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分家不分科是大家公认的,而说起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就呼之欲出。这个“道”是道德经的最高范畴。可是传统文化中对“道家”还有很多的迥异见解。比如汉代的“道教”和修仙系列的“丹道”等等。《中华道教大辞典》更是把“道家”细分了“养生派、主玄派、逍遥派、贵无派” 等等。所以这里我们先说明本文所说道家是以老子所说的“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这么一个思想体系。
老聃乃以守藏史述黄帝上古之言,著道德五千言,庄、列、关尹之徒羽翼之,号为道家,盖始此矣。是故道家者,君人南面之术,六艺之宗子,百家之祖。
道家起源是上古黄帝所传的圣人之道,五千言的道德经是开山典籍,后来经过庄子、列子等人的不断丰富才有了“道家”。既然老子的身份是史官,记载的是君主的言行,因此也有典籍称“知道为君人要术,得之者昌,失之者亡,故立史官而世守之,以垂诫后王”。周代虽然礼教天下,但是道家仍由宫廷史官掌握,且“为王者师”。 简而言之道家是“南面之术”。
这里有一个“史官文化”,它是继上古“巫官文化”之后新发展起来的进步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曾经灾祸不断,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是不可抗力,在这种背景下,巫官文化出现,希望用神鬼之力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先秦时期楚国就盛行巫官文化,国中巫风盛行,凡祭祀鬼神必用巫歌,楚辞中的《九歌》便是代表作。可是随着后来大禹治水,让人们看到依靠神鬼之力并不可靠的,人力的效果比祭祀鬼神的效果好,如此一来就有了进步的史官文化出现。
汉文帝时期,文景之治的辉煌正是来源于道家的政治实践。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抑制了道家的发展。到了唐朝,道家又再次崛起,高宗李治将《道德经》捧为“上经”纳入国家选拔人才考试的范围。宋代因国势积弱,异邦肆虐,程朱理学吸取道家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一定程度上程朱理学也称之为道学。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朱熹,宋明理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家熟知的王守仁的心学也是理学之一,宋明理学满篇都是孔孟的仁义道德却被世人称之为“道学家”也是很滑稽的一件事。而宋明理学却是如今“儒家”的前身。
到了清代宋明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主流的意识形态,科举考试都是以理学的《四书集注》为教材。清末朝廷内忧外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广纳人才,其中有一个进士叫杨长年的,写了一篇《不动心说》献给曾国藩,希望得到重用,文中自称“置之二八佳人之侧,鸿炉大鼎之旁,此心皆不可动”。表示自己意志坚定,不是那种声色犬马功名利禄可以动摇的。这个文章被曾国藩的幕僚李鸿裔看到后哄堂大笑,戏批道“二八佳人侧,鸿炉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可见任何一种思想只要被当权者指定为统治思想而入功名利禄之途,就会被人当做升官发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