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清代“禁菸門牌”

談談清代“禁菸門牌”

這是一張清朝道光年間福建閩清縣的門牌。為了便於大家閱讀,現將門牌的原文羅列如下:

“道光拾玖年正堂徐查禁鴉片派保門牌

閩清縣 下五都 瀘溪圖 家長 監生 邱有衡 不吸 年 六十三歲 以 儒 為業

子(培芝,培陽,培蘭,培德,培田,培芬)

孫(明經)

附居

十家聯保

(邱有尊,邱俊成,邱和哲,邱璦哲,邱運商,邱文哲,邱有科,邱有良,邱惟壽)

族正 邱俊成

族副 邱文哲

黨正 邱有尊

黨副

現年新例除通夷興販開館者分別問攝斬梟絞決外若僅止吸食以道光拾玖年陸月初二奉刑部文之日起年限壹年陸個月限滿不即悛改無論何項人等一概攝絞監候其壹年陸個月限內犯案者杖壹百流貳千里不能供出販賣之人加壹等杖壹百流貳千伍百里如有串未疑問自首者照犯罪自首律準其免罪並飭知照

如遇遷移將此牌攜交遷居遷所保正稟請編戶照填換給”

談談清代“禁菸門牌”

從上面這張紙品門牌的內容透露出兩方面的信息。其中之一就是我們通過門牌相關事項和規定了解清朝的戶籍制度,也就是清政府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我們都知道現今戶籍管理機構是公安局,基層是派出所的戶籍警。其實“公安”就是廣義上的“人民警察”,包括治安警,戶籍警,交警,刑警以及公檢法的警察,還有獄警等。還有空警,海警,武警,特警等這裡就不細說了。而中國警察的出現是在清末,“警察”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清末黃遵憲的《日本國誌》書中裡的日本警察制度記載的,而警察這個組織是在清末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以後所設立的治安隊,後清廷政府仿效著也組建起來的。而在這之前的清朝政府還是通過地方政府來管理,基層就是縣衙,就是門牌上的“縣正堂”,門牌就是縣官老爺頒發來管轄區百姓的,其實這也只是名義上的。

這張門牌是木版印刷的紙質門牌,清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紙質的,粘貼在木頭門上。到了民國時期才有了其它材質,有木質,鐵皮質,搪瓷等,當然紙質的仍然還有。

談談清代“禁菸門牌”

從門牌的內容來看還是非常詳實的。不僅有戶主的姓名,年齡,職業。還有與戶主相關的親屬信息,同時通過十戶聯保來對戶主進行監督管理,並標有其餘九戶戶主的姓名。而“族”和“黨”是鄉以下行政職稱,“黨”要大於“族”,而“族”和“黨”的正副職就是“族正,族副”和“黨正,黨副”。其實我們可以從這些內容瞭解到戶籍的管理者名義上是縣衙,而真正實際上的管理者則是“黨”和“族”,這些鄉村裡的鄉紳,族長等。這些存在於民間的世俗勢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不僅管理戶籍,維護當地治安,興辦學校,建立義倉,受命徵稅等協助地方政府處理方方面面的對民事務,是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掌握著生殺大權。最後一欄則是摘錄清朝法律條例,也就是門牌上所摘錄的“刑部文”。規定了犯罪者所要受到的懲罰,以及檢舉揭發自首者免罪等等。這裡再解釋一下,“杖壹百”就是打屁股一百下。“流貳千里”是流放到兩千裡的地方,也就是邊遠地區。清代罪犯的流放地在遼東寧古塔一帶,還有西北邊塞以及西南地區和海南島。古代統治者對於“流刑”的發配地也是處心積慮的,不是西北絕域,就是西南煙瘴之地或東北極寒之所以及海島等均為人跡罕至,鳥不拉屎的地方。目的就是懲罰罪犯和開發邊疆相結合。這一欄印文的內容卻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加強了縣官老爺頒佈門牌的權威性,同時也對犯罪者起到了警示和威懾的作用。

以上我們聊到了清代的戶籍制度,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門牌的另一方面信息,也就是清政府對於查禁鴉片所採取的措施。門牌的頒發粘貼作為清朝政府管理戶籍的重要措施,因此朝廷所頒佈的禁菸條例,勢必要融入門牌內容之中。而上面這張門牌就是縣正堂頒發的“禁菸門牌”。其實清政府對於鴉片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的,朝廷內部分為“禁菸派”和“馳煙派”。在道光年間清政府下令全國禁菸,但卻可以種植罌粟。這樣的規定看起來好像很滑稽,其實分析起來也有他的道理。清政府反對的是進口鴉片,因為會造成大量的白銀外流,而自己種植罌粟製作鴉片吸食就不存在這種情況,同時還可以將多餘的鴉片賣給外國人賺取白銀。想的倒是挺美,可惜現實很骨感。由於清政府的禁菸,英國政府在1840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藉口發動了鴉片戰爭。其實後來就連林則徐都認為鼓勵農民種植鴉片有利於朝廷,據說徵收鴉片的稅收20倍於穀物的稅收,因此在朝廷的默許下,全國大面積種植罌粟,後來據說還出口到國外,確實還賺了洋人白銀。大家說說看,如此政策,還這麼禁得了鴉片呢?因此,這些門牌上羅列的法律條文,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大家想想當時的情形,再看看這一紙門牌,誰說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呢?其實從清政府角度來考慮,他們只關心白銀的外流和如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並不關心百姓的死活,因此也就註定了它覆滅的結局!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清末的戶籍制度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而門牌的頒發和粘貼只能淪為形式上的存在,而沒有實際用途。

談談清代“禁菸門牌”

不管怎麼說,紙質門牌作為清代戶籍制度的一個實物資料留存至今也實屬難得,值得我們研究和珍惜。只有回顧歷史才能珍惜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