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心理学有个“三秒吸引定律”,意思是说,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最初的前三秒,又最关键。

果真是这样吗?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红楼梦》中小红剧照

01

《红楼梦》第24回,写到了小红分别给贾芸和贾宝玉的最初印象。

贾芸在贾府外书房等“义父”贾宝玉的时候,见到了宝玉的丫头小红:“贾芸往外瞧时,看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生的倒也细巧干净。”

贾芸在前三秒看到的小红,只是囿于年龄、身材、动作灵巧度和衣着洁净度,“倒也”表示小红稍强于一般,还凑合。但至于模样俊俏与否,对不起,只字未提。

而贾宝玉见到小红的最初印象如何?

宝玉一面吃茶,一面仔细打量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

在宝玉眼中,小红不仅衣着朴素,且有一头秀发,发型随意自然,脸型符合古代美人的标准,身材苗条,身姿灵活,特别是模样“十分”俏丽干净!

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小红剧照

02

除去“不同人审美观不同”原因外,还有三个因素待考量:

一是初见小红前的心情不同。

贾芸见到小红之前是焦虑烦闷的。

他因为家贫无以为继,想在贾府找个差使做,便借“大”钱给王熙凤送了“大”礼,却没得到准信儿——心焦;又因宝玉约他见面说话而却放了他鸽子——心灰。正在“烦闷 ”之际第一次见到小红,最初几秒没看出小红的多少美来。

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小红之前心情也是不爽,自己从外面回来,屋里一个丫环也没有,只好自己下床倒茶,但是有了小红神一般地出现并替他倒茶的动作做铺垫,他的心情自然缓和了不少,能从容地一面吃茶一面打量小红,感觉自然不同了。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小红、焙茗、贾芸

二是贾芸和宝玉当时的经济状况、身份地位不同

作为生计艰难的平民,贾芸想在贾府找个差使,以挣钱养家,但没有送礼的钱,只得去借。连亲舅舅都对他嗤之以鼻,倍加数落,可见生活处境之困窘。好在侥幸从醉汉倪二手里借得十几两银子,买了对他来说非常昂贵的冰片、麝香送给凤姐,最后才终于谋得一个当差。在这种温饱不足的背景下见小红,肯定“审美”的心思大大缩水。

而宝玉生于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备受宠爱,无忧无虑,他自然有心情有兴致慢慢打量、静赏女子了。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小红、贾芸剧照

03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宝玉有着可贵的“泛爱”思想和人文精神。

《论语·学而》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了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在做人方面强调了“泛受众而亲仁”的普世理念:广施爱心,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可惜贾宝玉在他周围的男人中,他找不到有仁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封建末世,社会风气污浊不堪,统治阶层或相互勾结,官官相护,或相互倾轧,你方唱罢我登场,哪管百姓的死活,比如出现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乱现。因为官场是男人把持的官场,因此宝玉认为天下男人是污浊不堪的,不愿与之结交,宁愿在脂粉队里混,让人嘲笑让人讽。

宝玉又处于家族末世。因世代袭官,不劳可获,家族子弟无所事事,整日游狗斗鸡,沉湎声色,竟至一代不如一代,偌大一个家族,竟没有一个能谋事筹划的人。阴差阳错,振兴贾府的希望落在宝玉身上,宝玉就成为全族注目的焦点。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宝玉的父亲贾政,整天逼着他读科举之书,务经济之道,结交官场中人,宝玉天生对这一套不感兴趣,尤其厌恶父亲最喜欢的投机专营、恩将仇报、徇私枉法的贾雨村这类人,于是挨了不少打骂,勒掯得要死要疯。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宝玉也硬是让泛爱和人文精神放散出光芒。正如其名,贾宝玉不亏为一块晶莹美玉,竭尽全力地保持住心灵的纯净和天真,对周围美的一切表现出最大的善心和平等

。他的头脑里,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没有等级观念,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认为,天下女儿是水做的,男子是土做的,他一见女儿就爽心,一见男子就感觉浊臭不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呵护着值得关爱的人和物。

因此,他会为黛玉调制胭脂,哄黛玉开心,会为丫环麝月篦头,会为晴雯呵气暖手,会为袭人掖被角,甚至不忍心脚踏落花,将之用衣襟兜着“葬”入碧水。

心中有爱,一切皆美。

所以,他把只有“三分容貌”、“内心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的小红,看成"十分俏丽干净",就不足为奇了。

可叹的是,浓黑悲凉的现实,沉重的名缰利索,最终将宝玉想竭力维护的美的世界全部打碎,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侃红楼┃初见小红,为什么贾宝玉和贾芸的感觉如此不同?

曹雪芹塑像

“多情乃佛心,汎爱真君子。”

宝玉的泛爱表现和人性关怀,正是作者民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折射。处于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时代的曹雪芹,为近代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运动作出深情泣血的呐喊,从而奠定了他世界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为后世景仰和叹服。

写到这里,文章开头说的“三秒吸引定律”,也就无足轻重了。

至于贾芸看小红的前三秒感觉平常,但为何最后结为夫妻成为《红楼梦》中罕见的幸福一对?这将是下一篇要讨论的话题了。

千人千红楼。我是竹茗煮雪,欢迎关注账号,发表您的看法。别忘点赞鼓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