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方方说几句

也就方方说几句

*啄木鸟

近日,一位颇受敬重的地方诗人,忽然间气急败坏,大发雷霆,发文怒斥某些人围攻他心目中的"伟大作家"方方。我怕他气大伤了身,就写出下边这点话,聊为谏劝,同时就教于各位诗友。

我平素虽也写诗,但一生都在新闻圈里爬格子,所以只能从新闻的视角,去说说这方方日记。

在我看来,方方的日记,其实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不是什么文学作品。一些作家跟着帮腔,我看是闲鼓劲了!

文学诉诸于艺术想象,新闻根植于忠实记录,二者完全不一样。

既然是新闻纪实作品,就得遵守这个行道的基本规矩和职业道德。

第一条道德要求,就是必须完全真实。也就是说,作者所选取的实例素材,必须符合所写对象的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

"整体"和"本质",是要通过一个个"局部",才能呈现出来的。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作者选取的"局部"不同,所呈现出的整体画面就大不相同。犹如一棵大树,叶有荣枯,如果你只写其枯叶朽枝,所呈现出的整体画面肯定是"将倾之腐木"。一个社会,光明之下总有阴暗,如果你只选取阴暗的"局部"来写,所呈现出的画面,肯定会令人诅咒!

这就是,选取的"局部"不同,呈现的整体画面必然全变的奇妙文字规律。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选取这些"局部"的那个作者的立场、观点和个人意图。

这里,我不得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说,超然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会和夫人睡觉的。如果你只选取这一点,放大了挂起来,称之为性交大师,岂不是荒谬?虽然你选的睡觉这一个"局部"也是真实的,但写出来却背离了这个的"整体真实"!

因此,对于一个纪实作者来说,选什么、写什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方方,面对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斗争,她究竟选取了哪些"局部",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整体画面呢?

一一恐慌,混乱,咒骂,怨言,特权,蒙骗,普通百姓的痛苦,惨烈的死亡、绝望和愤恨……难道,这些就是我们武汉抗疫斗争的"整体真实"吗?

为什么不写写1400万武汉人民的英勇奋斗的事例,不写写4万3千多名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舍生忘死、星夜驰援的贡献,不写写中央当机立断、指挥运筹、扭转战局的部署,不写写成千上万社区工作者忍辱负重、服务百姓的辛苦,不写写那些不图名利、冒死苦干的志愿者呢?

难道方方一点点都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些正气昂扬的素材?恐怕不可能!只能说,她对这样的"局部"不感兴趣,因而也就不会用她的笔,去选取和呈现这些事实。

即使方方日记渲染的那些"局部"都是真实的,但它组合起来呈现给世界的,仍然只是一部残缺扭曲的纪实作品。并没有写出抗疫斗争的"整体真实"。

此其一也。

纪实作者的第二条道德要求,就是必须先"采"而后记,先"察"而后说。这是个不可越过的铁门槛,否则就是冒说,胡说,是为某种目的而说!

通观方方这部纪实的"日记",人们惊讶地发现,它竟然没有做过一次"正面采访"!没有到过任何一个现场去观察调研。

有心人做了个详细统计:在方方日记里,"医生朋友"出现了116次,医生朋友说36次,"听说"45次,记者说3次……。敢情,这样一部被西方奉为至宝的纪实作品,竟然全是"道听宅说"的啊!这也太缺职业道德了吧?

缺德必出恶果。正因为"方方日记"全是宅在家里,靠传言和二手材料,加上个人想像编织出来的,出现失实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看"方方日记",我们能感到,每个新冠肺炎死者去火葬场时,手里都不忘擎着一部手机,若不然,那火葬场里满地手机又是从何而来?

在方方日记里,一个活灵灵的女护士,硬是被她用笔写"死"之后又活过来,吓得她赶快向家属道歉!

当方方在日记里,义正辞严地控诉官方掩盖疫情、欺骗百姓的时候,並没有查清真象,更不知道早有共产党员向中央汇报,我国早在12月底就向世卫组织通报了疫情。现在,当西方攻击中国"掩盖疫情",想拿她的日记当佐证时,最终会发现,这些未经采访、查证落实的"炮弹",其实只是些并不可靠的"臭弹"和"哑弹"!

缺德必受惩罚,这也是一条人生的规律!

此其二也。

纪实作者应遵循的第三条道德,是必须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将个人利益放在其次。

众所周知,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煽动一批追随者,千方百计要将疫情甩锅给中国,索取天价"赔偿",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们四处搜寻证据、煽惑民意的关键时刻,方方日记竟然在20天内,以前所未有的"光电速度",在美国、德国同时出版了!没有作者授权这怎么可能?

前天,"伟大的作家"方方,终于得意地承认,的确是她授权同意的!这是一个纪实作者应有的品德吗?

乡谚云: "芥末调凉菜,各人有所爱。

" 有些文人疾呼他热爱方方,我们也不干涉。但起码应该有点是非观念、有点家国情怀。对这样一部缺乏职业道德的"日记",不要再吹了!

好吗?

2020,4,13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