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代表兰州的文化符号是哪些吗,为什么?

用户2176683142285032


我是“蒹葭堂主人”,我很荣幸也很乐意回答您的问题。我在兰州上学加上工作已经27年了。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这一片热土。她滋养了我。今天,我要以兰州人的身份夸夸我的这个第二故乡。

说起兰州的文化名片,人们的口头禅是“一条河(黄河),一碗面(牛肉拉面),一本书(《读者》)”,这样的概括未免太简单了。兰州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说的太多了,下面为各位看官一一道来。

一.山泉塔桥

兰州古称金城,据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一百零三郡,在今甘肃境内设有十个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今西固区黄河南岸构筑金城。

这是兰州最早被称为“金城”的记载。

至于为什么取名为“金城”的原因,估计是兰州(金城)地理位置险要,是军事要塞,古有金城关,取“金城汤池”、“固若金汤”之义。

兰州地形“三山夹一河”。这三大名山是皋兰山(简称兰山)、五泉山、白塔山。

皋兰山。

至于“兰州”这个名称的来历,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巍峨挺拔的皋兰山,海拔2129.6米,是兰州市区的制高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兰州上大学时和同学去过几次,土苍苍的,现在的兰山今非昔比,有了缆车,建了长廊,绿化很好,山顶的三台阁是兰州的最高处,阅尽了兰州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兰州发展的历史变迁。

五泉山

说起五泉山,绕不过必先说五泉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当大军日夜兼程由长安来到皋兰山下时,已是人困马乏,饥不可耐,于是,霍去病命令三军在山下安营扎寨,准备埋锅造饭。叵耐当时黄河河道离此尚远,而就近又没有水源,将军性急之下,当即飞马执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只见鞭到之处,顿时涌出五股泉水,这就是五泉山的来历。

五泉分别是: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五泉山就有寺,现存最早的是浚源寺,古名崇庆寺,香火极旺。明洪武五年(1372年)兴建,永乐间重修。经战乱破坏及陆陆续续重修。

从1919至1924年,兰州邑绅刘尔炘,用捐资和劝募的办法,相继筹集白银四万两,对五泉山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添建了牌楼,亲自书写匾额,标出“五泉山”山名。改建了万源阁,兴建了太昊宫,修建了“小蓬莱”、八卦台等。并侬山就势,建长廊,设坊表,题名额,书楹联,给富有画意的五泉山增添了无穷诗意。

今天的五泉山开辟了五泉山公园,除了以前的名胜古迹,还有动物园,游乐场,古玩店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兰州人应该记住并感恩历史先贤,尤其不能忘记象刘尔炘这样的前辈。

白塔山

白塔山以上有白塔而闻名。白塔是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不是木塔,不能登临。全塔身垩如雪,故名白塔。白塔最早建于元朝。但玩存之白塔是明朝在原址上重修的。重建以来的五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依然直插云霄,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

白塔山与五泉山一北一南,两两相望,旧时曾列为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山景点很多,绿化极好,非常漂亮。

白塔山顶有兰州碑林,是书法爱好者的福地。

黄河铁桥——中山桥

兰州早有镇远浮桥。光绪末年,甘肃巡抚升允等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由泰来洋行承建,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施工。建桥历时三年多,耗资三十多万两白银。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42年,将桥名改为中山桥,沿用至今。

中山桥头有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已故前省书协主席黎泉(赵正》的题碑“天下第一桥”。

中山桥及其“天下第一桥”碑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典籍文化

肃府本《淳化阁帖》

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子朱英(朱元璋创造了好多生僻汉字,从他儿子开始,以木、火、土、金、水为偏旁部首,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十四子为朱英(英前有木字旁,可惜我手机打不出来,特此说明)为肃庄王后,踢给朱英一部宋本《淳化阁帖》,作为传世之宝。后肃宪王绅尧下令在兰州摹刻上石,帖石刻成后,藏在肃王府东书园遵训阁,视为珍宝。这就是著名的“肃本《淳化阁帖》”,通称“肃府本”或“兰州本"。

《淳化阁帖》兰州本从摹刻迄今,已逾三百余载。经多次战乱但仍得以保全,实乃文化之幸事。

甘肃省著名书法家秦明智、徐祖蕃从中精选了汉至唐44家书法作品,编成《淳化阁帖选》(见图片),我有幸收藏了一本。

省图书馆与《四库全书》

兰州建立图书馆,始于1916年。1942年改名为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藏书多且有特点。全馆之宝则首推《四库全书》。1966年,国家考虑到甘肃省气候干燥,冷热适中,将文溯阁《四库全书》交甘肃省代管,兰州从此与《四库全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无疑是兰州的一大名片。

甘肃省博物馆

座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兰州靓丽的一张名片。

省博物馆里彩给陶器、汉简、佛教艺术是其三大特点。

特别是铜奔马和黄河剑齿象骨骼化石,更是国之瑰宝。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三.兰州风物

兰州水车

在中山桥往东的黄河边,有兰州水车园公园。

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翻车,也叫老虎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现在的水车园里就有段续的铜像。兰州水车是用来灌溉农田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在成了历史的见证。每到春丶夏、秋,兰州水车园游客如潮,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也成了兰州的名片。

羊皮筏子

五十年代以前,在兰州附近的黄河上,羊皮筏子到处都是。因为当时兰州黄河建桥很少,催生了许多皮筏客。

皮筏子主要是羊皮扎的,也有牛皮扎的。曾经的皮筏子是摆渡的交通工具,今天它基本走进了历史。兰州这几年发展很快,兰州段黄河上架起了十几座大桥,河边上还有水上公交,2019年,兰州地铁开通运营,所以交通非常便利。

太平鼓

兰州的太平鼓按传说有600多年了。每年正月闹社火,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人们把对来年的风调雨顺,吉利太平融入到这一煞为壮观的民俗活动中了。

兰州皋兰的太平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亚运会上惊艳亮相,成为了兰州人的自豪。

刻葫芦

兰州的刻葫芦是兰州特有的工艺品。用切刀在鸡蛋葫芦上刻绘山水和历史故事。葫芦谐音“福禄”,兰州人f、h不分,把“”水读成“肥”,很有意思。

刻葫芦成了人们的藏品和相互馈赠的艺术珍品。游客们到兰州来在城隍庙里可买到刻葫芦作为纪念。

四.红色胜迹

兰州战役纪念馆

兰州是1949年8月26日解放的。

作为兰州的每一个人应该铭记这一天。

兰州战役是整个西北战场决战的胜利。解放军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为了纪念革命英烈,兰州市在华林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和兰州战役纪念馆。

每年的清明节前夕,老师们带领学生,各单位组织员工来此凭悼,缅怀先烈,年记历史,不忘初心。

八路军驻兰办事处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国统区的办事机构。因设在兰州,故称作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驻兰州的代表是谢觉哉。1963年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党的生日,省内外的党员同志来此瞻仰纪念,已成了红色胜迹,也和兰州战役纪念馆一起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瓜果小吃

西北笑星张保和在快板《夸兰州》里说:“安宁堡的桃子,青白石的瓜,黄河流水哗啦啦”。兰州的水果非常甜,这决非虚言。

白凤桃

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出产白凤桃,肉厚汁多,非常香甜。近几年,安宁堡人在自家桃园里建起了“农家乐”,游客们在农家乐里既品桃又玩乐,外面的人几乎吃不到纯正的白凤桃了。

白兰瓜

白兰瓜又名兰州蜜瓜,贼甜。以城关区青白石乡为最有名。一度名为“兰州瓜”。1956年,甘肃省省长邓宝珊根据瓜的颜色和产地,改名为“白兰瓜”(白皮绿瓤,兰州产)。

兰州的梨也很有特点,主要有冬果梨和软儿梨等。

特色小吃

兰州的特色小吃太多了。拣重要的介绍一下。

面筋和酿皮子

油果子

灰豆子

兰州这么美,好吃的这么多,等疫情过了,欢迎到我们兰州来做客。[握手][握手][握手][祈祷][祈祷][祈祷]

(参考了《金城漫话》、《兰州人物选编》《淳化阁帖选》、《刘尔炘书法集》《甘肃历史名人画传》,一并致谢)








待问楼主


没来兰州之前,在我心中,兰州拉面(实际为兰州牛肉拉面)和《读者》杂志是最能代表兰州的两张文化名片。来了兰州后,黄河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最吸引我。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历史悠久、经济实惠、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

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不仅具有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汤汁、诸味和谐,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等特点,而且面条的种类较多,有宽达二指的"大宽"、宽二指的"二宽"、形如草叶的"韭叶"、细如丝线的"一窝丝"、呈三棱条状的"荞麦棱"等,顾客可随爱好自行选择。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读者》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读者》杂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其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史料记载,黄河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黄河铁桥于清朝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建成通行,成为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黄河铁桥的建设,是20世纪初叶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42年,将桥名改为中山桥,沿用至今。中山桥头有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已故前省书协主席黎泉(赵正》的题碑“天下第一桥”。中山桥及其“天下第一桥”碑成了兰州的一张名片。

白塔山与五泉山一北一南,两两相望,旧时曾列为兰州八景之一。

白塔山以上有白塔而闻名。白塔是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不是木塔,不能登临。全塔身垩如雪,故名白塔。白塔最早建于元朝。但玩存之白塔是明朝在原址上重修的。重建以来的五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依然直插云霄,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白塔山景点很多,绿化极好,非常漂亮。白塔山顶有兰州碑林,是书法爱好者的福地。

五泉山,绕不过必先说五泉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当大军日夜兼程由长安来到皋兰山下时,已是人困马乏,饥不可耐,于是,霍去病命令三军在山下安营扎寨,准备埋锅造饭。叵耐当时黄河河道离此尚远,而就近又没有水源,将军性急之下,当即飞马执鞭,在山坡上连戳五下,只见鞭到之处,顿时涌出五股泉水,这就是五泉山的来历。五泉分别是: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

从1919至1924年,兰州邑绅刘尔炘,用捐资和劝募的办法,相继筹集白银四万两,对五泉山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添建了牌楼,亲自书写匾额,标出“五泉山”山名。改建了万源阁,兴建了太昊宫,修建了“小蓬莱”、八卦台等。并侬山就势,建长廊,设坊表,题名额,书楹联,给富有画意的五泉山增添了无穷诗意。

今天的五泉山开辟了五泉山公园,除了以前的名胜古迹,还有动物园,游乐场,古玩店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兰州人应该记住并感恩历史先贤,尤其不能忘记象刘尔炘这样的前辈。

兰州的文化名片,人们的口头禅是“一条河(黄河),一碗面(牛肉拉面),一本书(《读者》)”,这样的概括未免太简单了。兰州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说的太多了,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有意者可以多方面总结归纳。


风雨无惧


兰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母亲河从这里流淌了千年,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团结一心,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兰州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如今也是连接中西部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兰州有很多值得推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具特色当属闻名世界的“一本书”,“一座桥”,“一碗面”。

读者→我们这代人都是看着读者长大的,1981年创刊到现在,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杂志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和拥护。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市中心的一座百年铁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德国人设计建造,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为今年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桥”。中山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之称,也见证了兰州历史的变迁。

牛肉面→是一道兰州百姓的日常面食,也是兰州的传统名吃,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征,色香味美,誉满全球。如今全国的大街小巷都有兰州拉面的身影,但正宗的叫法是“兰州牛肉面”,所谓打着“正宗”“拉面”的旗号都不是兰州牛肉面。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