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在清朝,由於八旗子弟來自關外,滿洲的的女真各部,都是遊牧民族,對於肉類並不陌生。康熙每年木蘭圍獵,都會讓人挑選幾頭精壯的獵物,宰殺後把肉烤過之後分給諸位大臣和皇子吃。如果說這樣半生不熟的烤肉,味道還可以勉強接受,那祭祀時用的祚肉就沒這麼“美味”了。乾隆時期,每逢祭祀,乾隆賜個大臣的大塊肉,大臣們紛紛吃不下,唯有此人喜歡吃。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古代祭祀有很多種,分祭天,祭祖,祭神等多種。在清朝,不管是哪種祭祀,都需要一種特殊的肉,這種肉民間叫白肉,也稱祚肉,宮中稱為福肉。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豬肉經白水煮過,切成豆腐塊狀,然後裝盤。因為清朝祖上常年遊牧生活,鹽巴又是緊缺的東西的,所以早期的清朝八旗子弟對這種白肉並不陌生。但到了後來,滿人入關逐漸漢化,對於這種吃法,逐漸不適應,甚至連乾隆自己吃祚肉的時候,都需要切成片蘸醬吃,因為這種肉不僅沒有鹹味,而且油膩無比,入口後難以下嚥。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清朝從順治朝開始,就有了祭祀是分食祚肉的傳統。因為他們認為,祭祀過後的肉,帶有福氣,無論賞賜給誰,誰都感恩戴德。所以,到了乾隆時期,分食祚肉已經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祭祀流程之一,因為等著吃祚肉的大臣和宗親太多,乾隆在祭祀前,內務府不得不殺幾十頭豬預備。起初是白肉塊,後來連豬肘子等也算在內。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賞肉是極其正式的,先是賞賜皇子和后妃,然後愛新覺羅宗室成員,按照輩分和爵位列隊,由乾隆親自切肉賞賜給他們。其他大臣,只能站在門外,等著太監切肉來分。而且,在外面的大臣,還需要自備一張牛皮紙,用來盛肉,畢竟,膩乎乎的肉,又不能放在手裡。雖說大臣們把賜的肉作為一種福分,但如果哪個太監手欠,切了一大塊肥的給某位大臣,那就坑慘了對方,因為如此肥膩的祚肉,難以下嚥。所以到了清朝後期,特別是漢臣們領祚肉之前,都會把牛皮紙上預先浸上鹽或者醬料,這樣味道可能會好受點。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且說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第五次南巡前夕,皇宮內舉行元宵祭祀,乾隆叫來陸錫熊、孫士毅、紀昀等大臣,說他們編書有功,這次南巡要讓他們隨駕。並且每人賞賜他們一個豬肘子,這豬肘子是祚肉。大臣們紛紛磕頭謝恩,當場開吃,但雖然表現的很好吃,但還是吃不下。乾隆也知道這個豬肘子不是很“好吃”,命令他們不急著吃,可以帶回去給子孫們享用,誰知到一抬頭,看到一個官員已經吃完,此人名叫紀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紀曉嵐。乾隆對紀曉嵐好感倍增,當即又賞了一個肘子給他。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紀曉嵐為何能吃下呢,說來也巧,紀曉嵐生平有三大愛好,第一是愛抽菸,第二是愛吃肉,第三是好色。據說紀曉嵐平時以肉為飯,吃肉對他來說,就像吃飯一樣。因為這個愛好,紀曉嵐吃祚肉才這麼迅速。

乾隆賞賜3人吃豬肘子,其餘二人難以下嚥,唯有此人連吃兩個

​古人對祭祀尤為重要,對這種“福肉”自然也非常看重,但如果大臣不喜歡吃,強制讓他們吃,確實有些難為情。像紀曉嵐這樣的特殊人才,畢竟還是很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