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愷:隋東都洛陽城的設計師,生於武將世家的讀書人


宇文愷:隋東都洛陽城的設計師,生於武將世家的讀書人

宇文愷像(資料圖片)

  常言說,疾風知勁草。關鍵時刻,人們總是無比信賴科技的力量。

  我國古代有不少科技名人,默默地推動著時代進步。比如墨子,比如張衡,他們是古代科學家中的佼佼者,被後人譽為“科聖”。

  除了“科聖”,科技成就突出的古人還有很多,我們來看一看。

  

生於武將世家的讀書人

  在中國建築史上,宇文愷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名字和隋唐洛陽城連在一起,因此,洛陽人對他並不陌生。

  其實,在為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城之前,他還為隋文帝營建了大興城。身為建築奇才,宇文愷能留下這樣舉世聞名的傑作,可謂幸運。

  不過,這樣的幸運,幾乎是他用生命換來的。換句話說,若非有過人的建築才華,他很難從刑場上撿回一條命。

  這是怎麼回事?還是從他顯赫無比的家世說起吧。

  公元555年,宇文愷出生於一個貴胄之家。他是鮮卑人,父親宇文貴不喜讀書,曾稱:“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為博士也!”果然,因為精通騎射,宇文貴在北魏時屢立戰功。後來北魏分裂,宇文貴隨孝武帝西遷長安。西魏時,他曾任大將軍。北周時,他進位柱國,深受朝廷倚重。

  宇文愷出生後,因是功臣之子,三歲就被封爵,長大後又入朝任職。他不像父兄那樣喜歡騎射,而是偏好讀書,“解屬文,多伎藝”,顯示出與眾不同的一面。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對北周皇族宇文氏大開殺戒。宇文愷雖非皇族,但也被列入誅殺名單。他已被押上刑場,楊堅惜其才華,又考慮到其兄宇文忻有功於國,遂“使人馳赦之”,宇文愷這才撿回一條命。此後,隋文帝便起用宇文愷,讓他負責修宗廟。

  當時,隋沿襲北周,以舊長安城為都。此城自漢朝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隋文帝有意營建新都。公元582年,他下詔讓左僕射高熲總領此事,因“宇文愷有巧思”,便命其任營新都副監。

  隋文帝的新都稱為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其規劃皆出自宇文愷之手。新都建成後,宇文愷又奉命開鑿廣通渠。不過,不久他就被罷官,因為兄長宇文忻謀反被殺,他也受到牽連。

  在家閒居數年後,公元593年,經右僕射楊素推薦,宇文愷主持了仁壽宮的營建。公元602年,他為獨孤皇后修建太陵,得到了隋文帝的肯定。

  

隋東都洛陽城的設計師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隋煬帝楊廣繼位,次年改元大業,遷都洛陽。

  營建東都洛陽城的重任,照例落在了宇文愷的身上。《隋書》中記載,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煬帝“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又稱“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可見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楊素位高權重,且已年邁,營建東都的具體事務,皆由宇文愷負責。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便詳考歷代宮殿法式,“繼其華麗,逾其宏偉”,這讓隋煬帝十分滿意。唐朝杜寶曾在《大業雜記》中記載:“其宮室殿臺,皆宇文愷所創。愷巧思絕倫,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比。”

  宇文愷營建東都,前後只花了不到一年時間。新都規模宏大,由宮城、皇城、外郭城、西苑等組成,他又引洛水貫都,將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在《元和郡縣圖志》中,唐朝李吉甫稱其為“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之,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

  洛水穿城而過,隔開了宮城、皇城和南岸的裡坊區,一條中軸線又將它們連在一起。

  在這條南北中軸線上,有宮城的正南門——則天門,皇城的正南門——端門,向南過天津橋後,則是通往建國門的南北大街,稱為天街、天津街或天門街。

  建國門是外郭城的正南門,唐時稱定鼎門。是的,唐朝以洛陽為東都,武周時稱神都,隋東都洛陽城被沿用下來,只是進行了一些改建,城門名稱等也有所變化。如公元705年,一代女皇在上陽宮中去世,諡號為“則天大聖皇后”,後世因此稱她為武則天。她的兒子為了避諱,便將則天門改成了應天門。

  公元605年,在營建東都的同時,隋煬帝又“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拉開了興修南北大運河的序幕。當時,洛水在西苑內的上陽之南瀰漫東流,宇文愷曾“築斜堤束令東北流。當水衝,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

  當然,宇文愷的巧思並不侷限在這些方面。他在洛陽觀文殿為隋煬帝設計過一對飛仙,同樣令人眼前一亮。這對飛仙被置於殿門前垂著的錦幔上,只要有人走近,足踏地上的控制機關,它們就會飄然而下,收起錦幔,緩緩地把殿門打開,看上去十分有趣。

  

建築大師造出活動宮殿

  東都建成後,宇文愷被拜為工部尚書。據《元河南志》記載,其宅第在履道坊,即今洛龍區安樂鎮獅子橋村一帶。唐朝時,大詩人白居易等也曾在這裡居住。

  這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所在,位於隋唐洛陽城東南隅。然而,由於深受隋煬帝器重,宇文愷居家的時間並不多。如《隋書》中記載,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時,就令宇文愷隨行,“及長城之役,詔愷規度之”。

  這次修長城,是在當年的六月至八月。其間,宇文愷還造了幾座移動建築,讓隋煬帝很有面子。

  一是造大帳,即大型帳篷。

  《隋書》中稱:“時帝北巡,欲誇戎狄,令愷為大帳,其下坐數千人。”《資治通鑑》等對此也有記載,稱隋煬帝“御大帳,備儀衛”,奏起百戲之樂,宴請突厥的啟民可汗等。胡人大開眼界,“爭獻牛羊駝馬數千萬頭”。

  二是造觀風行殿,即活動宮殿。

  據《隋書》等記載,當時隋煬帝命宇文愷造觀風行殿,能容納侍衛數百人。此殿還可以拆卸組裝,下面設有輪軸,“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見之,莫不驚駭”。

  三是造行城,即移動城池。

  《資治通鑑》中記載:“(宇文愷)作行城,週二千步,以板為幹,衣之以布,飾以丹青,樓櫓悉備。胡人驚以為神。”

  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時,曾在觀風行殿宴請西域的高昌王等。可見與大帳、行城相比,這種活動宮殿更加實用。

  憑著過人的建築才華,宇文愷得到了許多賞賜。不過,他還有個心願,就是按古制恢復明堂建築。

  西晉之後,明堂廢絕,宇文愷多方考證,按比例造出了“下為方堂,堂有五室,上為圓觀,觀有四門”的明堂模型,並作《明堂圖議》呈給隋煬帝,可惜一直沒有興建。

  公元612年,宇文愷隨隋煬帝征伐遼東,回來不久就去世了,時年58歲。他的建築學著作《東都圖記》等也多亡佚,不過,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位傑出的建築大師。(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