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齊白石:"早就聽說北京擠..."


齊白石的北京生涯共計三十八載,其五十五歲時初到京城時遍告親友:“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部快心時也。”北漂意志堅定,作畫辛勤,開弓沒有回頭箭,總是要混個人樣出來。


但在他七十歲那年,得意弟子瑞光和尚意外圓寂,讓老頭白髮人送無發人。其拜祭之時痛哭了一場,回家依舊難過,引出了思緒萬千:“人是早晚要死的,我已是70的人了,還有多少日子可活?這些年,賣畫教書,刻印寫字,進款卻也不少,風燭殘年,或許可以不必再為衣食勞累了。”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1945年 《新新新聞日報》

“齊白石仍在北平賣畫”


這個已經七十歲的老頭認為自己“也應歇歇”了,可是不知為何他終未息肩,依舊馬不停蹄,好像也身不由己,欲歇不能。及至晚年聲名日隆,畫中添一蜜蜂便有十元之資,或為了動亂年代家中生計,或是緣於閒不住的老人天性,本來萌生了“歇歇”之意的齊白石,最終提筆又畫了二十餘年,並刻了以方印章自嘲,曰“有衣飯之苦人”。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榮寶齋木刻水印信箋


榮寶齋木刻水印齊白石早年人物信箋中有“偷閒”、“也應歇歇”兩幅,每開都題寫“八大本,白石制。”兩幅繪畫一為挖耳朵,一為捅鼻,人物造型均來自齊白石後來在自述與提款中常常提到的“八大人物冊”,這或許正是齊白石此種情節發源的濫觴之所。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八大山人 《仿文嘉山水圖》

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只是八大的人物畫作幾乎不見,乃至連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也極為罕有,且用筆簡略,甚至是缺乏五官的基本描述。或許齊白石當初見到的“八大人物畫冊”也非真跡,但卻無疑吸收了其中簡率詼諧的人物特色。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齊白石 《勾臨人物稿》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而北京畫院藏有齊白石一套四開的人物畫稿,成為後來成為其許多創作的底稿。尤其這幅畫有三個老人和一個青年的畫稿,三個老人分別作搔背、挖耳和捅鼻狀。相比“榮寶齋的木刻水印”,畫中人物造型更為精緻成熟。這三種人物形象後來也在齊白石的畫中不斷出現,並配以不同的背景,尤其是“搔背”一圖,齊白石甚至將其中老者換作鍾馗加以深入。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齊白石 1936年作《人物畫稿》 (挖耳、捅鼻)

中央美術學院藏


齊白石的挖耳偷閒

齊白石 《鍾馗搔背畫稿》

北京畫院藏


“挖耳、搔背”自然不算風雅,但卻也十分快活,“偷閒”之時用來捅鼻更是有趣。齊白石北漂賣畫三十餘年,從“餓死京華”到蜚聲海內,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開始趕製榮寶齋的定單,然後才能吃口麵條。白石老人的藝術確實發源於民間繪畫,但其實這些技法都被他晚年可以的摒棄,他沒有摒棄的是則自己農民木工的情愫,存留下真切自然的天質,或者是現在被人說的最多的“一顆童心”。


“網幹酒罷洗腳上床,休管他門外有斜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