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出自什么样的背景?

明白哥


《论语》子曰: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却不同,无“五十”,也无“无大过矣”,而是,子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朱自清考证:

《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

古代文章用手工抄写,又无标点符号,亦、易,同音,“亦”故意写成“易”,变成孔子学《易》,也是有可能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序《彖》、《系》、《象》、《文言》、《说卦》,即《易大传》,现称《易传》。

《史记》,孔子传《易》,一代传一代,传到西汉杨何,司马迁受《易》于杨何。可见司马迁对《易经》和《易传》都十分熟悉。但是,道行《易传》比司马迁记的《易传》多出《序卦》、《朵卦》两篇。可见,多出的两篇,是西汉之后加上去的。

不仅如此,七十年代出土马王堆西汉《周易》,《易经》与《易传》都大不相同。

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问》、《系》、《衷》、《要》、《缪和》、《昭力》。其中,仅《系》篇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极”生两仪,而是“大恒”生两仪,不是两仪生“四象”,而是两仪生“四马”。凡“象”字皆为“马”。无《象》篇也无“象”字,也就不存在“乾为天、坤为地”之象。

同一个孔子,怎么可能为两本不同的《易经》作两套不同的《易传》?


有话少说


关于孔子提出“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背景探讨

一、原 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二、释 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三、今 解:《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智慧的集大成者,要读《易》需要有智慧和阅历,否则无法了解《易》的真谛。知识需要时间来感悟,不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四、语出背景:

孔子说这话的年龄是在五十岁之前,因为自己尚未到知天命之年,又因为自己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易经》,以至于自己会犯很多大的错误。

如果是这样来理解的话,未免太过字面了。况且这个“加”字是否是增加的意思呢?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怎么又会明知学习《易经》会使自己少犯错误却要再推迟几年,一定要等到五十岁才去学习呢?

在读《史记》时,发现《史记》中记载的就不是“加”字,而是“假”。

如此一来就豁然开朗了。假,古时也有假借、借的意思,借又有借来(增加)和借走(减少)的解释,那么在这里就是借走、减少的意思了。

回到原文中来,就是孔子实际上说这话的年龄应该是在五十岁以上了,而非五十岁以内。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孔子说这话的时间是在五十岁之后。

孔子被逐出鲁国是在他五十五岁那年,因为定公的昏庸无能和三桓的打压排挤,孔子被迫离开鲁国,而开始周游列国。

实际上,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与三桓针锋相对的开展了“隳三都”的运动,从而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局面。

于是,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也会不断的反思和反省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把这个时间理解为晚年之时,也就是孔子回到鲁国,七十岁左右了,不再问政事之事了,已而,潜心研读《易经》而发出的这样一句感慨。

其实,孔子在自己私学教授的五经六艺中,就有《易经》,也就是说,孔子学习和传授《易经》并不是五十岁以后,更不是在其晚年之时。

而孔子发出:“如果再让我年轻几岁,在五十岁时学习《易经》,我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应该是孔子放弃了所有的念头而潜心学习《易经》之后,发现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其实太过表面,仅仅是把它看成是一部占卜用的工具书罢了。

而为了让后世能够读懂《易经》,夫子加上了十篇批注,以此,来引导后世,而将《易经》更加深刻的道理和对人生的指导发扬光大。


驿客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这句话记载在《论说·述而》里,意思是(上天)借给我几年时间,能让我在五十岁之前就研读《周易》,那么我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对于此句的解读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怕有过,就怕不敢直面。孔子爱《易》,赞易极高;孔子又能自省,对过往能反思,并不怕承认错误。孔子与弟子们的关系融洽,他并不隐晦掩饰自己,在弟子面前承认过错也符合夫子风格。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道”。《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就是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tuàn)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何晏注:《易》“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言大过而不言小过,是圣人犹未敢言小过之必无也。

孔子是五十岁学易吗?我认为不是。以“大过”来理解,并不是谦词,而是孔子的实话,孔子五十岁以后可能有犯大过(可能是与季氏的关系处理,或堕三都的时机及尺度,或其他),所以有悔意,感叹学《易》迟了,感叹要早点学就好了,要是在五十岁开始学《易》的话就不会发生后面的大过了。

孔子说这话是什么时候?我认为是孔子年老时,七十岁上下。孔子是这个时候开始学《易》吗?我认为不是,孔子年轻时应学过,只是未深学;到了六十上下的年龄或五十七八,开始深学,发现易的学问非常大,学了几年,越发感叹,到了七十岁左右的年龄便说了这话。孔子说,周易是一门非常好的学问,我后悔太迟钻研它了,假若让我早学(指的是深学,最初的学应是在青年时)几年,五十岁左右开始学,则到五十五六岁从政时用周易的学问处理问题,就不会有大过了,未早学真是可惜啊。

可以想象,凭着孔子的好学精神,即使孔子再活上十年八载,随着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和他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这种感慨仍将不断产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