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如雲,為何獨獨他們四人單列名將?(一)

戰國名將如雲,為何獨獨他們四人單列名將?(一)

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一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從如雲的猛將中單列出來,成為被後世所尊崇的戰國四大名將。但他們四人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才能從吳起、樂毅、蒙恬、趙奢等等名將中脫穎而出的呢,讓我們一一瞭解一下。

一、白起

戰國名將如雲,為何獨獨他們四人單列名將?(一)

白起為人熟悉的戰績就是他長平之戰坑殺45萬趙國俘虜,這也奠定了他“殺神”的稱號。但其實這只是他牛哄哄人生履歷裡面的一筆,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殺神的傳奇一生。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至此,白起因功受封“武安侯”,名震天下。

官封武安侯就是結局了嗎,那僅僅是剛剛開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然後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自此在歷史留下赫赫兇名。

儘管兇名在外,但他的結局卻十分悲涼。白起因長平之戰的功勞而為當時的秦國丞相范雎所排擠,二人自此結怨。之後秦國又令王陵伐趙,戰事不利,親王令白起出兵,白起稱病不戰激怒了秦王,再加上了范雎的讒言,最終,秦昭襄王賜死白起。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

自此,“殺神”一生落幕,令人唏噓。

二、王翦

戰國名將如雲,為何獨獨他們四人單列名將?(一)

王翦

王翦和廉頗是四名將中得以善終的兩位,與廉頗晚年流離的淒涼相比,王翦的人生從頭到尾都是閃亮奪目的。

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少年時就喜歡軍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賁,也以戰功著名,燕國就是被王翦、王賁兩父子合力破滅的。可以說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戰國四名將中的“翦”,應該指的王翦和王賁父子二人。

與白起的恃功自傲不同,王翦還懂得急流勇退。他身為四朝元老,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但重頭戲還在後頭,但他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所以說識時務的“莽夫”才是為將之道啊。

今天就先說到這,關於廉頗和李牧兩位趙國將領的傳奇等待小編為你講解。

謝謝大家,我是每天都為大家帶來歷史小知識的陽關守門人,關注我,每天帶你暢遊歷史,品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