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道教、道家、黄老之名实流变

名实,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一对范畴。名,即称谓,概念,名词。实,即内容、存在、实在。由是揭开“名实之辩”,循名责实,以实命名,是古时候重要的哲学方法。古人着重讨论,概念是非满足实在?而实在是否符合概念?李申在研究道教史的时候,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道教、道家、黄老等概念的名实之变。由此可窥察,古今学者在概念和内容上的认识差别。

李申:道教、道家、黄老之名实流变

1、“道教”两个字,最早是指儒家,“道家”两个字才是指道教。

《墨子·非儒下》云:“儒者以为道教”,《牟子理惑论》云:“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晋书·虞喜传》载东晋初年征聘儒者任旭和虞喜的诏书云:“夫兴化致治,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可见,自先秦到东晋初,“道教”两字指的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学。而“道家”指的才是我们所说的道教。例如《牟子理惑论》又云:“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取对焉。”《抱朴子内篇·勤求》云:“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同时,从汉末开始,“黄老”一词也指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后汉书·皇甫嵩传》云:“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抱朴子内篇·释滞》云:“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

李申:道教、道家、黄老之名实流变

2、葛洪以后,道教、道家、黄老三个词开始不分你我,指的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

例如顾欢的《夷夏论》云:“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僧绍《正二教论》云:“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释道安《二教论》云:“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咒。”

上述史料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都是道教。这样的传统,直到宋元明清时代,在事实上也没有改变,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用道家、黄老这两个词语与概念,来指称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的是用“道家”和“黄老”,而不是“道教”。

李申:道教、道家、黄老之名实流变

3、道教、道家之分,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的事情。

近代学者划分道家、道家的主要依据是三条,一、道家是思想流派,道教是宗教组织;二、道家讲究清净修身,无为从事;道教追去长生不死,逆天而行。三、道家哲学趋向可知论和自然科学;道教思想趋向不可知论和神仙学说。玄门言曰:“顺者凡,逆者仙,只在阴阳颠倒颠”。道家是顺修成人之大善,最求两大和谐,内心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和谐,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道教则是逆修行,在于打破自然规律,突破命中定数,达到与天地一体,与日月同寿。

但是学者这种划分,并没有得到“道士们”的认可。道道士认为,自古以来道家就是道教,道教即是道家,这种划分割裂了道家的完整性。而学者们的划分并非没有道理,两个概念区分出来后,道教用来专指张角天平道、张陵五斗米道、王重阳全真教等具有宗教团体组织的教派。而道家是一个洪范的概念,从先秦老子、庄子等奠基人,到西汉黄老道家。或者是说,用道学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是道家;而借用黄帝、老子之名搞符箓方术,求神驱鬼,炼丹求长生的是道教。

诸子百家有189家?分别是哪些?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道教的分别:真正教、返俗教、训世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