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藍皮書發佈,精華內容一覽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通訊員 周偉

2020年4月21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

《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以2018全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動態為研究對象,參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大灣區繪製的發展藍圖和提出的具體要求,聚焦研究了基礎設施、經濟貿易、科技創新、人文灣區和三地合作等五大版塊,並附以相應的案例進行佐證。

該書編寫組不僅彙集了與大灣區建設事業相關的大量的翔實素材,也竭力對建設熱點與難點問題進行理論探索與趨勢預測,並對未來的實踐與操作審慎地給予了路徑參考。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藍皮書發佈,精華內容一覽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精選藍皮書精華部分,選摘如下:

大灣區建設邁入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新時代

藍皮書指出,未來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10年,是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的10年,也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10年,新的歷史大勢正在孕育新的歷史性機遇。

全球格局深刻演變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但各種現實挑戰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大灣區建設邁入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新時代。

在這個艱鉅與榮光並存的歷史進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勝利推進需要彰顯多組因素的合力。既需要以深圳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擔當優秀範本的“點”,也需要統籌灣區三地各級政府和各類建設主體共築全面發展的“網”;

既需要注重灣區內部綜合實力的“內力”提升,也需要積極爭取與泛珠三角區域對接融入的“外力”彙集;既需要謙虛借鑑國內外其他灣區的成功建設經驗,也需要清醒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獨特的複雜性與艱鉅性。

總之,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真正將每個灣區人民的“幸福指數”融入灣區發展指數當中去;只有積極審時度勢,敏銳感悟來自國家層面的高度戰略關注,寫好這篇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文章”,才能充分激發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灣區建設的熱忱;

只有清醒地認識到全球政治與經濟治理模式正在經歷的深刻轉型的本質特徵,才能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各項制度和改革相對接,在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和國家發展戰略方向的前提下,有力推動我國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實踐。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9)》藍皮書發佈,精華內容一覽

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步伐,2020年前後可建成世界級寬帶城市群

藍皮書指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灣區智慧城市建設進入新的重要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將與灣區各方面建設同頻共振、協調推進。

展望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與發展,硬件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升級,灣區智慧城市群共商共建共享的協作機制將加強。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粵港澳大灣區將在全國率先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在2020年前後建成世界級寬帶城市群。

根據廣東省政府的規劃,珠三角地區將加快推進IPv6網絡建設,構建高速骨幹光纖網絡,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將在大灣區快速發展。

5G是實現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的戰略性信息基礎設施,我國高度重視5G發展。在全國的層面,國家提出要拓展光纖和4G網絡覆蓋的深度和廣度,力爭2020年啟動5G商用。

國家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之間加強對接和交流,鼓勵港澳地區超前佈局加快推動5G應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5G作為戰略性新興行業重點培育。

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大力支持,助推產業界的參與。廣東廣電網絡相關機構提出到2022年底,在大灣區建設大力鋪設光纜線路,提升骨幹網帶寬,推進光纖入戶建設和家庭智能網。

共商共建協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共商共建、互聯互通水平,加強信息溝通、議題協商,大力推進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

信息共享銜接機制、大數據平臺支撐、專業領域智慧設施生態圈等各層面各領域的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廣東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粵港兩地電子簽名認證的機制也將升級,國家將大力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工作,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的應用,將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香港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澳門郵電局電子業務廳四方成立聯合工作組,共同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工作。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開通促進了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

藍皮書指出,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開通,有力促進了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必然會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動,不僅有利於提升物流競爭力,還在旅遊休閒、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形成大灣區全領域的協同發展效應。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是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必將為大灣區建設帶來指數級的影響。從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經驗上看,他們大多擁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道、通訊幹線、運輸管道、電力輸送網和給排水管網體系所構成的基礎設施網絡,而發達的鐵路、公路設施就構成了城市群空間結構的連結樞紐。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交通“紐帶”,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必將對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起到重要驅動作用。

其一,擴大了大灣區居民社會參與的範圍和程度,有利於珠三角九市藉助港澳優勢持續繁榮發展。

其二,必然帶來內地與港澳規則及制度對接,助力大灣區形成更具整體性與創新性的灣區精神。

其三,可以幫助舒緩港澳資源緊張、貧富差距過大、發展動力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客觀上增進港澳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

數字經濟在跨區域、跨制度協作機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藍皮書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三地在數字經濟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做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但是在跨區域、跨制度協作機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廣東擁有堅實的數字經濟產業製造基礎,擁有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市場和融合發展空間,產業互聯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香港在資訊及通訊科技、即需即用軟件(SaaS)、物聯網、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機械人、VR和AR等新興數字產業領域具有較強研發能力,奠定了其灣區數字經濟科研中心的地位。

澳門在集成電路設計、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也擁有國際領先的研發成果。

儘管如此,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仍面臨著跨區域、跨制度協作機制障礙。

一是在“一國兩制三種法律體系”框架下,港澳又有獨立的數據安全法律制度,再加上國家網絡安全法將港澳視為境外,造成大灣區三地涉及跨境數據傳輸的要求和標準會難以協同,構成政策壁壘。

二是缺少大灣區數字經濟的統籌規劃。對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產業融合重點、技術重點突破領域等缺少前瞻性研究和政策系統性設計。大灣區缺乏能夠有效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創新與應用示範性平臺。

未來適宜於大灣區重點發展的智能製造有三個主攻方向

藍皮書指出,結合大灣區工業體系與製造業集群自身優勢,未來適宜於大灣區重點發展的智能製造主攻方向有以下幾個。

(一)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中心

繼續利用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先發優勢,加快在裝配傳感器和具備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中佔據中高端市場份額。

立足大灣區3C產業智能製造領域的集群規模與數字化製造示範優勢,加快開展機器人3D視覺、AI圖像檢測以及動態視覺傳感等方面的聯合技術攻關與適用研究。

結合已有高端裝備業基礎,加快實現高端製造向工廠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

(二)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模塊化區域化智能製造系統

目前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更多針對製造領域中的市場分析、產品設計、生產管控、設備維護等單個環節,進行專家系統和智能輔助系統開發,缺少對“智能化孤島”的互聯互通集成。

大灣區可基於泛在製造、雲製造以及基於工業大數據的主動製造,形成互聯互通一體化的社會化開放式區域化智能製造系統。

通過全製造流程、全生命週期數據、全區域製造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分佈、異構製造資源與製造服務的動態協同聯動及決策優化。

(三)基於大數據驅動的產業供應鏈管理創新

發揮大灣區工業體系和產業鏈完整優勢,基於大數據對設計、採購、製造、使用、服務、回收、拆解等環節的多階集成反饋,實現運維一體化的供應鏈組織方式再造。

在採購環節,運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培育虛擬產業集群,使供應鏈管理向優化資源配置的虛擬化和網絡化轉變。

在製造環節,採用專家系統、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多智能體系優化業務流程,通過培育組織運營柔性及戰略柔性能力,實現業務邊界模糊化。

中央政府和粵港澳三地將在科技創新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藍皮書指出,粵港澳三地將在科技創新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例如,針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專項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實施方案。

廣東省科技廳正在聯合香港、澳門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

香港本地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也將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支撐。例如,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工程已於2018年6月展開。科學園的擴建工程將較預期提早一年於2019年年內完成;

而“創新斗室”人才公寓,以及將軍澳工業屯的“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亦會如期在2020年後相繼完成。

在未來,香港政府致力於通過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推動科技創新內外聯通,促進香港本地科技創新持續健康發展。

澳門政府會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更主動地將外部助力轉化為內部動力,把建設“一中心、一平臺”推向新的階段。

廣東省政府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戰略,保持應用技術創新優勢,提升基礎研究實力,打通從基礎研發到應用研發的科技創新全鏈條。

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發展的三大趨勢

藍皮書指出了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發展的三大趨勢。

(一)各類技能培訓將為文旅產業增長提供強勁助力人才是第一資源。

各地積極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職業教育園區。

如澳門旅遊學院將會進入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人才高地,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合作,推進職業資格國際互認。

(二)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元融合催生新業態。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文化金融中心,意味著文化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高的貢獻值,意味著文化金融在全球、全國或特定區域的產業影響力。

而科技,尤其互聯網技術為文化內容傳播提供了強大動力,各類主題公園開始運用各類AI、VI技術,為消費者提供高度真實感的體驗。

(三)與“一帶一路”和太平洋島國交流大幅提高

粵港澳大灣區與太平洋各島國的合作潛力大、發展前景好,密切與太平洋島國的友好往來,進一步深化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構佈局不斷優化,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在出版、動漫遊戲、創意設計、文化設備製造等領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點出口企業和品牌。

2017年,廣東文化產品出口覆蓋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66.94億美元,同比增長28.5%。

2018年2月,廣州國際友城文化藝術團赴奧克蘭市開展文藝演出活動,“2018廣州文化周”驚豔亮相新西蘭。

以色列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節點國家。2015年6月,通過收購香港英飛尼迪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珠海華髮集團成為以色列英飛尼迪集團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並組織舉辦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這是粵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縮影。

另外,香港、廣州、深圳擁有國際遊輪母港,2018年大灣區遊輪旅客出入境接待量達到257萬人次,未來將會有快速成長。

因此,要進一步擴大與太平洋島國在經貿、旅遊、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與太平洋島國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瑕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周煒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