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節日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傳”,在歷史的漫長歲月中有些傳統節日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那些逐漸被歷史遺忘的節日。

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上巳節

《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這是什麼意思呢?溱(zhēn)和洧(wěi),是鄭國兩條河的名字。這樣解釋,鄭國有兩條小河呀,溱河和洧河,風吹稻花香,小河水流,清澈見底的小河邊,到處都是帥哥美女,有位妙齡美女低著頭泛著粉色桃花的臉上滿是春天的氣息,嬌滴滴的說"去看看呀,小哥哥",帥哥卻傲嬌的說"我都去過了",少女臉上出現了一絲絲遺憾,這是隻見帥哥說"不過……再去看看也無妨",帥氣陽光的臉被陽光照的更加讓人溫暖了,呀,洧河兩岸真寬闊,帥哥美女真歡樂。美女和帥哥,他們開著玩笑,談著可愛的話語,臨別之時互贈美麗芍藥,這美好的愛情就像火紅的芍藥一樣迷人。

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圖片來源:翠微莊主的微博

這是《詩經·鄭風·溱洧》中記錄的一段古人談情說愛的一段,這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可見我們的古人們也並非我們印象中的榆木腦袋,除了四書五經就是子醜寅卯了,他們為了愛情特意有一個節日,就是上巳節。

較今天的"情人節",古人時令的選擇更為科學,更符合北方的氣候。仲春之月,草長鶯飛、花柳爛漫,也正是少男少女青春勃發、熱情洋溢的季節。 春水盪漾,溱洧河畔歡會的男女,自然的春天和生命的春天相交融,達到天與人的和諧統一。

其實關於“上巳節”,少部分人可能知道三月初三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重要的節日。當地壯族、苗族會在那天載歌載舞並對起山歌。此外那天還是祭拜祖先的日子,當地稱之為“拜山”以寄託對先人的哀思。

但其實三月初三在古代也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稱為上巳節。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黃帝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陰曆三月初三定位上巳日,用於祭祀黃帝,到了漢朝以後,官方規定了祭祀儀式並定位了法定節日,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上巳節的民俗傳統

相傳上巳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解說上巳節是什麼節日及有哪些傳統習俗。

祓禊(fúxì)

祓禊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儀式,人們會來到河邊舉行祭禮,祭祀黃帝、洗濯去垢,驅除不祥,叫祓禊。並有沐浴、採蘭、嬉遊、飲酒等活動。相傳最早源於上古的“驅邪儀式”。人們希望以此來除災求福,風調雨順。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多是古代文人墨客唱酬的一種雅事之一,在祓禊之後,人們把裝著酒的杯子放入河中,杯子由上游順流而下,杯子停在誰面前,就要把酒喝下,由此來驅災避禍,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篇要全文背誦的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了,剛好就是在上巳節而作的。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笄禮

上巳節又被稱作“女兒節”,也叫“桃花節”,在古代是少女的成人禮,稱為“笄禮”。少女們會穿上新衣,手採蘭花,“沿河而行”。

古代情人節

上巳節還是古代的“情人節”,在那天,青年男女們彼此表達愛意,表達對愛情的嚮往與美好的願景。

上巳節在古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上巳節還有祈求生育、外出踏青、焚香沐浴等活動,前面講的溱河和洧河畔得小哥哥和小姐姐就是在這個草長鶯飛的節日裡,外出踏青大膽追逐愛情的最好表現了。

寒食節

說完了三月咱們再來說說四月,說到四月想必大家想到的是清明節,但其實,清明節前一天還有一個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在古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關於寒食節還有個悲傷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國內動亂及追殺,流亡在外十九年,有個一直跟隨他的隨從名叫介子推,有一回,公子重耳在前往他國的路上迷了路,乾糧已食盡,就在重耳餓的彌留之際,介子推便用刀割大腿取肉“贈予”重耳,最終度過難過。回到國內,重耳奪得國君之位,勵精圖治,成為了一代霸主晉文公。但介子推不願受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下令放火焚山,意在逼出介子推。介子推寧死不願出綿山,最終被焚燒而死。晉文公後悔不已,在綿山為介子推修祠建廟,並下令禁菸火、吃冷食,以寄託哀思。最終行成風俗傳承下來,到後來逐漸變成為們對先人紀念與哀思的節日。

歷史文化 | 聊聊那些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的民俗傳統

禁菸火

在寒食節當天人們會禁菸火吃冷食,以表達對介子推的緬懷之意。除此之外禁火還有破百五的說法,這是因為寒食節又被稱作“一百五”,從冬至往後到寒食節這天剛好105天,在遠古時期,人們會在這天把冬季的火種熄滅並重新取火,意為辭舊迎新。

插柳

寒食節當天,人們用插柳的方式來緬懷介子推。(一說是紀念神農氏)同時插柳還有驅邪避禍的寓意。

淨腸

寒食節當天,婦女們會去往野外採摘野菜,古人認為,春屬木,人體的肝臟同屬木,春天應多吃蔬菜能起到“疏肝理氣”的功效。

除此之外寒食節還有秋千、踏青、風箏等民俗習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時間接近且風俗相似,人們逐漸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併為一,清明許多風俗是由寒食節而來。

傳統節日是古代人勞動民思想文化的體現,是對美好生活的願望與憧憬,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瑰寶。小編希望在這個鋼筋水泥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有更多的朋友關注傳統民俗文化,關注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美好財富,這也是小編不斷努力為大家持續更新的動力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