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認識這個河北人?羅莊村發生的,真人真事

誰認識這個河北人?羅莊村發生的,真人真事

每天給自己測量血壓,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更別說走街串戶為村民免費測量血壓了。然而,井陘縣微水鎮羅莊村75歲的劉和尚老人做到了。


13年來,他每年為村民測量血壓4000餘人次,用壞了5個血壓計、背壞了4個揹包,至今仍行走在測量血壓的路上。“做這些事,我高興。趁我還幹得動,有一點光,就多發一點熱。”劉和尚老人樂呵呵地說道。

醫生的話讓他萌生為村民測血壓的想法

4月14日,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正在為村民測量血壓的劉和尚。“高壓160,低壓90,血壓還是偏高,一定要按時吃藥啊。”囑咐完“患者”康長鎖後,劉和尚才轉身接受採訪。

誰認識這個河北人?羅莊村發生的,真人真事

■劉和尚為同村老人測量血壓。

說起為村民測量血壓的初衷,善談的劉和尚打開了話匣子。“2007年,我覺得頭暈,就去找村裡大夫。”劉和尚回憶道,當時大夫立刻給他量了血壓,結果顯示血壓偏高。

在與醫生的聊天中,劉和尚得知,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發病率非常高,並且很多老年人因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而錯過最佳的控制和治療時期。


“孫子小的時候,我照看他。他上學了,我就有時間了。”劉和尚說,自己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送完孫子上學,心裡覺得空落落的,總想找點事做。


恰巧,劉和尚聽到了醫生的這番話,萌發了幫村民義務測量血壓的念頭。在那位醫生的幫助下,劉和尚很快學會了測量血壓。之後,他自己買了血壓計和聽診器,開始為村民免費測量血壓。

村民從說風涼話到豎大拇指


“老劉三天兩頭過來給我量血壓。”72歲的康長鎖說,他由於前幾年患病,導致行走不便,所以,劉和尚每次都是“上門服務”。


“如果不是老劉,我都不知道自己血壓高。”正在康長鎖家串門的陳秀文插話說,大概兩年前,劉和尚要給她量血壓,自己還不太樂意。沒想到,測量結果讓她大吃一驚,“當時高壓150多。”70歲的陳秀文說,在劉和尚的建議下,她至今一直服用降壓藥。“他說,不吃飯也得吃藥。”陳秀文笑著說。


其實,像陳秀文這樣的村民並不少,康潤元、康柱兵等如今已過古稀之年,大概十年前,劉和尚給他們測量血壓時,高壓達到了180左右,而且兩人都沒有症狀。“這種最可怕了。”劉和尚說,幸虧發現得早,他們至今一直按時吃藥,控制得還不錯。


如今,提起劉和尚,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然而,測量血壓之初,劉和尚的舉動引來的卻是不解和非議:“你個大老粗,量什麼血壓”“每天東門走、西門串,不務正業”“大家快看老劉,背個洋書包過來了”……


現在,老劉聽到最多的是:“老劉,好幾天沒見你了,先過來幫我測個血壓吧。”“全靠你了,不然還不知道自己血壓不正常。”“不是人家老劉發現我血壓高後及早進行了控制,我活不了這麼大年紀。”……


無論風涼話還是讚揚,劉和尚全不在意,他仍一如既往地走街串巷,為村民特別是孤寡老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測量血壓,有時候甚至自己出錢幫他們買藥。


誰認識這個河北人?羅莊村發生的,真人真事


■多年以來用壞的血壓計。

每天上午8時許準時走出家門

記者注意到,劉和尚揹包裡最顯眼的是兩樣東西:一個綠色的盒子、一個容量800毫升的保溫杯。盒子是用來放血壓計和聽診器的,5年過去了,盒子已經“不堪重負”,如果不是用6條膠帶粘著,早散架了。“我喝完水了,走到誰家就倒一杯。”劉和尚笑著說。記者拎了一下這個揹包,差不多有5公斤重。


這位今年75歲的老人,13年來每天單肩揹著揹包,略微佝僂著身子,行走在村裡或寬敞平坦、或坎坷不平的村路上。劉和尚隨身攜帶的計步器上顯示,當天上午11時許,他已經走了將近5000步。“今天走得少,我每天都要走1萬多步。”劉和尚說。


他告訴記者,每天上午8時許,他準時走出家門,去為村民測量血壓。吃完午飯,略作休息,便又揹著包出發了。晚上9時左右睡覺前,自己都要想想,當天去了村裡哪一片,第二天要去哪個方向。不過,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有時候一大早,劉和尚就會接到三四個電話,請他去測量血壓。只要不是遇到大雨天或大雪天,劉和尚都不會耽誤這項“工作”。


記者瞭解到,羅莊村共有不到3200人,而據不完全統計,劉和尚每年至少要測量血壓4000餘人次,受到了鄉親的一致稱讚。


自購書籍向村民宣傳健康知識


其實,這些年來,劉和尚不只是給鄉親們量血壓,更重要的是,量完了還要“囉唆”幾句,有時叮囑按時吃藥,但說得更多的是養生防病、合理膳食之類的內容。


“如果想健康,就是12個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聽到劉和尚這些話,大家是不是以為他肯定上過很多年的學?其實不然。他告訴記者,自己基本算是文盲。那麼,這些知識從哪裡得來的呢?答案是:自學。“我認識一些字,但是不會寫。”劉和尚說,遇到實在不認識的字就問別人。


經過13年的“實踐”,劉和尚發現,大多數村民在飲食等方面仍然存在多油多鹽等問題。為了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他購買了《食物是最好的醫藥》《健康人手冊》《新概念營養治病》等許多書籍。在為村民測量完血壓後,他便會向大家傳播健康知識。


為了讓村民“邁開腿”,劉和尚花2000多元購買材料,製作了十多個大小不一的陀螺,有的直徑10釐米左右,有的達30釐米左右。陀螺有了,劉和尚又讓朋友為他製作抽陀螺用的皮鞭。“你看,這些都是。”指著滿滿兩大袋子的木棍,劉和尚說,等有了時間,他再找些皮條固定在木棍上,一批新的皮鞭就能出爐。


正月十九是羅莊村的廟會,當天,劉和尚騎著電動三輪車,拉上陀螺、皮鞭、健身鋼鞭,去村南的泰和園廣場,無償供大家玩耍。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打陀螺和甩鋼鞭的人成群結隊,劉和尚每天要修理打陀螺用壞的鞭子幾十把,但他從無怨言。


誰認識這個河北人?羅莊村發生的,真人真事

■測量血壓後,告別一家,走向下一家。


去年被評為井陘縣“最美家庭”


劉和尚能堅持13年如一日義務為村民量血壓,離不開兒子、兒媳的支持。“只要老父親喜歡、開心,我們就大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出人。”兒子劉慶祝說。


劉慶祝不僅沒有違背父親的意思,更是把“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家風很好地傳承了下來。劉慶祝兩口子做馬甲生意,每年免費送給鄉鄰的不計其數,用他的話說就是“在井陘縣,我送的馬甲比我賣的都多”。


今年,讓大家記憶最為深刻的莫過於新冠肺炎疫情。羅莊村婦女主任張雲玲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劉慶祝自發捐款5000元,而且,在口罩已經成為緊缺物資的時候,他費盡周折,為村民購買了100個口罩。“我們村當時值勤用的大太陽傘,也是慶祝給買的。”張雲玲的話語裡滿是感激之情。


除了向村裡捐款外,劉慶祝還在平臺上為武漢捐了款。


劉洋是劉和尚一手帶大的,對於爺爺樂於助人的行為,從小便耳濡目染。所以,當同學遇到困難時,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劉慶祝告訴記者,劉洋在上高中和大學時,遇到同學生病,他不僅把同學帶到醫院,還分別墊付了300元和500元的醫藥費。


2019年,劉和尚家被評為井陘縣“最美家庭”,對於這個榮譽稱號,村民們都說“老劉家當之無愧”。


年過古稀,終日奔波,沒有絲毫報酬,當問及劉和尚這麼做圖個啥時,他很坦然地說:“幫助了別人,快樂了自己,就圖這個。”他告訴記者,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