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之死,關羽有哪些缺點?

HZ南星


關羽有這些缺點,你知道嗎?


關羽從“溫酒斬華雄”的英邁到“千里走單騎”的忠義,所以遍佈世界的關帝廟到處可見,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把關羽當成神去看待。關羽的尊號一封再封,從關公、關二爺到關帝,直至清朝取代岳飛成為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他終於走上神壇,名垂千古。實際上,關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來看看。

  一介武夫。因《三國志》作者陳壽“尊曹抑劉”的傾向,關羽的傳記不足千字,可以確定的是,關羽是一員勇猛非凡的虎將,但也不過一介有勇無謀的武夫。關羽的身世一直不詳,到清代康熙年間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實出自一個經學世家,至少在他父輩時還以學問為業。但沒有更多證據顯示關羽本人飽讀詩書,後世廣為流傳關羽“夜讀《春秋》”的形象,恐怕還是受羅貫中的影響。

  關羽確實武藝高強,顏良就是被他“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不過接下來的“誅文丑”則又屬《三國演義》的發揮。“誅文丑”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關雲長掛印封金”,為製造氣氛鋪墊關羽出場,作者先交代了曹操帳下名將張遼、徐晃等都拿文丑莫奈何,等關羽出馬,三兩下就把文丑搞定。文丑是袁紹手下名將,本事也著實了得,他就這般“冤死”了。

  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他在小說中把老鄉山西解縣人關羽當作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的典型代表,大書特書關羽的豐功偉績。和誅文丑一樣,華雄本為孫堅所殺,蔡陽實為劉備所斬,羅貫中把別人的戰績,硬塞到關羽的“功勞薄”上。歷史上確有其事而誇大其詞的更是多見,如為護劉備家眷“千里走單騎”屬實,但中途添加“過五關斬六將”則是子虛烏有;還有“水淹七軍”的神機妙算,實際上是天降暴雨所致,關羽撿老天爺的功勞而已。為突出關羽“高大全”式的形象,羅貫中把這些驕人戰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全部轉到關羽名下,以彰顯其驍勇機智。

  細讀更可發現,歷史上的關羽極度缺少政治頭腦。他不懂得聯吳抗曹的重要性,拒絕孫權的聯姻,態度很不友好,辱罵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得罪了東吳。這之後的故事人們都熟悉了,孫權謀取荊州後,將關羽父子斬殺於臨沮,孫劉聯盟也徹底破裂。

  二、剛愎自負。如果說缺少政治頭腦葬送了蜀漢的前程,那麼“頗自負,好凌人”就是關羽個人最大的性格缺陷。

  214年馬超來降,關羽致信諸葛亮探問虛實,虧得諸葛亮知道他的那點“小算盤”,說馬超雖與張飛棋逢對手,卻難與關羽為敵,因為有孔明的表態,關羽才放下心來,並沾沾自喜。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這個事情本很簡單,但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因為羅貫中把關羽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也當成是優點(至少是特點)來寫,甚至出現了關羽不顧駐守荊州的軍職,一心要入川與馬超決鬥的情節。

關羽對馬超尚且如此,年邁的黃忠就更不放在眼裡了。《三國志》裡記載有關羽對黃忠的態度。219年黃忠在漢中歸降,劉備、諸葛亮有意將他和其他幾人封為“五虎將”,卻擔心關羽恥與黃忠同列。原來馬超、張飛都在戰場上見識過黃忠的實力,對這個提議肯定沒問題,他們就怕到關羽那兒有意見,說明關羽自負的性格是盡人皆知的。事情果然按劉、諸預想發展。《三國志》記載,劉備稱漢中王后,派費詩去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聽說黃忠被封為後將軍,十分生氣,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態度極其囂張、不可一世,費詩好說歹說才勸服關羽接受封職。

  劉備、諸葛亮等人這樣的遷就,進一步加劇了關羽唯我獨尊的病態心理。等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他更是居功自恃起來,看不起麋芳、傅士仁等搞後勤的軍官。後來,眼看關羽出軍乏糧被困,掌握著糧草用度的糜、傅二人以牙還牙,不準備出手相援,關羽哪裡受過這等氣,揚言“還當治之”,準備回來治他倆的罪,逼得二人反叛。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再也沒有機會治他人罪了。

  三、好色之徒。其實,關羽也算有點好色。據《蜀記》記載,198年,劉備與曹操合力攻打呂布時,關羽向曹操要求說等攻下城後,想要得到士人秦宜祿的妻子杜氏。但是下邳城破以後,曹操命令捉了杜氏先送來讓他自己瞧瞧,結果好色的曹操忘了對關羽的承諾,把這婦人給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後關羽和曹操就有了間隙。

  說關羽和曹操為了爭女人翻臉,以至於最後“身在曹營心在漢”,這顯然有一些言過其實。而因史籍所載有限,我們不清楚關羽討要杜氏真正動機何在。而杜氏的兒子由曹操撫養長大,就是後來的魏國驍騎將軍秦朗,一度是魏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由於關羽死得比曹操還早,史書沒留下他與秦朗的蛛絲馬跡,所以關羽和杜氏到底有過什麼瓜葛就成了一個謎。

  千百年後,關羽不再是那個凡人的關羽,他的一切性情、弱點被人們羽化、昇華,逐漸變成了一個完人。歷代帝王更是對他屢加封號,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為關聖帝,清道光皇帝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他的名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孔子的“大成至聖文宣王”還高出一籌。他在洛陽的墓地僅次於皇帝的陵墓,稱為“關林”,他的廟宇,與孔廟一樣,遍佈中國??

統治者給他封爵加號,看中的是他的忠義,藉以鞏固統治。於是乎,這位生前並無豐功偉績可資誇耀的凡夫俗子,死後卻被神化為超越歷史的戰神甚至財神,最終脫胎換骨,成了三教九流都頂禮膜拜的道德楷模,人間神祗。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作為《三國演義》中一個重要人物,關羽的死和他的缺點有著不可割捨的聯繫,其缺點主要有三。



其一,性情孤傲、過渡自信。

關羽驍勇善戰、義薄雲天、忠志不移,但其有一些性格方面的缺點,如獨斷專行、驕狂自信,且好大喜功、眼高過頂。關羽如斯性情缺點,對領兵兵戈的將領來講還不至於會致命,可對開疆拓土的統帥而言就是他殺。因為關羽的性情特質,再加上不擅長處置荊州外部干係,導致荊州軍團的帶領外部衝突叢生。乃至孫權一攻擊荊州,麋芳和傅士仁不戰而降,讓關羽得到退守的後路。



其二,辦事過火、不能忍耐。

曹操得知劉備進位漢中王后籌辦結合東吳謀取荊州之際,孫權為了交好關羽,欲與關羽結兒子親家,派諸葛瑾到荊州為本人的兒子求婚。關羽不但不同意,還揚聲惡罵。關羽雖看不起孫權,但也沒須要在與孫權干係微妙之際,因個人的好惡而去激化矛盾,從而少了個戰友多了個仇敵。再說,關羽複雜粗獷地回絕孫權自動聯婚的發起,不但過火還不識大要。這件事也是孫權武力辦理關羽的誘因之一。



其三,做事大意、疏於防備。

在漢末三國中,關羽的傲岸是出了名,這也導致其大意失荊州。乃至對本人孤軍北伐的情勢估量過於悲觀,以為以本人的本領完整能夠打贏這場中等範圍的部分和平。即使不可樂成,也能夠滿身而退。但是關羽千萬沒有想到“不敷為慮”的孫權居然會背約棄義堵截本人的退路,甚至要置他於死地。如許關羽就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過錯。關羽對情勢闡發呈現龐大過錯,實在是作為一個將領不該犯的過錯。關羽粗心失荊州,就是對孫權疏於防備,表露空檔,給孫權有機可乘,促使孫權由最初的盟友變為仇敵。



關羽孤軍北伐從大勝到敗北,乃至聲名狼藉,身首異處,如此種種無不與其性情孤傲、辦事過火和做事大意有極大關係。

儘管關羽有缺點,但他的忠義仍舊被後人記得,不管任何時候,我看到他的塑像,都會在心裡默唸一聲:關老爺!


雙魚非魚


大家都很熟悉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r

但通過《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之死我發現:決定木桶能裝多少水的,不光是短板,比短板更要命的是有隱患的板,我們姑且稱之為“患板”。\r

三國時的蜀漢政權,文有諸葛亮這樣“智聖”級的人物,武有關張趙馬黃超一流的五虎上將,再加上劉備是大漢皇叔的響噹噹的品牌。按木桶原理來說,各塊板不但不短,而且還都很長。但蜀漢政權卻第一個滅亡。\r

為什麼呢?\r

因為蜀漢政權雖然沒有短板,但卻有幾塊患板。正是這幾塊患板的突然斷裂,導致了蜀漢政權的快速滅亡。\r

關羽——蜀漢政權的一塊患板。\r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幫劉備制定了發展戰略:先取荊州、再起益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r

那個“將荊州之兵”的“上將”,當時默認的人選是關羽。\r

最初的發展,果然都向諸葛亮規劃的那樣,很順利,沒用幾年,就擁有了荊、益二州。但就在劉備拿下益州、漢中不久,發展勢頭良好的時候,蜀漢的發展迎來了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被東吳偷襲。\r

這直接打亂了諸葛亮雙管齊下、奪取中原的戰略佈置。\r

荊州是怎麼丟的呢?需要為此負責任的是關羽。“聯吳抗曹”是諸葛亮制定的基本國策,諸葛亮入川支援劉備、把荊州交給關羽時,一再囑咐關羽一定要和東吳搞好關係。關羽表面上答應,實際上一點不重視和東吳的關係,並最終以自己的狂傲惹得孫權下定決心偷襲荊州。\r

結果荊州丟了,自己也兵敗身死。\r

荊州的丟失,使劉備的地盤、國力都大縮小。其實已經失去了兩面夾擊曹魏的戰略主動性。緊接著第二塊患板出事兒:張飛蠻不講理,逼部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腦袋被人割下來送到了東吳,劉備又失一員大將,實力進一步受損。\r

這還沒完!\r

接下來是劉備不聽勸阻,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舊仇未報,又添新恨,被陸遜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蜀漢元氣大傷,已經沒有統一中原的實力。\r

短板,是可看得見的,可以換、可補,或乾脆將就著用,大不了少裝點水,心裡是清楚的。\r

但患板不同,表面上是看不出的,還以為它挺好,等突然出了問題,想補救時,往往就來不及了。\r

劉、關、張到底是哥仨兒,他們居然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戰略眼光略顯不足,沒有意識到“外結孫權”的重要性,全部在這上面栽了跟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