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最近陆陆续续回答了不少关于明朝的问题,所以积累了一些自己关于明朝的一些想法,觉得有必要进行梳理一下。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是一部无法超越的现象级作品,他给全国人民都普及了一遍明朝历史。以至于现在网络上关于明朝的话题总是会比其他王朝更能吸引注意力。另外一个当然是清朝,那是因为那些清宫辫子戏的功劳,另外也和清朝离我们年代更近,史料保存得更完备有关。

对于明朝,我总是觉得好多事情都透着一股稀奇古怪的劲头:很多皇帝不走寻常路,各有各的奇葩;官员里也有很多怪咖奇葩。这种怪异劲,并不像我们现在说的,自由主义盛行,人人自由散漫,个个特立独行。明朝的怪异,更像是一种人性在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对着干的叛逆心理,或者也是一种自我减压。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皇帝怎么可能会压抑呢?这天底下最不应该有压抑感的,应该就是皇帝啊!而且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基本上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对于皇帝印象:看谁不爽,包括丞相一级的官员,直接就可以让他滚蛋,想砍谁的头也基本上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在其他王朝皇帝要杀丞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皇帝的压抑可能恰恰来自于他们没有限制的权力,是皇权对人性的压抑。

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关于这个我们可以从明朝最初说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完全是从一个快要饿死的流民,靠把自己脑袋押上,一路搏杀,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枭雄。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江山都是自己拿命换来的,所以这天下就应该是他朱家的。

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异族统治,所以汉族传统上的那些士族集团,或者地方豪强势力都被铲除的干干净净。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那时候的风云人物如陈友谅,张士诚也大多都是平民出身,往上数三代基本都是名字都是带数字的四等公民,比如朱重八,陈四九,张初七等等。

所以明朝的建立完全是靠白手起家,基本没有什么像样地方势力的介入。不像宋朝赵匡胤是靠军队里的军头拥立的,唐朝建立也有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族势力的支持。如果要用现代的语境来解释的话,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是股份合作制,还有其他的股东持有原始股。而明朝则是100%独资的家族企业,朱家要对明朝所有的事务负全责。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朝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朱棣亲自去出征蒙古,并且死在征途,崇祯皇帝看着农民军攻破了北京,所以上吊殉国了,因为他觉得他没脸去见他的祖先,没保管好家业,虽然他一直给自己颁罪己诏来着。因为他们也知道,这是自家的产业,别人是没办法替你负这个责的。

由于这大明江山是自己拿命换来的,而且也没有其他股东对他进行制约,所以朱元璋理所应当的认为这天下就是朱家的,他得想办法让他的子子孙孙世代守住这份家业。他得防止别人来染指他的财产。

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首先要防的是文官集团。

朱元璋的做法其实还真有点像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他要管理这偌大的一份家业,光靠他朱家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得请人,请专业的管理人才,也就是文官阶层来帮他管理这个国家。他要文官们干活,但是又不想给他们太高的工资,而且还要防止他们贪污。所以朱元璋时代,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很低的,而且对贪官处罚得特别严,动不动就剥皮实草,枭首示众。

另外为了能直接干预政府的行政事务,防止丞相架空皇权,就把丞相制给废除了。以前的丞相基本相当于公司的总经理,帮助董事长处理公司事务,而明朝的情况是董事长还得兼着总经理的职位,所以公司的所有事务基本他都要管。

其次,要防掌握军队的武将阶层。

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大致相当于唐朝的”府兵制“。当兵的都有兵籍,国家给卫所提供军田,平时兵员在卫所屯田养兵,保养军械和物资。战时由朝廷选派的总兵来卫所把兵带走,仗打完后,总兵再把军队带回卫所,然后把兵权交出来。这样的政策其实还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重蹈唐朝,五代藩镇的覆辙。但承平日久,很容易就军备废弛,“兵不知将,将不了解兵”。战时临时拼凑上阵,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到了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作乱的时候,戚继光不得不重新组建戚家军来练兵,最后平息倭乱。到了晚期对付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清朝的八旗兵时,这个弊端就更加严重了。

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再次就是防止读书人。

明朝好像一直都不怎么看得起读书人。可能是因为读书人看起来就没什么实际的作用,然后又天天鼓吹什么,“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样的论调,会对老朱家的独资企业模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他们就采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来笼络读书人。把考试范围限定了,把文章的格式也限定了,然后考出来了,就给你官做,这样那些读书人就没工夫瞎咧咧了。

经过上面这几个方面一总结我们发现:

皇帝很压抑,因为要对天下负无限责任。这么大一个国家要管理好的话,那还不得活活累死啊。就连朱元璋这个苦出身,权利欲旺盛从来不知道累的人,都曾经跟大臣们抱怨说没时间休息。而且他对政务的熟悉程度,杀伐决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千年少有,和他比起来,他那些从小长在深宫,锦衣玉食的皇子皇孙们简直就是菜鸟。他们是绝对应付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量,而且对于富二代来说,如果天天都这么辛苦,当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皇帝中能应付得了这些政务的估计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皇帝没有办法,只能让内阁的大学士和司礼监掌的太监们帮自己处理政务。但不管怎么样,都有偷懒的嫌疑,愧对祖宗社稷的负罪感应该少不了。同时他还得时时提防下面替他办事的人不要起幺蛾子,因为出了问题,最终承担所有损失的还是他。

在无上皇权的诱惑和无限的责任的双重重压下,作为血肉之躯的皇帝们,如果不想被逼疯的话,总得找点乐子来舒缓压力。所以,明武宗朱厚照选择了“豹房”,嘉靖选择了炼丹和修道,天启选择了做木匠,万历选择几十年不上朝,不跟大臣们玩,自己躲在深宫里想办法赚钱;其他的很多皇帝都有服食春药的记录。

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对于官员来说,也很压抑

首先江山社稷是朱家的,而且时时提防他们,从来没被当自己人看待过,所以完全没有归属感。明面上的工资又给得这么低,而且贪污又抓这么严,如果不贪污凭基本工资,怎么养家糊口啊?自己祖上又没有矿。在工作没有归属感工资又低,而且规章制度还严格,动不动就被打屁股的高压环境下,官员们也很迷茫,没有了理想也只能捞钱了。明朝的官员的贪污可以说是所有朝代之冠:严嵩贪,徐玠在老家松江也置办了几万亩良田,张居正过得奢侈得很。当然也出了一个特例也就是海瑞,从海瑞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也属于从另一个极端来对当时的官僚普遍贪腐的现状进行叛逆,他的故事读起来其实也很压抑。

对于读书人来讲,那肯定也很压抑。

一辈子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但是科举的出题范围被框住,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也被框住,那还能写点啥?一辈子都在读四书五经,就这本书里的语句翻来覆去,出的题也越来越刁钻古怪,角度诡异,大部分人熬白了头都弄不明白。这边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那边是穷经皓首的苦闷,一旦中举,还不得跟范进一样癫狂;或者干脆像唐伯虎一样,放弃科举,放飞自我,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但是唐伯虎好像也是一直想做官来着,成为江南才子,其实是出于无奈。

压抑与叛逆,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所以这是一个压抑的朝代,一个奇葩遍地的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