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近代軍閥部隊內戰很在行,一抵禦外敵就拉稀?

軍閥,並不是中國近代史的特有產物。在幾千年的華夏曆史上,在中央集權衰微,國家大分裂時期,大凡都有軍閥出現。

三國的出現,是漢末軍閥發展的結果;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末藩鎮發展的結果;而近代所出現的黃埔系、滇系、桂系、東北軍、西北軍等,也是清末新舊軍閥發展的結果。

回顧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軍閥部隊內戰很“在行”,而一放抵禦外敵時,就經常拉稀,潰不成軍。原因何在,本期《百家談兵》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為什麼中國近代軍閥部隊內戰很在行,一抵禦外敵就拉稀?

其一:軍隊不知為何而戰

近代史上,“馬上天子”最為典型,誰有軍隊,誰就能稱霸一方;誰有槍桿子,誰就能當總司令。

在軍閥部隊中,軍隊不過是大帥或將領的私有財產。而激發士氣的手段無非就是用大洋或女色進行“收買”。作為基層的士兵,無非就是抱著“當兵吃飯”的心態,有錢賺,就賣命;沒錢賺,就不幹。就是發了錢,那也是保命為先,打仗其次,衝鋒免談。

作為近代的第一個軍閥,湘軍。在對付內部的太平天國時,非常在行。而在抵禦外敵方面,除左宗棠收服新疆外,其餘並無出彩之處。

都說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的裝備非常落後,其實不然。清末編練新軍,袁世凱的北洋軍,裝備可堪稱一流,但一觸即潰,原因何在?

抗戰史上,湧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戰英雄部隊,但出現更多的是一槍一放,直接跑路的部隊。指望東北軍抵禦日寇,那是不可能的。別看東北軍20萬,擁有重炮、飛機等,與日寇一交手,很多部隊可能就直接拉稀。

沒有信仰的軍隊,不知為何而戰,猶如沒有靈魂的軀體;沒有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的軍隊,看似強大,其實根本經不起打擊。指望軍閥部隊抵禦外敵,那是不可能的。

其二:封建思想濃厚

同一軍閥系列中,各種派系林立,讓人眼花繚亂,是中國軍閥部隊一大特點。

與當時的西方列強軍隊相比,近代的中國軍閥部隊一大特點就是有濃厚的封建思想。

統帥視軍隊為私有財產,而且要讓軍隊絕對服從個人。那難免就要分嫡系部隊與雜牌軍,加之親疏有別,就是在嫡系中也還要分個三六九等。

而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各自為戰,見死不救。其他部隊被消滅,那是別人的事;只要自己部隊不被消滅,自己部隊還在,那就行。

這就不難解釋,在抗戰中,為什麼湖南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堅守了那麼多天,周圍的部隊就沒一支增援過來,打不過的過日軍是一回事,但想不想救援,是另外一回事。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王牌部隊74師雖然強悍,但依舊難逃覆滅的下場。

其三:軍事思想落後

為追求自強,近代,有不少仁人志士師從西方或近鄰日本去學習軍事。

但與列強相比,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國力羸弱,工業極端落後,軍事工業只能生產一些輕武器。有什麼樣的武器,只能打什麼樣的仗。即便有部分從西方買來的先進武器,但軍事思想落後,也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的德械師裝備堪稱精良,但從戰術上講,絲毫沒有學到德國軍隊作戰該有的精髓,連攻擊上海一個日軍海軍陸戰隊的據點都久攻不下。遠征軍出征,匯聚了中國當時的精銳與精華,但實際作戰中,讓人大跌眼鏡,沒有體現出一支近現代軍隊應有的戰術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