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香飄八關齋

翰墨香飄八關齋

作者 王民安(河南)

翰墨香飄八關齋


<>裡的豬八戒,家喻戶曉,但要問道何為“八戒”?能說上來的人就不多了。

八戒亦稱八關,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後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

那麼,再問一個問題。什麼是“齋”?

一般人只知道素食為齋,吃素又稱吃齋;其實,‘齋’之本意原為清淨。後漸轉指過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為齋食。此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亦稱為齋;此類之法會則稱齋會。

佛陀憐憫在家弟子,讓他們能夠過清淨齋戒生活,特別制定了在家修行人的齋戒,就是“八關齋戒”。這個“八”字,是指的八條嚴格戒律,也即“八戒”。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四月,在商丘就有一次規模較大的齋會,連大書法家顏真卿都來了。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還撰文並親筆書寫了一篇文章,這成為書法界的盛事。

那麼商丘為何要舉辦這次齋會呢?原來這是要為一個病癒的有功之人祈福!以此報答他的恩德。

要報誰的德呢?要報河南節度使田神功之德。為什麼要報他的德呢?因為安史之亂後期,史朝義之叛軍兩次圍攻宋州城,河南節度使田神功兩次解宋州圍。唐玄宗天寶末年(756年),田神功當過縣史,“安史之亂”發生時,他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陽(今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之圍。田神功歸順後被封為鴻臚卿,後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後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後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解睢陽之圍後,田神功染上了病,得了熱疾。有病初愈,睢陽人便向官府建議,在開元寺內舉辦了8000人的大齋會,時間是大曆七年(772年),以表示答謝神靈的降福。這次齋會就叫“八關齋會”。

豫東人從來厚道,對保衛家鄉的有功之人念念不忘,用這種齋會方式來表達淳樸的感恩之情。

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撰文並親筆書寫了《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這篇文章既是文辭兼美的散文名篇,又是一件為中外書法愛好者所傾倒的書法神品,這也是顏真卿商丘的僅有的一件墨寶。文章記載了這次齋會的盛況,頌揚了田神功的功績和睢陽人們的感恩之意。

翰墨香飄八關齋


全文如下:

夫德之所感,淪骨髓而非深,誠之所至,去神明而何遠?有唐大曆壬子歲,宋州八關齋會者,此都人士眾文武將吏朝散大夫使持節宋州諸軍事行宋州刺史兼侍御史本州團練守捉使賜紫金魚袋徐向等,奉為河南節度觀察使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左右僕射知省事兼御史大夫汴州刺史上柱國信都郡王田公頃疾良已之所建也。公名神功,冀州南宮人。稟元和之粹靈,膺期運以傑出。含宏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貫白日。和眾必資於寬簡,安人務在於撫柔。況乎武藝絕倫,英謀沈秘,所向而前無強敵,日新而學有緝熙。故能殿天子之邦,鬱蒼生之望,有日矣!羯戎構逆,公以平盧節將佐今右僕射李公忠臣收滄德,攻相州,拒杏園,守陳留。許叔冀降而陷焉,思明懼忠臣圖已,令公佐南德信隨劉從諫收江淮。至宋州,欲襲李銑。公斬德信,走從諫,遂並其眾而報焉。肅宗大悅,拜公鴻臚卿。再襲敬釭於鄆州,加中丞。討劉展於潤州,斬平之,遷徐州刺史。明年拜淄青節度使,屬候希逸自平盧至,公以州讓之。時宋州刺史李岑為賊所圍,副元帥李光弼請公討平之,拜御史大夫。加開府,充兗鄆節度。破法子營,又討敬釭,釭歸順焉。史朝義聞之,奔下博,投范陽自縊死。廣德元年授戶部尚書,封信都郡王。上幸陝,公首來扈從,都知六軍兵馬。每食宿,公皆躬自省視。上感焉,方委以政事,公涕泣固辭而止。二年拜汴宋節度,遷兵部。大曆二年加右僕射,封母清河張氏為趙國夫人,妻信安郡王褘女為涼國夫人。太夫人慈和勤儉,睦於親黨。公性純孝,居常不離左右。閱讀書史,或時疾病,公輒累月不茹薰,家中禮懺不絕。仍造崇夏、宏聖二寺,以祈福佑。五年兼判左僕射、知省事,加太子太師。公德厚量深,勞謙重慎,功既高而心益下,位彌大而體益恭,故遠無不懷,邇無不肅。今夏四月,忽嬰熱疾,沈頓累旬,積善降祥,勿藥遄喜。鷹犬之玩,悉皆棄捨,群帥感焉,無復弋獵。四履之內,鹹懷歡欣,睢陽之人,踴躍尤甚。乃諮於州將曰:「昔我公之陷賊也,至敝邑而首誅德信;李岑之見圍也,破其黨而克保城池。是即我公再有大造於敝邑矣。微我公之救恤,即皆死於鋒鏑,入於煎熬矣。尚何能保完家室、嬉戲鄉井者乎?不資齋明,何以報德?」徐公悅而從之。來五月八日,首以俸錢三十萬設八關大會,飯千僧於開元伽藍。將佐爭承,唯恐居後。已而州縣官吏長史苗藏實等,設一千五百人為一會;鎮遏團練官健副使孫琳等,設五百人為一會;耆壽百姓張列等,設五千人為一會。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讚唄香花,喧填於晝夜。其餘鄉村聚落,來往舟車,聞風而靡督自勤,聳惠而怵先胥懋者,又不可勝數矣。非夫美政淳深,德風汪濊,則何以感人若此其至者乎?某叨接好仁,飽承餘烈,睹茲盛美,益靦求蒙,若不垂諸將來,則記事者奚述?

翰墨香飄八關齋


顏真卿寫這篇文章時已64歲,也屬於他的晚年力作。顏體字穩定成熟,爐火純青。文章刻於八稜石幢,共983字,其中記文944字,標題13字,列銜26字,每面五行,每行最多為28字,每字為9公分。結字謹嚴,體方筆圓,端莊雄偉,行筆兼用篆隸筆意。侯方域、王世貞、康有為等都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顏書中的精品和神品。石碑初稱顏 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會的佛事,後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

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昔繁華成了塵煙,四散而去。但歷經滄桑的“八關齋”碑,卻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幾經榮枯的開元寺,伴著寺中的晨鐘暮鼓,挺立於歲月的風雨之中。

這個八稜石幢“八關齋”像一個受傷的歷史老人,飽經滄桑,也見證了商丘歷史的風風雨雨。

唐武宗會昌年間,武宗李炎下詔清除佛寺,石幢隨開元寺而毀。當時,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動,便將碑文鏨鑿數處,就地掩埋於土中。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石幢,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將缺字補齊,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還是原石拓本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鏨鑿數處(而不是鏨成數段),就地掩埋於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補刻五面卻是事實。通過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驗證,八面中最寬面51釐米,最窄面46釐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應該是一致的,崔倬補刻時把有鏨鑿的幾面磨平一些以便補刻字是合乎情理的。

也就是說,這個八稜石幢有三面是顏真卿書丹原刻,其餘五面為後人根據拓本補刻。

翰墨香飄八關齋


八關齋歷千餘載,幾度興廢,新中國成立後,對八關齋進行了保護和 維修,十年動亂中,八關齋被拆除,石碑被砸壞。1966年商丘內衣廠職工和五七中學(縣二高)學生組成的“造反派”將其砸斷推倒,石幢被毀前距“鎖龍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門,其餘七面鑲嵌著歷代文人雅士題跋及書法碑刻作品,後被燒石灰了。據參與者回憶,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繩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將其拉倒,因石幢歷經千年本身就有裂紋,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現斷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面斷成兩截;第四面上半部後一行;第五、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體脫落,至今下落不明。1972年再次發現時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張華亭帶人拉回藝術館,1984年商丘博物館成立後歸博物館,2003年博物館搬遷時歸還睢陽區文物局,現存八關齋景區內。

商丘博物館在成立之後即商討“八關齋石幢”修復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毀嚴重,1988年文物工作隊隊長閆根齊從新鄉博物館借來明拓剪裱本《八關齋會報德記》,由張華亭老師雙鉤一套備用。後因技術、資金和選址等問題一直未能如願。199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張華亭處借得此雙鉤手稿為底本,1993年刻成並立於八關齋景區內。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兩次對院內進行綠化。

文物興則國家昌。八關齋的興衰充分印證了這一規律。今天我們來到商丘古城南門外的楊柳依依的古宋河畔,觀八關齋之勝景,瞻顏魯公之墨跡,想當年齋會之盛況,思古之幽情綿綿而生,怎能不唏噓感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