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周迅不久前上了一部22集的都市網劇,集合了黃覺、惠英紅、趙雅芝等多名大咖,追著看了幾集,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憤怒和心疼。

劇中的穆靜是一位單親媽媽,帶著一個七歲的女兒生活。剛開始,穆靜一個人打兩份工,辛苦撫養女兒穆蓮生長大。生活雖然艱辛,但母女倆很幸福快樂。

然而有一天,她遇見了酒吧老闆尚武。從此,也開啟了女兒蓮生陰暗痛苦的生活。

尚武這個人表面文質彬彬,內心卻非常陰鬱、狠毒,充滿邪性。他每天以折磨蓮生為樂,不是將蓮生關在箱子裡,就是拿她當活靶子,一次次被爆頭。

可憐的蓮生在尚武的折磨下,一次次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滿身都是傷疤。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原以為母親穆靜會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對尚武提出反抗。然而穆靜為了留住尚武這個經濟來源,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要求尚武能不能不要再開這樣的玩笑。

穆靜越是表現出在乎蓮生,尚武對蓮生的折磨就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給蓮生穿上裙子,用手捏著她的臉,強迫她嘟起嘴巴,抹上烈焰般的口紅。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這個可憐的小女孩,才七歲的年紀,呆在這個地獄一般的家裡,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羸弱的小身子總是舊傷還未好,又增添了新的傷疤。

面對尚武的折磨,她哭過痛過喊過,可依然還要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擠出一絲笑容來安慰自己的媽媽,告訴媽媽,她和叔叔只是在做遊戲。

因為對蓮生來說,媽媽穆靜不僅是她唯一的親人,更是她的天。

為了討好媽媽,她過早的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東西,學會了察言觀色,被逼著成熟和懂事。

媽媽和尚武出去度假,將她一個人留在家裡。她反而貼心地給媽媽打電話:媽媽你覺得幸福嗎?媽媽開心,我就開心。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這個小女孩的每一次出場都讓人淚流滿面,這種竭盡全力的討好背後,是蓮生內心最無助的惶恐。

當她被媽媽拋棄,獨自一人站在廢舊的遊樂場裡無聲哭泣的畫面,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才七歲的孩子,懂事到連哭都沒了聲音。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懂事的孩子往往就是這樣:

明明被打到痛不欲生,卻微笑著說“一點也不痛”;

明明關在紙箱裡感到害怕,卻微笑著說“沒事”;

其實,這種懂事,是孩子內心很深很深的絕望。


01、懂事的孩子,付出更多

當身邊的人習慣一個人的懂事後,會慢慢不再顧及他的感受。

當一個孩子習慣去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後,他會漸漸忽略自己的感受,受傷時總是想著不要讓別人擔心。

懂事的孩子擁有與他年齡不再匹配的成熟和穩重,最後犧牲的卻是他任性的權利與天真的童心。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有個女孩成年後在知乎上抱怨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每逢過年上街買新衣服時,雖然她內心多麼渴望新衣服,可女孩總是說:“給弟弟買吧,我不要。”

上了大學,每個月的生活費少得可憐,但她依舊省吃儉用,放假回家時捎一點特產給自己的父母。

所有的人都覺得她很懂事。

畢業後,女孩工作了。

有一次父親出了車禍,母親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她。

她問母親:“告訴弟弟了嗎?”

母親說“沒有,怕影響他工作。”

女孩有點難以理解:“你怎麼就不怕影響我工作?”

母親回答道:“你比較懂事啊!”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嬌縱有人疼,懂事遭雷劈”,的確如此。大人通常總是喜歡拿“懂事”兩個字來要求孩子,成熟懂事有時候固然是一件好事,而許多父母卻忽略了,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他們向父母壓抑了真實的自己,來換取父母對自己的些許讚許。

其實,懂事的孩子付出的比別人更多,只是父母看不到而已。


02、懂事的孩子,容易討好

現實中有很多家長自以為自己是在無條件地愛著孩子,但其實自己總在不經意之間給孩子製造了許多條件。

“你期末考試考第一,我就帶你去遊樂場”

“你要是不把玩具收拾好,媽媽就不愛你了”

這些話對許多家長來說都是無比的熟悉,因為我們曾經,也在某些場合下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說:“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後才可以得到。”

因為父母設置的這些條件,會讓孩子覺得,只有達到父母的條件,才能贏得自己想要的愛與物質,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如何討好父母。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不完美的她》中的蓮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因為蓮生所生活的家庭環境,讓她缺乏安全感,總是時刻擔心自己被媽媽拋棄。這個才7歲的女孩,用自己僅有的一點認知能力,判斷出只有自己努力變得聽話,迎合媽媽和叔叔的想法,他們就會讓自己留在這個家裡。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懂事的孩子,小時候忙著取悅父母,長大後忙著討好世界。

卻偏偏忘了怎麼愛自己。


03、懂事的孩子,不懂得拒絕

懂事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

《都挺好》裡乖巧懂事的大哥蘇明哲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從不讓父母操心。原本清華畢業,美國留學、工作、成家立業,蘇明哲已經是一枚妥妥地人生贏家。

然而,這種過於懂事讓蘇明哲不懂得大家與小家之間的取捨與平衡。剛開始,在他心裡,認為自己身為大哥,應協調弟弟與妹妹之間的矛盾,應承擔起養育父親的責任。而這種盲目的懂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其實,蘇明哲的這種懂事,都源於從小父母對他有條件的愛。他的優秀和成功,是父母光宗耀祖的籌碼,為父母掙得顏面,面上光彩。一旦他失去了優秀,失去了成功,在父母心中的“作用”也會直線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寧可失業,也絕不肯接受蘇明玉給他援助的原因。

當小家與大家矛盾衝突時,蘇明哲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捨棄小家,顧全大家。對父親的諸多無理要求,咬著牙也要答應,活生生地將自己逼成了一個“愚孝”之人。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從小過於懂事的孩子,因為缺乏自信心,而讓自己毫無底線,往往容易輕視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的需求。

雖然內心卻一直都在吶喊著“我不要”,臉上卻能面不改色地說著“好好好”。

不懂得拒絕的孩子,即使長大成人,內心還是一個無助的孩子。

04、在愛中成長,做真實的孩子

《少年說》裡有一個高中女孩叫楊栩楠,她也是一個從小就非常懂事的孩子。

節目中,她走上勇氣臺,大聲地念了一封寫給自己2個月弟弟的信。

從小就懂事的楊栩楠,因為懂事,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給父母打電話。因為懂事,所以努力將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因為懂事,怕父母對自己失望,特意將自己的小情緒與任性,都隱藏了起來。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她在信中說: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勇於索取,能被拒絕。”

在孩子心底,每一句對著臺下的吶喊,都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不迎合他人,做真實的自己,才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真實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在本該天真的年紀,讓孩子變得過於懂事。

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無條件的愛,只有被無條件接納過的孩子,才能學會真正的愛自己。

有一種懂事,是孩子深深的絕望,家有女兒,千萬別教她太懂事!

在愛中浸泡出來的孩子,是那個陽光下逐風奔跑,笑得沒心沒肺孩子。

這才是他們該有的樣子。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關注、評論、轉發、點贊和收藏,您的每一個小小動作都是對我的支持和鼓勵,幫助我在育兒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優質作品!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