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VS佛家“空”浅议

道家:无,在《道德经》中经常做为动词出现,其原字为亡。如亡为,大方亡隅,天象亡形,道隐亡名。

道家“无”VS佛家“空”浅议


【甲骨文字典“亡”字的写法】

道德经对无,有过很多更深层次的哲学性的阐述

例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无有入于无间

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恒无心

我无为而民自化

以无事取天下

无名万物之始也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等等......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老子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的规律,总结出了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断。

道家“无”VS佛家“空”浅议

佛家:空,梵文 Śūnya(形容词 音译:舜若),Śūnyatā(名词,音译:舜若多)

舜若多 佛经原意为缘起聚合。分为小乘和大乘两种。

小乘的我空法有: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恒在主宰的主体。例如,水泥、钢筋、砖头聚合为房子,但是房子并非它们的恒在主体,房子这个“我”不是实相,人亦是如此。

大乘的我法两空: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相互因缘聚合才能相互存在,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规定性,法空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真空妙有”。大乘认为,不仅房子这个“我”不存在,就连水泥,钢筋这些元素,以及任何实体的“法与我”的概念都不存在,都是不断流转的,小到微粒,大到人畜。例如,水的三态变化,以及通过一定的条件或分离水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这些合起来被总结为缘起自性空,主要是说万物没有自性,并非什么都没有。

道家“无”VS佛家“空”浅议

无神论文化语境下,由于信仰缺失,众多民众开始新的追求,道家文化和佛教思想无疑成为了被追逐的对象。

由于开始的无神论,无立场使得很多中国人对于佛教和道家思想都感兴趣,都有学习的意愿。在学习中,民众对于道家的“虚无”和佛家的“空”难以精准认识。以至于有些人说虚和空是一样的,有一致性,有些人则说有区别,但具体有什么区别则说不清。所以本文的主旨是解释说清虚无与空的区别,以使得这两个关键的概念明晰,让民众清楚道家与佛教的基本区别。

首先,在世界观的宏观层面上看道家与佛家有一致性。道家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是太极是虚无,佛家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是空,一切皆空。表面上两者的世界观论述是一致的。但由于佛道两家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性导致了“虚无”与“空”在观念上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佛教是婆罗门教衍生出来的,其本原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梵,梵我为一,梵是一切的终极。而且世界的一切都是依照本原梵进行轮回的。婆罗门教“梵”的轮回流转理论中,出现了同一“梵”在不同人身上呈现出来的不同性矛盾。释迦牟尼觉悟到世界的本质是空,无论是大的宇宙或者是人,还是细小的物体其本质都是空。现代物理学知识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到了原子层面上,空的定义是正确的。因为分子、原子等百分之90几是空的。释迦牟尼指出人要觉悟摆脱轮回的苦痛只有通过“空”这一途径。因此“空”成为佛家弟子修炼觉悟的方法。由于有对世界本原这样的认识,佛家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释迦牟尼觉悟到跳出轮回苦海的方法就是无我。因此无欲无求、无我的修炼方法成为佛家的根本修炼法。在这其中释迦牟尼将婆罗门教定义世界本原“梵”发展完善为“空”。佛教的“空”观,空性、无我等从目的性来讲是为了完成觉悟的个人修炼方法,是从本体个性化来体悟世界的本质。

道家的“虚无”则是出自于对世界的认识。道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极,是虚无。太极学说源于易的阴阳文化,我国传统的阴阳文化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分为阴阳,阴阳相互转变、相互影响。阴阳是由太极衍生出来的,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法,无碍于实际运用,因此历史上很少有人专项考证“太极”。道家的方法论是思想重视实用,因此阴阳平衡被运用于各式事物之中。“虚无”虽是太极定义导引出来的,但这个方法也是道家个人强身壮体的实用方法。道家认为人的寿命有限,打破有限生命极限的方法是学习天地长久的方法。天地长久的方法就是不依赖外界的条件而生存。因此道家认为采用“虚空”纳气的方法可以摆脱依赖食物维持生命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长生不老。鬼谷子说:“命之机在于气,气之机在于心”延续生命在于气,锻炼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养生。“虚无”就是练气的基本方法。入静是导致虚无的方法,这有点类似于物理上追求达致-273k这样的状态,当到达绝对零度当然一切都静止归于根本。就是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家的虚无观是实用性的,他源于实际上求解问题的需要,也源于对规律性的不懈求解。所以从方法论本原来看,道家的“虚无”观来源与长期对客观世界观察的归纳,而佛家的“空”观则来源与本体的“自悟”和经验的传授。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其根本是无神论,而现在很多的佛教和道教心中都将其迷信化、神秘化。事物本无所谓对错,观念的不同只是观察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还有目的性的不同也会导致出现类似的观念演化出很不同的结果,佛教的“空”和道家的“虚无”就是一例。言犹未尽之处请方家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