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再也不用被迫写《师说》了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再也不用被迫写《师说》了

韩愈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再也不用被迫写《师说》了

论证

(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韩愈在劝说时人从事学习时,用了鲜明的对比:

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手法探究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韩愈再也不用被迫写《师说》了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结论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有关师道的一系列思想:

他认为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人不能没有老师,凡是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都可以成为师,不应当因人年龄大小、学识专业不同或者所谓的地位贵贱就不向别人学习;

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

他还鼓励人们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全文对不肯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作了严肃的批判。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

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文章倡导的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这也是韩愈心目中“师”的标准。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甚至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会主动去学习,主动请教身边的老师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明白能找到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不容易。那个只看门阀不论才华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多元的时代,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通过知识改变人生的路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