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三國時期的名將很多,也不乏很多名將投降對立陣營,像馬超,龐德,黃忠,張遼等。同樣是降將,有的人加官進爵,平步青雲,為新主立功,卻有一個人晚節不保,身敗名裂,最後羞愧而死,這個人是誰呢,我們來看一下。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看似是一名將出身,如何落得晚節不保?

先來看看于禁此人平時為將軍的作風

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于禁

軍法至上

于禁這個人,治軍很嚴格,手下將士犯過的過錯,都要按照當時的刑罰一一進行處罰,一點都不留情面。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于禁一同作戰。夏侯淵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訣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於是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樂進、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曹操這個人的內心是很複雜及矛盾的,在根基未穩定的初期,他這麼稍微顯得愚忠的做法,確實很討巧。張遼勸降了昌豨後,曹操其實很明白這個人的,這個人反覆無常,經常叛變,先自己佔山為王,後來看呂布勢大跟了呂布,呂布被打敗了,後來又降了曹操,後來又投降過一陣子劉備,然後是袁紹,袁紹被打敗之後,這個人又反叛了。如此反反覆覆的人,後來被于禁殺了,表面上曹操這麼說,其實只是覺得殺的有必要罷了,心裡並沒有特意重視這件事,但是依舊給了于禁官職賞賜。

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曹操

成名之後

看似功成名就的于禁被封了虎威將軍,應該去平定四海了吧,英主最懂的馭人之術,更明白人要往哪裡去用,於是于禁從此就徹徹底底成了後勤將軍。

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 而於禁持軍嚴整,繳獲來的財物從來不會私藏,因此曹操對於禁的賞賜非常重。然而,他常常以嚴厲的軍法來統御將士,所以,于禁難以得到將士們的擁戴。

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軍法不外乎人情,這是必然的,為兵者哪有這麼多大道理可講,我跟著你打仗,吃飽飯再撈點好處是必然的,曹操都能設“摸金校尉”,誰能保證摸金過程中有哪個小兵不私藏一點,但這個在於禁這裡卻行不通了,大義凜然的于禁一點私情都不講,這看起來就有點呆板了,放在現在的社會中有領導是這個德性,光芒萬丈的讓人接近的就相形見絀,誰願意去自討沒趣,所以于禁帶領的將士,根本做不到心齊。好名聲都是你的,我們跟你受苦,這在現代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何況實在更殘酷的戰場中。

關羽“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于禁督領七軍,去樊城救援曹仁。時值秋季,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暴漲,將於禁連同龐德打的全軍覆沒。龐德寧死不屈,于禁舉軍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是,于禁常年屯田,失去了基本的戰鬥意識,也更加沒有和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抗衡。這都是可以理解及認可的,但這個投降的結果,卻是和之前于禁的執法從嚴的形象對比相當強烈,曹操都看不過去了。龐德還陰險射了一支箭,搞的關羽刮骨療傷,這個于禁直接投降了,令世人一改以往對於禁這個虎威將軍的看法。

晚節不保

于禁被關羽打敗之後被押解到荊州,後呂蒙偷襲荊州,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于禁是裝可憐。

三國時期,投降的名將很多,唯獨一位投降卻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孫權

後來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經常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內心卻厭惡比。

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為厲侯。

如此看似戰功赫赫的于禁,晚年卻這麼羞愧丟臉的死去,不難看出來于禁這個人的品行,其實是色厲而內荏,外表光明正大,忠軍報國,從嚴治軍,遇到挫折卻顯得極為軟弱妥協。

參考資料:《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