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歡歡今年五歲,乖巧懂事,平時媽媽做家務的時候,歡歡都自己坐著看繪本或者玩玩具,很省心。

但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就不一樣了,一會打開電視,把音量放得最大;一會上竄下跳,模仿動物的叫聲;一會抗著玩具槍,對著客人就是一陣"噠噠噠"……是個不折不扣的"人來瘋",無論媽媽如何威脅和利誘都不起效果。如果爸爸對他動粗動武,他會鬧騰得更加厲害,令人尷尬不已。

"人來瘋"現象在3—10歲期間最普遍,是指孩子在客人面前或在有生人的場合表現出的一種近似胡鬧的異常興奮狀態。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孩子為什麼會"人來瘋"

在成人眼裡,孩子的行為最好是說話柔氣、謙虛、行事文雅得體,而不是見人就瘋,瘋而不止。

心理學研究表明:所有孩子的不適當行為都可歸結為一個主要目的: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兒童學習良好的行為來獲得他人的注意,但是如果無法達到目的,則會以一些不當的行為來尋得他人的注意。

兒童在兩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慢慢地將自己和周圍客體區分出來,隨著他們獨立的自我意識的日益增強,他們開始有強烈的表現慾望,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別人注意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中"兒童自我中心"的表現。孩子渴望被稱讚被肯定,如果這種慾望沒能在父母面前得到滿足的話,就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人來瘋"現象的出現是一種徵兆:表明孩子有了一種不被重視、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的感受。

同時,研究表明3—10歲期間,孩子的大腦皮層神經活動尚未達到平衡,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他們很難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為易衝動、易變和外露,絲毫不加控制和掩飾。

當遇到客人或生人時,寶寶更加會利用這種機會來解放自己,更加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

另外,從客觀上來說,家裡的氣氛沉悶慣了,一旦有人來做客,熱鬧的氣氛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刺激,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發孩子"人來瘋"。比如歡歡,因為沒有老人和保姆幫忙,平時都是歡歡媽媽自己帶,家裡白天就兩個人,很冷清,導致一來客人,歡歡就剎不住車,一個勁兒鬧騰。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人來瘋"的不良後果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造成孩子"人來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求知慾望,鍛鍊思維,抒發情緒,滿足了孩子自我表現的需要。

"人來瘋"的孩子通常性格外向、擅長表現自己,但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孩子經常性的"人來瘋",或者不受大人控制,那就需要我們重視了。一方面妨礙了大人做事,使得寶寶討人嫌;另一方面"人來瘋"次數多了,有可能上升為一種人格行為,見人就表現,造成人格缺陷,影響正常的生活和交際。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譁眾取寵"、"小丑般"行為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長對"人來瘋"的幼兒沒有及時的引導和糾正,甚至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也叫作"歇斯底里人格",它的特徵是行為富於戲劇性,且行為中體現外露的情感,總是積極地引起他人注意,任性不知足地尋求贊同和刺激。嚴重的還會表現出情緒變化無常,時而興奮,時而憤怒,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我有個高中同學阿勇,每次與同學聊天時,故意把聲音說的很大,想要讓其他同學也聽到,別人越是好奇的豎起耳朵聽,他便會講的越起勁。有時兩個同學正在交談,他會沒來由的插上一嘴,甚至大聲打斷同事之間的溝通以引起同事關注。

久而久之,同學受不了他這個性格,都對他避而遠之,儘管他天賦不錯,幾乎不用費什麼勁成績就很好,但是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

大學畢業後,阿勇工作走馬燈似的換,三十多的年紀了,也一直沒有成家。

因此,當孩子產生了"人來瘋"現象時,家長應及時採取對策,一方面讓孩子在與客人交流中增長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又幫孩子表現得既有教養又不失活潑。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如何矯正"人來瘋"

根據弗洛伊德的分析,"人來瘋"乃人類自我表現欲的無端彰顯。孩子也是這樣,由於平時得到的關注不夠,就會尋找機會表現自我,以引起人們對自己的重視和青睞。

矯正孩子"人來瘋"現象,首先父母要多陪伴關注孩子。大家可能會說,現在孩子多有專人陪同,不會缺少關注。其實,陪著不同於陪伴,不是大人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比如在家的時候父母一邊抱著手機,一邊看著孩子自己玩或者學習。其實,這樣的陪同沒有形成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孩子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比如孩子跟你說:"媽媽,你看我搭的新城堡,是不是很酷"?一旁專心刷劇的媽媽可能聽都沒聽到,也有聽到了,但只是淡淡地回應:"嗯,還行,自己玩吧"!

孩子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能判斷我們陪伴他們時,是認真還是敷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願意過多地與父母互動,他們的自我表現願望就沒法充分實現。因此,平時在家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一起玩玩具,經常詢問孩子的需求等。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也有不少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有機會帶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待在家裡總是和家人、玩具、電視打交道,交往圈子窄。2015年,宜家和Family Kids and Youth公司針對0-12歲兒童父母和7-12歲兒童合作進行了一次調查。參與調查的中國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是他們最常做的事情,90%的人會和孩子一起玩電子類產品,只有40%的父母表示會和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

擴大交際圈,減少孤獨感,可以多帶孩子出去,去遊樂場、商店,去別人家做客,多帶孩子打球跑步等,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從而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對於碰到陌生人這樣的事情不會表現的過於興奮。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其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父母們不妨在平時多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抓住關鍵期,因勢利導,培養禮貌待人的品德。比如如何正確有禮貌地稱呼人、如何熱情地招呼客人、如何正確地運用禮貌語言……要讓孩子知道,擁有良好儀態,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的孩子往往能獲得更多的喜愛與關注。

客人來的時候,首先把孩子介紹給客人,或者鼓勵孩子自我介紹,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冷落。然後適當地讓孩子也參與到招呼客人的事宜上,比如給客人拿水果、遞菸灰缸什麼的,別忘了對他禮貌、懂事的行為進行及時表揚,這樣孩子會得到滿足,覺得父母仍在關注著他,也覺得有安全感,他的良好行為也會得到強化。


“人來瘋”,沒禮貌?別再罵孩子了

第三,不要求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有些父母出於對自家孩子的炫耀心理或是想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總是有意無意地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表演完之後,在場的人都會給與肯定與讚賞,並且孩子表現得越誇張,越能激起大人們的歡聲笑語。成人的這些反應對孩子也是一種負面的強化,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得到成人誇獎與認同的行為,客人來的時候就應該這樣表現。這種發現會讓孩子特別興奮,而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一旦興奮,便很難制止。

最後,當孩子出現"人來瘋"時,父母不能粗暴地用打罵的方式解決"人來瘋"。因為孩子的目的不外乎為引人注意,即使是被打了,目的也達到了。下次再有客人來時還會採取這種方式。所以當著客人的面懲罰孩子,不僅不會改變孩子的行為,還讓孩子覺得很沒有"面子",會感到羞愧甚至會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