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这个毋庸置疑。皇帝走马灯地换,龙榻还没捂热,就被拉下台了,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皇帝。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而宋太祖赵匡胤却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并且宝座坐的稳稳当当。他有什么过人能力?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有?

我们先来看看赵匡胤其人。

现在都有“富二代”、“拆二代”、“官二代”等等称呼,那么赵匡胤就是名副其实的“军二代”。

父亲赵弘殷原本是后唐皇帝李存勖手下的将领,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五代乱世中度过,直到后周时代才去世。可以说,赵匡胤这个“军二代”,在那个乱世里,军人的地位当然十分重要,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948年,时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投奔郭威麾下,开始在军界崛起。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在中国历朝皇帝中,赵匡胤大概算得上是功夫最厉害的人之一。现在武术里面有一套叫“太祖长拳”,据说便是他所创的。

正史对他的武艺也有所记载,“学骑射,辄出人上”,有一次骑一匹烈马时,脑袋撞在门楣上,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岂知一点事也没有,足见功夫确实不错。

高超的武艺对赵匡胤的军事生涯起到很大作用。他原本出身军人世家,自小对兵法韬略烂熟于胸,加上精湛的武艺,很快得到郭威的器重。郭威在公元951年发动政变,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先后担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

郭威去世后,他的继子柴荣(郭荣)继位。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更加淋淋尽致。

高平之战,赵匡胤力挽狂澜,大破北汉军。让他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与器重。很快,他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军高级将领。

当时周世宗柴荣决意改革,精兵简政。这项改革的重任便落在赵匡胤身上,这也给了他展露组织才能的机会,他淘汰老弱之兵,调选天下武艺高强之勇士重组禁军。此后,这支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堪称天下劲旅。

后来,赵匡胤在征讨南唐的几大战争中,仍然光芒四射。战后,柴荣擢升他为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这样,赵匡胤成为禁军的第二号头目,仅次于殿前都点检、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在这其中,赵匡胤靠着自己军事才能与个人魅力,收获了一帮结义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就是这帮人帮助赵匡胤靠着不流血的政变当上了皇帝。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自身才能爆棚,又有贵人赏识,还有兄弟帮衬。天时地利人和都有。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把皇位做得长久?

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比谁都清楚。那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赵匡胤也并没有像刘邦那样一一剪除,而且非常信任地把禁军的重要岗位都给了他的结义兄弟。

比如当时禁军首领: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都虞侯赵匡义、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等,除了赵匡义是他的亲兄弟,那两位都是他的拜把子兄弟。

但同时他对大宋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便召赵普问计,赵普一直是赵匡胤倚重的重要谋士,号称“半句论语治天下”。

唐朝灭亡的原因还在那儿摆着,赵匡胤很清楚,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若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

经过一番思考,赵匡胤接纳赵普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弱他的亲信兄弟的力量。

于是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出现了,具体内容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要佩服的是赵匡胤的演技,他不仅是个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个精湛的演员,善于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既给这帮兄弟指条明路,又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这又是一场不流血的夺权行动。只不过第一次是夺后周的权,这次是夺兄弟的兵权。

请看一段赵匡胤精彩的演讲: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人人都想要富贵,无非是为了多积累金钱,可享受欢娱,也让子孙后代不至于贫困。各位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购置些良田大宅,也好为子孙留一份产业。同时也可以多置些歌女舞女,每天可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与各位结为亲家,从此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上下相安,这样岂不是很好吗?”

这些禁卫军首领都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他们的权势太大,皇帝是不放心了。说实话,皇帝能这样把心里话讲出来,也确实是把他们当作自家兄弟,总比背后找借口一一灭口强吧。谁也没有据理反驳,只是叩头谢恩。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第二天,到了上朝时间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斌等人陆续来了,纷纷递交辞呈,称身体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权。赵匡胤却喜怒不形于色,当即批准辞呈,并下令重赏这几名将领。

一杯酒,就解去大将们的兵权,赵匡胤果然老谋深算。

皇帝是最大的赢家,从此,赵匡胤可高枕无忧了。

赵普也是赢家,从此,文臣地位在武将之上了。

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都不再担任军事职务。

由于石守信与宋太祖关系密切且屡建战功,皇帝还是特别照顾他的面子,保留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不过挂名罢了,不再过问禁军事宜了。一年后,这虚职也被解除,石守信的名字也彻底从禁军名单中删除了。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这些宿将离开后,禁军仍然存在,那么如何预防新禁军将领兵权过重呢?

赵匡胤又对禁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在于限制禁军首领的权力,将兵权牢牢握在皇帝手中。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宋朝开国时,禁军有两大系统:殿前司与侍卫司。

先说说殿前司系统。

杯酒释兵权前,殿前都点检一职已不设,因为赵匡胤做过,道理你我都懂。杯酒释兵权后,殿前副点检一职也被取消,重要职位只剩下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

再来看看侍卫司系统。

在石守信之后,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撤销。侍卫司被一分为二,分别是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步军司。经过这一番调整后,禁军变为三大系统,但兵权更分散了,特别是新上任的将领,在禁军的威望及影响力,是完全不能与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这些开国功勋相提并论的。

赵匡胤是凭借禁军的力量才登上皇帝宝座,如今他不可能让历史重演,不能让其他人利用禁军来威胁其皇冠。

五代以来多政变,其原因就在于皇帝没有绝对的兵权。赵匡胤在赵普的协助下,恩威并施,果断收回兵权,这是宋朝得以长命的一大原因。

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后,信守承诺,与这些卸职的将领们结为亲家。

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次女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弟弟赵匡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

50多年换了14个皇帝,赵匡胤凭啥能奠定宋朝300年基业?

除了抑制禁军首领专权之外,宋太祖也采取种种手段抑制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削弱藩镇的兵权及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的政策,这也成为宋朝的长期国策。

虽说后来这一套也有许多弊端,但优势也是明显的。在宋朝历史上,尽管外患比较多,但并没有形成中晚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这与宋太祖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