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英語不好,孩子英文繪本這樣讀

克服父母自己對英語的排斥感


我聽過最多的不給孩子讀英文繪本的理由是:“我自己英文不好,怕口音不標準帶壞孩子。”如果你的普通話帶著方言口音,你會放棄和孩子聊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你覺得“和孩子聊天”比“字正腔圓讓孩子通過你學好普通話”來得重要得多。孩子將來學英語有很多“字正腔圓”的環境和渠道,但是坐在爸爸媽媽懷裡,一起翻著繪本閱讀的時間卻只有幾年時間。所以父母想給孩子接觸一些英文繪本,又對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不夠自信的話,要做的應該是想辦法強化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也不用拘泥於英文是否帶口音,更不該乾脆把這些繪本排除在家庭閱讀清單之外。


父母英語不好,孩子英文繪本這樣讀


每天讀,經常聽


經常有人問,幾歲開始可以做親子閱讀,我的回答是:0歲。記得我女兒還在爬來爬去的時候,我就會自顧自地讀一些繪本,那時候孩子肯定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就會爬過來挨著我,懵懵懂懂地聽,有時候我就指著繪本里的動物啊太陽月亮啊講給她聽。洗澡的時候就給她一本防水布做的繪本,推車上就掛著一本撕不爛的布繪本。


到她1歲多的時候,她就喜歡靠在我懷裡聽我講故事了;到2歲多,她已經能和我互動了,有時候我說前半句,會故意留出後半句等她來接;到她3歲多,我們已經把一些經典繪本讀了無數次,於是我們開始買一些和繪本有關的手工玩具,這些玩具和繪本相輔相成,孩子一邊玩一邊自己改編故事,非常投入。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如果是英文的繪本,我會先告訴她:“這是外國作家寫的,寫得很美的哦,所以媽媽用英語讀給你聽。”她也不排斥,這可能取決於她小時候經常聽到英文的關係。外國小朋友在學會說話之前用“手語”和父母的溝通。我曾經很擔心她會了手語是不是就不會正常跟我講話了?後來發現真是多慮了,只是她講話會比較手舞足蹈而已。而且因為她在會說話之前已經能用簡單的手語和我們溝通了,所以她也是個很少發脾氣的孩子。


閱讀是沒有捷徑的,量的變化就會帶來質的變化。每天讀,固定時間讀,固定地點讀(比如小桌子或者某個角落,佈置成閱讀角就好),閱讀多多益善。


如果孩子不想讀,想方法讓他們愛上閱讀


如果孩子看到你給他讀書就跑開了怎麼辦?如果孩子沒耐心聽完一本故事怎麼辦?這類問題是經常會遇到的,千萬不要氣急敗壞,更不要說“你這種人就不是讀書的料”之類傷人的話。其實我自己的孩子也有這樣的“閱讀倦怠期”。我當時的做法是,把閱讀當成一件每天要做的事,並給她物質獎勵。比如孩子今天要鋪床、要刷牙、要整理玩具,再加一個“要閱讀”,讀完就可以得到一個笑臉。整套獎勵制度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來建立的,比如當我們擁有100個笑臉的時候,可以去一次博物館,或者去一個公園玩等。


父母英語不好,孩子英文繪本這樣讀


另外,父母需要想各種各樣好玩的方法讓孩子來愛上閱讀。我把我嘗試過的好方法推薦給大家:女兒特別愛畫畫,我就請她聽我讀完以後,把故事情節畫出來,然後貼在牆壁上,請家裡人猜這是哪個故事?同時是“小畫家”和“小聽眾”的她很自豪的!


為了提升孩子的參與感,我把符合她閱讀水平的書都放在書架的某一層,然後請女兒自己挑書,她選哪本我們就讀哪本。


父母可以準備一些閱讀卡片。這個對父母的要求更高,因為國內這樣的閱讀卡片不多,多數要靠自己做。我用《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來舉例,把毛毛蟲、水果、派、香腸等都畫在卡片上,然後用扭扭棒做一個毛毛蟲,請孩子拿著“毛毛蟲”來演,我讀她演,或者我演她讀。這樣做的關鍵是要讓孩子投入。


閱讀不一定是讀“書”


閱讀其實不只有讀書,很多資源都可以用來閱讀。比如我開車帶孩子出去的時候,看到戶外廣告牌我也會讀給她聽;比如我們買了一盒零食,有些後面會畫漫畫,我也會讀給她聽。其實我覺得這些點點滴滴都沒有很強的目的性,但是可以培養她對於外界事物的一個好奇心,並樂意去讀。


父母英語不好,孩子英文繪本這樣讀


參加閱讀俱樂部


好的閱讀俱樂部往往都有非常棒的閱讀推廣人,他們能請到很專業的老師來給孩子做親子共讀。專業老師讀的語氣、身體語言等,都不是我們普通的父母所能給予的,所以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閱讀俱樂部,可以帶孩子去參加。孩子在老師的氣場裡“聽書”,往往更願意接受從未接觸過的新繪本。如果孩子產生興趣了,可以買回家和他一起精讀。


外出帶上書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做什麼,你的孩子就會模仿什麼。一個整天刷朋友圈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對手機肯定很感興趣。而一個去哪裡包裡都放著一本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對閱讀肯定也會有興趣。即使你也是像我這樣放不下手機的爸媽,那麼至少在親子每天共讀的半小時或者一小時裡,把手機放在隔壁房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