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90后女护士:忘不了泪洒方舱医院那一幕幕——

内江90后女护士:忘不了泪洒方舱医院那一幕幕——


为了静好岁月,有人选择负重前行。90后护士郑常雯是内江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之一。作为党员、医护人员,她说自己只是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做了一个符合常理的选择。


穿上防护服,就是雾里看花


4月19日,一个平常的周日。隆昌市人民医院内一病区呼吸感染科,郑常雯穿梭在各个病房给患者输液换药,忙得不可开交,直到上午10点过,她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内江90后女护士:忘不了泪洒方舱医院那一幕幕——


“哎呀,真没得采访的必要……”郑常雯扶了一下鼻梁上的镜框,白皙的脸上微微一红,有些难为情。


19天前,在内江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记者和郑常雯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她和丈夫相拥而泣,和同事谈笑风生。隆昌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世英评价她:有90后的朝气,又有80后的老成,还有70后的认真。


时间回到今年的除夕夜,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郑常雯所在的呼吸和感染科成为主要战场,医护人员严阵以待。连轴转了大半个月,郑常雯在休息时突然接到组织征求去援助湖北的电话,她没有犹豫:去!


当郑常雯把决定告诉家人时,她那下巴微扬、决绝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丈夫的脑海里。“我们一家5口人,我和我父亲还有她都是党员。这种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征求什么意见,只管往前冲就是了!”郑常雯的丈夫李银也是一名党员,他理解并支持妻子的决定,“她还年轻,这次经历是一种历练,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此行,郑常雯虽然放不下3岁多的儿子,但她还是快速收拾好行装,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身为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的庄严承诺。


2月9日,郑常雯和医疗队其他队员驰援武汉。在经过严格培训后,于2月12日凌晨进入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开始工作。


“本来这个工作应该是13日才开始,但因为病人人数较多,我们提前了一天上班。”这是整个四川队的第一个班,入舱时是凌晨两点,病人已熟睡。郑常雯换上防护服时,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问她怕不怕,她又露出爽朗的笑容,“怎么不怕?都是凡人,又不是金刚。但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心中的恐惧就消失了。患者看到我们,就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心,也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每次上班前,郑常雯和同事都会提前1个小时到方舱医院,消毒完毕,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手套、头套、口罩、护目镜等,穿完所有装备后,整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呼吸会有些困难,在病区工作期间也不能上厕所、不能进食。因此,她上班前几个小时就不再喝水、吃东西。


护目镜起雾,是所有医护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因为是近视眼,不能戴框架眼镜,也不能戴隐形眼镜(以防戴、卸眼镜时,因为手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眼部发炎或者病毒通过黏膜感染),所以,近视400度左右的郑常雯形容:整个过程都是雾里看花一样。“就算视力正常,戴着起雾的护目镜,也一样看不清楚。”要克服这个问题,只能凑近了来看。


高峰期时,郑常雯需要负责护理的病人有两个单元,共44名患者。每次上班时,她和同事先要给每个患者测量体温、指脉氧、心率等生命体征,中途要是遇到异常患者,还需要跑回总台报备,处理好了之后,才能给下一名患者测量。44个病人,单是完成测量生命体征这一项工作,就需要两个多小时。


内江90后女护士:忘不了泪洒方舱医院那一幕幕——


“因为病人多,在测量和配送药物之前,必须要核对腕带的姓名。”


腕带上的姓名是手写的,有时因为佩戴时间久了会变得模糊,确认的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


郑常雯在日记本上写道:密不透风的防护装,被口罩勒出的深深痕迹,消毒水和酒精的气味仍在刺激着口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真情暖方舱,源自爱的奉献


一切回归正常,郑常雯聊到自己逆行的想法时,说:“作为女儿、母亲,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肯定会担心我,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守护群众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为了消毒,使用的消毒药水比较浓,对于皮肤的刺激较大。一天,一名四十来岁的患者找到郑常雯,小心翼翼地问她,有没有带护手霜。她举起双手的那一刻,郑常雯发现,她的手上裂开了一条条细小的口子,有些地方口子很深,已能看到嫩肉了。这种情况下,还要用消毒液消毒,可想而知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郑常雯拿出自己的护手霜,送给了这名患者。“当时,她对我一个劲地说谢谢,几乎带着哭腔,眼睛里闪着泪光,那种眼神,让我至今难忘!”郑常雯说,尽管,她的手也常被消毒药水刺激得生疼,但每当想起这名患者的眼神,她又觉得自己这点牺牲算不得什么。


在这里,和病毒展开生死较量,也最能见到灵魂深处最真实的一面。


队员们从驻地酒店到方舱医院,需要乘坐一辆巴士摆渡车,行驶大约10公里,花费20多分钟。负责运输的郭师傅,给郑常雯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天早晨,他总是7点钟就出现在酒店外面,运送队员去医院上班,同时接下班的队员回酒店。下班后,队员们交班、排队等候消毒换衣服的时间比较久,郭师傅也总是耐心等待。


一次,武汉因为头一天下了场雪,天气异常寒冷。下了班的郑常雯和另外几名同事因为接的病人较多,比较累,待在冰冷的车上,冷得直哆嗦。郭师傅见状,对队员们说:“我先送你们回酒店吧,到时候我再回来接其他队员。”


尽管郑常雯等人表示,可以等着其他队员出来了一起回去,但郭师傅却义正言辞:“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我们武汉,每天不吃不喝累七八个小时,这样的恩情,我们武汉人民永远记得!我无非就是多跑一个来回,有什么关系!”


郑常雯和几名队员默不作声。回驻地酒店的路上,窗外是刺骨的寒风,窗内却变得暖意融融。


“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没想到能够被别人这样记着,这样去回报……”这次经历,让她看到了一种奉献、一种大爱,“病毒是无情的,但我们伟大的人民团结起来,终能战胜它!”


医患一家亲,携手战疫情


90后郑常雯性格开朗,一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弯新月。


内江90后女护士:忘不了泪洒方舱医院那一幕幕——


在方舱医院,因为乐观向上,深受患者喜欢。很多患者喊她“宝贝儿”“乖乖”。


尽管郑常雯和同事们负责的单元是轻症患者,但气氛还是比较压抑,患者心理压力都挺大。对此,医护人员都会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彼此间有了更深的情谊。


在护理过程中,有个病人让郑常雯记忆犹新。


“大妈五十来岁,在开舱时就到了我们这里。慢慢地,就有病人陆续出院了。”郑常雯说,当时,大妈两边病床的患者都换了两拨了,但她的检测结果仍迟迟未转阴,这让大妈很是伤感,怀疑自己病情严重了。加上和家人各在一方接受隔离和治疗,不能及时了解彼此情况,让她很是着急上火。有那么两三天,大妈各种担忧和焦虑,脾气暴躁,说话也不好听,简直是生人勿进。郑常雯每次都会笑眯眯地对着她,和她拉家常,开导她放轻松,并且跟她解释病理知识,在交班时,还叮嘱接班人员密切注意这位大妈的情况。


郑常雯也不确定,戴着护目镜,大妈是否看得见自己的笑,但她相信她一定能感受到。几天后,大妈的情况好转,尤其是在第一次检测为阴性后,她高兴坏了,拉着郑常雯分享自己的喜悦。出院那天,不是郑常雯当班,但看到病床上换成了陌生的面孔,郑常雯打心里为这位大妈感到高兴。


真心对待,会换来真心的回报。


3月6日,郑常雯所在的舱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活动庆祝三八妇女节。医护人员精心排练了一首合唱,送给这里的患者。而患者们也自发地唱起了歌回应和表示感谢。


“有一位阿姨,文化程度比较高,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让人特别感动。”郑常雯的眼眶也有点红,这段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暖暖的。尤其是当全体医护和病员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此时此景,几乎全体泪崩。


“这就是我在援助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幕!”郑常雯擦了擦眼睛。停了一会,她说,“如果你要问我有什么收获,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有着这样的身份感到无比自豪。”


末了,她又反问,“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守护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