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

唐寶民

吳宓與陳寅恪是中國文化史上兩位大師級的學者,他們不但是堪稱知音的朋友,二人的人生境遇也十分相似---前半生飽受奔波離亂之苦,後半生被時代的波濤拋入急流中,結局悽慘、令人噓唏;二人還構築了傳為千古佳話的偉大友誼,譜寫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另一部“高山流水”。吳宓的小女兒吳學昭女士撰寫的《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一書,記述了吳宓、陳寅恪各自的人生歷程極其相互之間的交往,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雨滄桑,極具史料價值及啟迪意義。

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吳宓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科,後留學美國,先後就讀於弗吉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並遊學西歐,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從事研究,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1950年起任西南師範學院教授……1978年1月17日,84歲的吳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把所有的苦難都帶走了。

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陳寅恪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後任清華大學中文、歷史系合聘教授,又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8年南遷廣州,任嶺南大學教授,1952年後為中山大學教授。1969年10月7日晨,陳寅恪去世,在悽風苦雨中溘然長逝,二十世紀燦爛學術星河中最亮的一顆巨星就此隕落,在“滿天風雨下西樓”中歸於沉寂。

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吳宓與陳寅恪的交往始於1919年在哈佛留學期間,二人從此相互敬慕,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1944年,陳寅恪在燕京大學任教,當時,他的右眼已經失明,左眼也只有微弱的視力,便於12月下旬入院治療,吳宓天天去醫院探視、陪同,有時一次;有時兩次,在吳宓留下的《雨僧日記》中,詳細記載了他去醫院探望陳寅恪的事。1949年以後,吳宓和陳寅恪天各一方,但遙遠的距離並沒有切斷二人的交往,1961年,已經67歲的吳宓千里迢迢去廣州探望陳寅恪,8月30日夜十二時抵達中山大學陳寅恪的住所,陳寅恪一直在樓上等待著和吳宓相見。那次會面,兩個人在一起相處了四天,談學術談政治……臨別時,陳寅恪寫了《贈吳雨僧》一詩,其中第一首這樣寫道:“同疾寧辭蜀道難,相逢握手淚執瀾。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離死別看。”

唐寶民:再現兩位學術大師的心路歷程---讀《吳宓與陳寅恪》

並世成雙的兩位學術大師凋落成泥,其人生際遇留給後人無盡的思索。本書生動記述了他們執著於學術事業的艱難歷程,展現了他們身上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打開了被蓄意掩蔽的歷史之門,譜寫了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哀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