劇演員,而且現在我們有電影、電視劇,網絡上有各種東西供人消遣娛樂。回到民國京劇鼎盛的時期,這些京劇演員得多風光啊?”

《鬢邊不是海棠紅》:網劇裡的京劇,京劇裡的人生

為了飾演民國京劇名伶商細蕊,尹正在開拍前就找京劇名旦牟元笛學了一個月的戲,在劇中,他還要表演震懾琴師的京胡演奏。 (劇組供圖/圖)

京劇不只有“四大名旦”

牟元笛接下《鬢邊不是海棠紅》戲曲指導的活兒,是有“私心”的。在劇本允許的情況下,他儘可能爭取替換掉傳統老戲,多給弱勢流派亮相的機會,也希望觀眾瞭解,京劇名角兒不只有四大名旦。

“以梅蘭芳先生為首的四大名旦是我們京劇最重要的代表,但那個時候京劇不可能只靠這四個人,還有比如‘翠碧朱黃’,筱翠花、徐碧雲、朱琴心、黃桂秋。我們希望能夠呈現更多的旦角流派。”牟元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有一場商細蕊在梨園戲館自彈自唱的戲,劇本里安排的是傳統戲《四郎探母·坐宮》,這是普通觀眾常聽到的戲。牟元笛建議換上朱琴心的名劇《人面桃花》,“蜂喧蝶舞團成陣,淡紅香白一群群,雲霞燦爛烘幽徑,誰道不似武陵春。”唱詞優美,唱罷餘音繞樑。

《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還有一些劇目是傳統京劇裡沒有的,屬於作者水如天兒的原創劇目,比如《趙飛燕》。劇本中寫道,演出《趙飛燕》時,商細蕊要在鼓上跳“玄女步伐”。三言兩語帶過。但這個舞蹈究竟應該怎麼跳?牟元笛費了一番功夫,最後想到,借鑑自己演過的《綠珠墜樓》中的翎子舞,加以改編和整合。鼓的面積非常小,步子一大就容易從鼓上掉下去,牟元笛替身出演的時候,拍了好幾天,終於創作出這段鼓上的“玄女步伐”。

劇中的商細蕊還有個“壞毛病”,好改戲。在牟元笛看來,改戲與不改戲之爭,牽涉的其實是京劇保守派和革新派的角力。

“保守派對於改革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以梅蘭芳為首的京劇演員都在革新和進步。比如《貴妃醉酒》,大家都說是梅蘭芳先生的代表作,但是它真真正正是一出傳統戲,很多名角兒都留下過《貴妃醉酒》的唱片。是梅蘭芳先生把它不斷改進,包括唱詞、人物表演,逐漸把一個傳統戲演成了梅派的代表劇目。”尚小云的代表劇目《昭君出塞》、荀慧生的代表劇目《金玉奴》,也是這麼來的。牟元笛解釋,“不是非要改得跟別人不一樣,而是要更貼近當代觀眾的審美。不斷前進的精神,可能短時期內會受到束縛或者年長人的抨擊,因為你改得更好,就會顯得他陳舊,或者顯得他迂腐。”

對於指望《鬢邊不是海棠紅》振興京劇的期待,牟元笛說:“我覺得京劇是要靠京劇來振興的,反過來講,電視劇也不能靠京劇來振興。振興還是要在自己身上。”

《鬢邊不是海棠紅》:網劇裡的京劇,京劇裡的人生

程鳳台(左)是商細蕊(右)的“戲臺子”,不僅喜歡他的戲,還出資支持他的戲班。尹正認為,二人不是粉絲和偶像的關係,而是互為知己。 (劇組供圖/圖)

不是民國粉絲與偶像,是互為知己

《鬢邊不是海棠紅》第六集是全劇的第一個轉折。臺上,商細蕊扮著楊玉環,唱著《長生殿》;臺下,程鳳台深受觸動,劇中是他的內心獨白:“每個人都能從中看見自己的人生,我看見的,是無奈,是妥協,是被命運拉扯著,過著自己根本不想要的生活。”程鳳台迷上了京劇,他跟商細蕊的情誼也由此開始。

程鳳台認的是商細蕊這個人,他之前根本就不懂京劇,是因為跟商細蕊關係好才去接觸京劇的。旁人跟他說:你別瞎叫好,你這好叫得不在點上。程鳳台說:我就覺得商細蕊唱得好怎麼了?“這其實是一個蠻高級的體現,規矩是規矩,但藝術是有彈性的,誰說這兒不能叫好?程鳳台在看戲上是一個菜鳥,但是你無可否認他這一瞬間對商細蕊的肯定,以及對京劇的喜愛。”

有觀眾評價,程鳳台與商細蕊的關係,就像粉絲與偶像的關係。對此尹正並不認同,他認為兩人就是知己。“知己,就是無條件地付出。朋友沒有血緣關係,就是純粹對對方的認可,這是彌足珍貴的。”

程鳳台與商細蕊,是在互相成就中完成蛻變的。“商細蕊曾經無拘無束,愛誰誰。他是一個好角兒,但不是一個好班主,祖產讓人刨了他都不知道,管理能力太差了。”尹正說,“程鳳台來了之後,他知道,我不能亂闖禍了,因為他會為了我受罪——人跟人一旦成了知己,你就總覺得欠他點什麼。”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程鳳台被日本人打成重傷一度陷入昏迷。劇本里原本寫的是商細蕊來“喊魂”,惠楷棟把它改了,改成商細蕊站在程鳳台家唱戲。“我覺得他們是知音,程鳳台對商細蕊最熟悉的是聲音,他最喜歡聽他的戲,那就用唱戲把他喚醒。”

劇中,商細蕊父親商菊貞,一個一生追求成角兒而不得志的梨園戲子,這樣教訓兒子:“在這個世界上,但凡要比別人強那麼一點,人家就會嫉妒你、害你、毀你,死皮賴臉把你往下拉。但是,咱要比別人強了一大截,別人怎麼著也追不上咱,你猜怎麼著?他們就會敬你、怕你、愛你,把你像祖師爺一樣供著。”

尹正對此有不一樣的理解。“這句話很現實,但也很消極。每個人的狀態,我覺得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我會選擇一個比較積極的狀態,我踏踏實實演戲,老老實實做人。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永遠是邪不勝正的,如果有人對我產生了不好念頭的時候,必然也會有人保護我,或者為我說話。”

南方週末記者 李邑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