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問斬一說,"秋後"的講究在何處

不管是通過文學著作、形式作品還是史料記載也好,我們都常聽到"秋後問斬"一詞。為什麼都是選擇秋後問斬呢?情節嚴重到需要問斬犯人的犯人要麼十惡不赦,要麼犯得就是諸如造反一類的大罪。

秋後問斬一說,

這樣的人一般不都是越快"處理"越好麼?何必拖到秋後?如若在此期間生了變故,誰來負責?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死囚犯都秋後問斬。古代還有一種死刑罰,是斬立決。通常犯有忤逆謀反的犯人,會斬立決。除此之外,一般的死囚犯,都是秋後問斬。

好多人會把秋後問斬理解成秋天問斬,或者是立秋後問斬,其實都不是。所謂秋後問斬,指的是過了秋分節氣後問斬。眾所周知,古人在做事或是訂立規矩時都有諸多講究。那麼,為什麼一定要過了秋分才問斬呢?

秋後問斬一說,

秋後問斬來源於戰國時期《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故此,人們認為,秋後,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人類也就可以問斬犯人,以伸張正義了。

春秋時期就有了關於刑殺時令"秋冬行刑"的記載。西漢以後,"秋冬行刑"被寫入律令,成為一項制度。後來,唐朝規定,死刑的執行時間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秋後問斬一說,

秋分過後,日照時長一天比一天短,而古時候的人們沒辦法解釋這一自然現象,就認為天地之間有造世主,造世主主宰著世間萬物,人類不能夠違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順應天意。

秋分前,天氣溫暖,陽氣盛,萬物生長,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境下,更適合行賞;於是乎,人們認為此時不能夠違背自然規律,進行扼止生命事宜。要不然,人類要遭到災難、瘟疫等上天的懲罰。而秋分過後,天氣變冷,陰氣盛,萬物凋謝,好多生物自動停止生命。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境下,更適合懲罰,適合殺戮。所以,死刑的執行,只能放在秋分以後了,即秋後問斬。

到了秋後,經過一年的勞作,這個時候人們都空閒下來。在這個時間問斬,民眾有時間來觀看行刑,對民眾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助於社會管理。可謂是一舉兩得。

秋後問斬一說,

所以說,將刑法定在"秋後"既順從天意,尊重自然規律,又能給民眾有所警示,更是順應了天子一說——應天而生,承天之命。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