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香飘八关斋

翰墨香飘八关斋

作者 王民安(河南)

翰墨香飘八关斋


<>里的猪八戒,家喻户晓,但要问道何为“八戒”?能说上来的人就不多了。

八戒亦称八关,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

那么,再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斋”?

一般人只知道素食为斋,吃素又称吃斋;其实,‘斋’之本意原为清净。后渐转指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

佛陀怜悯在家弟子,让他们能够过清净斋戒生活,特别制定了在家修行人的斋戒,就是“八关斋戒”。这个“八”字,是指的八条严格戒律,也即“八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四月,在商丘就有一次规模较大的斋会,连大书法家颜真卿都来了。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还撰文并亲笔书写了一篇文章,这成为书法界的盛事。

那么商丘为何要举办这次斋会呢?原来这是要为一个病愈的有功之人祈福!以此报答他的恩德。

要报谁的德呢?要报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之德。为什么要报他的德呢?因为安史之乱后期,史朝义之叛军两次围攻宋州城,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两次解宋州围。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安史之乱”发生时,他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今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解睢阳之围后,田神功染上了病,得了热疾。有病初愈,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在开元寺内举办了8000人的大斋会,时间是大历七年(772年),以表示答谢神灵的降福。这次斋会就叫“八关斋会”。

豫东人从来厚道,对保卫家乡的有功之人念念不忘,用这种斋会方式来表达淳朴的感恩之情。

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撰文并亲笔书写了《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这篇文章既是文辞兼美的散文名篇,又是一件为中外书法爱好者所倾倒的书法神品,这也是颜真卿商丘的仅有的一件墨宝。文章记载了这次斋会的盛况,颂扬了田神功的功绩和睢阳人们的感恩之意。

翰墨香飘八关斋


全文如下:

夫德之所感,沦骨髓而非深,诚之所至,去神明而何远?有唐大历壬子岁,宋州八关斋会者,此都人士众文武将吏朝散大夫使持节宋州诸军事行宋州刺史兼侍御史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徐向等,奉为河南节度观察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左右仆射知省事兼御史大夫汴州刺史上柱国信都郡王田公顷疾良已之所建也。公名神功,冀州南宫人。禀元和之粹灵,膺期运以杰出。含宏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贯白日。和众必资於宽简,安人务在於抚柔。况乎武艺绝伦,英谋沈秘,所向而前无强敌,日新而学有缉熙。故能殿天子之邦,郁苍生之望,有日矣!羯戎构逆,公以平卢节将佐今右仆射李公忠臣收沧德,攻相州,拒杏园,守陈留。许叔冀降而陷焉,思明惧忠臣图已,令公佐南德信随刘从谏收江淮。至宋州,欲袭李铣。公斩德信,走从谏,遂并其众而报焉。肃宗大悦,拜公鸿胪卿。再袭敬釭於郓州,加中丞。讨刘展於润州,斩平之,迁徐州刺史。明年拜淄青节度使,属候希逸自平卢至,公以州让之。时宋州刺史李岑为贼所围,副元帅李光弼请公讨平之,拜御史大夫。加开府,充兖郓节度。破法子营,又讨敬釭,釭归顺焉。史朝义闻之,奔下博,投范阳自缢死。广德元年授户部尚书,封信都郡王。上幸陕,公首来扈从,都知六军兵马。每食宿,公皆躬自省视。上感焉,方委以政事,公涕泣固辞而止。二年拜汴宋节度,迁兵部。大历二年加右仆射,封母清河张氏为赵国夫人,妻信安郡王褘女为凉国夫人。太夫人慈和勤俭,睦於亲党。公性纯孝,居常不离左右。阅读书史,或时疾病,公辄累月不茹薰,家中礼忏不绝。仍造崇夏、宏圣二寺,以祈福佑。五年兼判左仆射、知省事,加太子太师。公德厚量深,劳谦重慎,功既高而心益下,位弥大而体益恭,故远无不怀,迩无不肃。今夏四月,忽婴热疾,沈顿累旬,积善降祥,勿药遄喜。鹰犬之玩,悉皆弃舍,群帅感焉,无复弋猎。四履之内,咸怀欢欣,睢阳之人,踊跃尤甚。乃咨於州将曰:「昔我公之陷贼也,至敝邑而首诛德信;李岑之见围也,破其党而克保城池。是即我公再有大造於敝邑矣。微我公之救恤,即皆死於锋镝,入於煎熬矣。尚何能保完家室、嬉戏乡井者乎?不资斋明,何以报德?」徐公悦而从之。来五月八日,首以俸钱三十万设八关大会,饭千僧於开元伽蓝。将佐争承,唯恐居後。已而州县官吏长史苗藏实等,设一千五百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孙琳等,设五百人为一会;耆寿百姓张列等,设五千人为一会。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赞呗香花,喧填於昼夜。其馀乡村聚落,来往舟车,闻风而靡督自勤,耸惠而怵先胥懋者,又不可胜数矣。非夫美政淳深,德风汪濊,则何以感人若此其至者乎?某叨接好仁,饱承馀烈,睹兹盛美,益靦求蒙,若不垂诸将来,则记事者奚述?

翰墨香飘八关斋


颜真卿写这篇文章时已64岁,也属于他的晚年力作。颜体字稳定成熟,炉火纯青。文章刻于八棱石幢,共983字,其中记文944字,标题13字,列衔26字,每面五行,每行最多为28字,每字为9公分。结字谨严,体方笔圆,端庄雄伟,行笔兼用篆隶笔意。侯方域、王世贞、康有为等都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颜书中的精品和神品。石碑初称颜 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会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这个八棱石幢“八关斋”像一个受伤的历史老人,饱经沧桑,也见证了商丘历史的风风雨雨。

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幢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掩埋于土中。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石幢,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将缺字补齐,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还是原石拓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錾凿数处(而不是錾成数段),就地掩埋于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补刻五面却是事实。通过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验证,八面中最宽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应该是一致的,崔倬补刻时把有錾凿的几面磨平一些以便补刻字是合乎情理的。

也就是说,这个八棱石幢有三面是颜真卿书丹原刻,其余五面为后人根据拓本补刻。

翰墨香飘八关斋


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对八关斋进行了保护和 维修,十年动乱中,八关斋被拆除,石碑被砸坏。1966年商丘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造反派”将其砸断推倒,石幢被毁前距“锁龙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门,其余七面镶嵌着历代文人雅士题跋及书法碑刻作品,后被烧石灰了。据参与者回忆,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绳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将其拉倒,因石幢历经千年本身就有裂纹,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现断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面断成两截;第四面上半部后一行;第五、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体脱落,至今下落不明。1972年再次发现时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张华亭带人拉回艺术馆,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后归博物馆,2003年博物馆搬迁时归还睢阳区文物局,现存八关斋景区内。

商丘博物馆在成立之后即商讨“八关斋石幢”修复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毁严重,1988年文物工作队队长闫根齐从新乡博物馆借来明拓剪裱本《八关斋会报德记》,由张华亭老师双钩一套备用。后因技术、资金和选址等问题一直未能如愿。1992年商丘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张华亭处借得此双钩手稿为底本,1993年刻成并立于八关斋景区内。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两次对院内进行绿化。

文物兴则国家昌。八关斋的兴衰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今天我们来到商丘古城南门外的杨柳依依的古宋河畔,观八关斋之胜景,瞻颜鲁公之墨迹,想当年斋会之盛况,思古之幽情绵绵而生,怎能不唏嘘感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