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荷拉继雪莉之后于家中死亡,谁会是下一个抑郁症受害者?

韩媒报道,韩国歌手具荷拉于今日下午6时左右,被发现在首尔市江南区清潭洞的家中死亡,具体死亡原因正在调查中。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下意识的想起了雪莉。虽然我并非她们的粉丝,但那怕是一个平常人,听说两位年轻idol相隔仅40天先后死亡,内心也会被紧紧揪住,难以释怀。更何况是她们的家人、朋友和粉丝们。

具荷拉,1991年1月13日出生于韩国光州广域市,韩国女歌手、演员、模特、主持人,前女子演唱组合KARA成员。

具荷拉是雪莉交好的闺蜜。

而就在上个月,韩国女星雪莉自杀身亡,具荷拉在直播中哭的痛不欲生。

她曾在深夜发文贴出多张与雪莉的合照,写下:"在那个世界,就做真理(雪莉本名)想做的事情吧。"

具荷拉继雪莉之后于家中死亡,谁会是下一个抑郁症受害者?

雪莉与具荷拉合照

早在2018年,具荷拉就卷入一场"家暴疑云"中。当年9月13日,其男友崔某凌晨报警,称具荷拉暴打自己,并公布伤痕照片,照片中脸上共有三处伤口,右侧从额头上方到眼睛下面有4cm长的伤口,右侧眉毛下面有5cm长伤口,鼻子旁脸颊处有3cm长伤口。

崔姓男友还表示,具荷拉是心胸狭窄,没有理解之心,不会替人着想的易激动性格;具荷拉的伤痕不是他所伤,他从出生以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人挥过拳头,更何况是对女人.如果说具荷拉的伤痕是我打的话,那只是因为我为了让她镇定下来而有的身体接触产生的抓破,并非是我用拳头打了她。

但时隔一天之后,具荷拉方面又向媒体展示了自己的验伤报告,称自己身体有多处淤青挫伤。崔某甚至把她打到子宫出血,要静养一周。

最终前男友崔钟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3年,性暴力相关嫌疑被认定无罪。

随后,具荷拉方曾就判决结果发表不满,却无疾而终。

具荷拉因与前男友的殴打事件登上了社会版面,这令本来就有忧郁症的具荷拉饱受折磨。

具荷拉继雪莉之后于家中死亡,谁会是下一个抑郁症受害者?

具荷拉和男友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症》中提道:忧郁症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痛苦的沮丧,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通过自我谴责来加以表达。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地期待受到惩罚,而惩罚的终极体验就是死亡。

在今年5月26日的凌晨,具荷拉曾写下绝望文字后,在家中曾试图轻生,被经纪人发现后及时送医治疗,万幸无生命危险。经纪人此后证实具荷拉已患有严重抑郁症。6月17日上午,具荷拉曾上传了近照并公开近况,配文说道:"荷拉过得很好~对不起也很感谢大家~会更加努力克服并把更好的自己展示给大家。"

具荷拉曾在雪莉离开第二天开IG直播,在直播中哭得眼睛都肿了,几度崩溃,哭喊"雪莉啊,姐姐只能这样跟你打招呼…"答应雪莉自己会好好活着,"我会连你的份一起认真活下去"。

她哭得心碎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却于今日,继雪莉之后40天,离开人世,年仅28岁。

这让我想起了乔任梁,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在家中离世,年仅28岁。他此前曾饱受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是潜伏在世间的隐形杀手。它以悄无声息的姿态正吞噬着每一位患者的求生意志。

在高压环境下的娱乐圈更是首当其冲,近年屡屡曝出艺人抑郁自杀的新闻,数量之多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有专家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患上了抑郁症,基本上就很难从中走出来,雪莉和具荷拉这些抑郁症患者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更需要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理解,需要我们每一个的善意和鼓励。

抑郁症很可怕,对吗?

更可怕的是,雪莉具荷拉先后死于家中,可能产生的的巨大社会影响。

不是巨量粉丝们的口诛笔伐,而是整个社会的自杀模仿。

你们听说过维特效应吗?

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774年出版了一本小说叫做《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最后以主人公维特的自杀而告终。小说发表后轰动一时,造成极大的轰动。

它使歌德在欧洲名声大噪同时,却又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由于影响过于恶劣,许多国家将这本小说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具荷拉继雪莉之后于家中死亡,谁会是下一个抑郁症受害者?

"维特效应"指的就是自杀模仿效应。

菲利普斯研究发现,某一轰动性的自杀事件被报道后,紧接着,在该报道的覆盖区域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

菲利普斯通过对美国1947到1968的自杀数据统计,找到了证据。每当自杀事件上了头版,随后两个月里自杀的平均人数比通常时候要多50多个。从某个角度说,每条自杀新闻都会杀掉50多个本来或许能够活下去的人。并且,第一起自杀事件的曝光率越大,其后自杀的人数就越多。

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着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即根据他人陷入困境后采取行动,去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菲利普斯认为:自杀新闻导致交通事故激增的现象很有可能也是受到维特效应的影响。在知道他人自杀后,有些人会觉得对于自己而言,自杀是个不错的办法,而或是处于保护自己的名声,或是不想让家人蒙羞,再或者是想要得到意外保险金,他们更希望让自己显得是死于意外。所以他们主动地选择发生交通事故。

某一调查研究发现,在轰动的自杀新闻出现后发生的车祸,受害者死亡速度比正常情况下快4倍。

这也证实了菲利普斯的推测。

同时,菲利普斯对自杀模仿对象也进行了猜想:如果自杀新闻后激增的事故意味着有人蓄意模仿自杀,那么这些模仿者最有可能模仿的是与自己类似的人。而事实就是这样,每当报纸详细报道了一位年轻人的自杀事件后,就会有年轻的司机撞到树上,如果出现在新闻上的是老年人自杀,那么死于这类车祸的就是年长些的司机。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谁又会成为模仿她们的下一个对象呢?

心理学家指出:和谐人际关系可带来愉快情绪,可以减少孤独感、恐惧感和心理痛苦,并宣泄不快减少心理压力。

而根据CNNIC第44次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IPv6地址数量跃居全球第一。现在的我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远远的超过线下的沟通,我们在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人际关系网络。

愿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

善意的对待每一个陌生人,多一丝微笑。

认真的关心身边的朋友们,多一点沟通。

真心的去爱我们的家人们,多一些宽容。

我们需要慎重我们的网络言行,多一些正面能量,少一些网络暴力。

可能你的一句真棒,就挽回了一个想要轻生的陌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