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端口,是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必经之地。在丝路兴盛的汉唐时期,自敦煌向东,沿着河西走廊东进,依次有瓜州、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等河西重镇,通往黄河流域的华夏中原京畿之地;自敦煌向西,出汉代的阳关与玉门关,经丝绸之路新疆段的三条主要干道(天山北麓、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便能通往古波斯、古阿拉伯、古印度乃至于古希腊、古罗马,实乃丝路兴盛时代的一大国际交通枢纽。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中的咽喉地位

两汉时代:敦煌郡的设置

随着张骞通西域、霍去病攻取河西的相继开展,河西走廊地区在公元前121年成为西汉王朝的领土,并且归入到汉帝国郡县制的管理体系之下。公元前121年,酒泉郡、武威郡设立,公元前111年,武威郡西部被划出,另设张掖郡,酒泉郡西部被划出,另设敦煌郡,后世所谓“河西四郡”就此形成。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大片区也成为日后河西走廊行政区划流变过程中,几乎很少变化的四大板块。“河西四郡”两两相距200-300公里左右,刚好也是祁连山北麓雪山融水冲积扇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为汉唐帝国经略西北提供了“中继站点”。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在汉代,自敦煌郡城向西,出阳关向西,便是昆仑山北麓的干道;出玉门关向西便是天山南麓的干道——楼兰古道;自今日的瓜州锁阳城(敦煌郡境内)直接向西北,则是开通时间晚于前两道的“伊吾道”,也即天山北麓通道。三条从敦煌郡境内向西的干道,便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在今日新疆境内的主要通道,也是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主要干道,两千多年,几无变迁。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汉玉门关遗址之小方盘城

汉唐之际:从敦煌郡到沙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地区先后归属于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治下。前凉政权一度改“敦煌郡”为“沙州”(公元335年),是敦煌第一次改称“沙州”;西凉政权则曾经在敦煌建都五年之久(400年-405年),是敦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都”。除前凉沙州、西凉国都以外,魏晋十六国的“敦煌郡”与北魏的“敦煌镇”(相当于州级政区的地方军事管理层级)是敦煌在魏晋南北朝其他时期的主要建制与名号。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敦煌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郡治所在”升格到“州治所在”的,无论是前凉所设置管理三郡三营的“沙州”,还是北魏时期在层级上相当于“州”的“敦煌镇” ,都是敦煌地区在魏晋南北朝重要性跃升的例证。当然,“州级政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缩水”、“贬值”相对而言,也促成了这一趋势。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入唐以后,敦煌长期以“沙州州治”的身份存在,经过隋朝与唐初的多次“省并州郡”,“郡级单位”彻底与“州级单位”混一,“州”开始直接管理“县”,“郡”成为“州”的别称或雅称。所以,唐代的“沙州”约等于汉代的“敦煌郡”,而不是汉代的“凉州”。唐代的沙州,与东边的瓜州(州城也即锁阳城遗址)共同构成大唐王朝在强盛的前半期经略西北的战略支点,长安朝廷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西域管理机构进行沟通的关键节点。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西北军力被调往黄河流域平定东北军力的叛乱,并且在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中,成为唐王朝与河朔三镇博弈的重要力量,这就造成了河西地区的军力空虚,给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提供了占领河西的机遇。公元781年-公元848年,敦煌地区归吐蕃管理。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公元849年,张议潮率众击退衰落中的吐蕃王朝,建立“归义军政权”,并以沙州敦煌为统治中心,从此在名义上恢复了唐王朝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张氏归义军的统治,在巅峰时期曾经一度控制整个河西走廊,在晚期则缩水到瓜沙二州。唐朝灭亡后,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张议潮之孙)称帝,建立西汉金山国(公元906年-公元914年),建都敦煌,这是敦煌第二次成为“国都”。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张承奉无后而亡,张议潮的女婿曹议金再度建立归义军政权,由此开始曹氏归义军时代,曹氏归义军政权自公元914年建立,采取西联高昌、东接回鹘、遥尊中原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存续到公元1036年,方才被西夏攻灭。八十年代改编自井上靖同名小说的中日合拍电影《敦煌》便反映了公元1036年的这一历史瞬间。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夏元明清:沙州敦煌的衰落

公元1036年沙州归入西夏治下,西夏先后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与北宋、辽两国三足而立,在公元12世纪左右与南宋、金两国三足而立,直到公元1227年,蒙古攻灭西夏,占领沙州。蒙元统治期间,先后在敦煌地区设置“沙州路”与“沙州总管府”,隶属于“甘肃行省”管理,此时的敦煌因为蒙元西征及丝绸之路的需要而再度成为东西交通的一大都会。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公元1372年,明朝军队赶走了蒙元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军事存在,并在敦煌以东设置了嘉峪关。嘉峪关以西的明朝领土基本上归“关西七卫”管理,“关西七卫”是明朝设置的羁縻卫所,其首领均是归附明朝的蒙古贵族,敦煌地区由沙州卫管辖。公元1516年,割据天山山脉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吞并敦煌,明朝也在公元1524年战略放弃了瓜、沙二州并封闭嘉峪关。自1524年至1725年,整整二百年间,敦煌地区处于完全没有行政建制的时期,归天山东路、河西走廊西部的吐鲁番或蒙古部落管理。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

直到清朝的康熙皇帝击败准噶尔部的葛尔丹,方才恢复了中原政权对于敦煌的治理,清朝在公元1725年重设沙州卫,并于公元1760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但,此时的“敦煌县”已经远远比不上历史时期的“敦煌郡”与“沙州”。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曾经作为亚欧非大陆贸易交通主干道的丝绸之路,被成本更低的海运所取代。从此,大西洋、印度洋乃至太平洋的海上航线便成为了世界交通贸易的干道,敦煌也便在元明之际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不复当年荣光。

与丝绸之路共兴衰的极简敦煌古代史

欢迎关注

推荐书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