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米克说影视原创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二、珍妮是作为阿甘的对立面来塑造的,她代表了那些二战后到80年代在原罪中挣扎和堕落的美国人,是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一个缩影。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尽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这一流派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是强大而深远,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几个作家或作品上。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吸毒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引用自百度百科

影片中的珍妮是导演着重塑造的一个人物。导演对珍妮这个人物寄托了复杂的情感,有爱有恨也有深深的惋惜,以及对造成珍妮悲剧的时代环境的厌恶和憎恨。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1)珍妮虽然是白人,但出身很低,在美国有些混的不好的白人地位还不如黑人。珍妮五岁母亲去世,父亲是个农夫,还是个酒鬼,乱伦自己的女儿,不但贫穷,无能还道德败坏。珍妮这种家庭也是美国早期移民中的一个代表,发财的毕竟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是一穷二白的来到美国,好多为了到美国的船票钱,不得不典身为奴,叫做“契约奴”。早期的一些爱尔兰移民刚到美国时只能干最脏最累的活才能生存,因为要价便宜甚至搞得黑人都失了业。酗酒在他们中间是很普遍的。影片内容是深深根植于美国现实历史真实的。

在少年阿甘到珍妮家找珍妮这一段落,导演组合了若干移动中近景和移动远景镜头,外加阿甘从孩子角度说的旁白(有一种反讽的效果),精炼而意味深长的交代了珍妮的家庭背景,表现了高超的电影叙事技巧。这一段落对理解珍妮这个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常常也是她的终点。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本段落最后一个拉高镜头中,飞起一群小鸟,与影片最后珍妮墓前,也是飞起一群小鸟,构成一种前后呼应的完整结构。这和电影开头和结尾的羽毛段落是一样的,都有一种上帝降临的神启意味。

珍妮祈祷上帝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飞的越远越好,表达了一种要上升到更高阶层的迫切愿望。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后来珍妮被警察带到了她祖母家-一个路边的拖车里,后来阿甘在越南思念珍妮时,随后一个镜头,珍妮从那辆拖车里出来上了一群嬉皮士的车。可见珍妮从小就是在那个拖车里长大的。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小珍妮被警察带到祖母那里时,细看会发现远远的有一大群邻居在围观。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下这个场景,想象一下导演没有说的那些内容,珍妮家的丑事应该是当地人都知道的,作为一个信奉新教的保守的美国南方小镇,珍妮家是被人瞧不起的,被自己的父亲乱伦的珍妮在当地人眼里也是个异类。所以,小阿甘为什么在校车上会和珍妮坐在一起:因为车上的小孩也没人愿意和珍妮坐在一起。小阿甘我们知道,是个低能儿还是个残疾人,还是个单亲家庭,所以没有小孩愿意和他坐。珍妮实际上的处境也和阿甘差不多。一个天残一个地缺,所以阿甘说珍妮是阿甘唯一的朋友,阿甘又何尝不是珍妮的唯一的朋友呢。


(2)阿甘大学期间雨夜去珍妮宿舍看望珍妮,珍妮已经离开了那个噩梦般的小镇,对自己的崭新的生活充满了梦想。他对阿甘说 ,要做个女歌手 。墙上贴着偶像的海报, 床边放着吉他 。“珍妮说:你有过梦想吗 福雷斯,梦想你将来要成为什么人?阿甘说:我将来要成为什么人?我将来不能做我自己了吗?珍妮说:你永远都会是你,但会是另一种人,你明白吗?我想成名,我想当个琼贝兹那样的歌手,我只想…站在空旷的舞台上,伴着我的吉它 ,我的歌声,只有我自己,我想自己去接触大众,我想能够谈一些事,只是两个人之间......”这段对白是理解珍妮这个人物的很重要的内容。年轻的珍妮天真的以为自己有唱歌的才华,可以成名。

我想这是那一代青春女孩的共同写照,她们在那个年龄好多也有和珍妮一样的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不是美国人,自然没有那种共鸣的感觉,但同龄的美国观众一定会被感动的。影片这种用往事触动同龄人的桥段是很多的,是电影回顾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

珍妮还交了男朋友,这个倒霉的男朋友亲热时因为珍妮说了一句疼,而照例被阿甘打了一顿,阿甘此后保持了这个传统。总之她觉得自己就要变成那只小鸟了。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细看电影,会发现珍妮的宿舍楼叫玛格丽特.米歇尔大厅,玛格丽特.米歇尔是小说《飘》的作者,算是导演对《乱世佳人》的致敬了,那是另一部关于美国人的伟大作品。


(3)阿甘当兵期间到酒吧去看珍妮这一段必须和上一段对应起来,上一段是这一段的铺垫。珍妮变成了一个色情酒吧的歌女,之前阿甘看到花花公子上的珍妮并交代珍妮因为这件事而被学校开除了。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这里没有交代的东西很多,我们要自己联想一下。美国观众可能一看就懂的东西我们则没有这个知识点。我感觉珍妮上的大学是个女子大学,这种大学一般都是宗教上比较严格的大学,上面我们说清教徒是禁欲的,特别在男女关系上 ,要不也没必要男女分开上学。这种学校应该是宗教人士资助那种的,不用花钱就能上的,以珍妮家的经济条件,上这种女子大学就可以理解了。联系上文,珍妮在这么一个清教徒女子学校里的表现可是有点过分的:她深夜不归在校外谈恋爱,这个校规肯定是不允许的,看她偷偷摸摸回宿舍就知道;把阿甘带回宿舍,这也是违反校规的,别忘了那是个女子大学;在宿舍里脱衣服给阿甘看,这就更是十分过分的做法了;导演最后用镜头语言告诉了我们,同宿舍里还有一个人在场,通过她那惊骇的表情,我们就知道了珍妮在这个学校是多么的离经叛道,最后她发展到给花花公子拍裸照,还穿着校服拍,也就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了。学校开她也真是不得已了。珍妮的堕落是从这里就开始了的。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上文珍妮要做一个歌手的梦在这里其实是破灭了。导演在这里用了一个很残忍的反讽手法来表现珍妮的梦碎。阿甘看到舞台上的珍妮在唱歌:“她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她成了一位民谣歌手”(阿甘的自述中),珍妮在台上唱着著名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的名曲。如果不是在那样的酒吧里,不是后面的画面,我们也以为珍妮在上一段落中的民谣歌手梦已经实现了。但是,导演在歌声中,在阿甘羡慕的眼神过后,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副扎心的画面:珍妮是光着身子在舞台的灯光下唱歌的,前面是一群酒色之徒。如果唱个别的歌还好说,还是在唱那首好听的民谣。这和当时的环境之间的反差对比实在太大了。这首歌应该是珍妮想当歌手时很崇拜的一首歌吧,我不懂英文,光听歌声和看歌词就知道这是首净化心灵的好歌,如今却是在那样的环境里表演,那当初的理想之梦现在算什么呢。珍妮的灵魂已经被自己出卖了,在原罪肉欲的泥潭里堕落的越来越深了。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阿甘这时还是出手挽救珍妮,但珍妮已经和他越来越远了。看到阿甘,珍妮应该想起了自己那儿时的梦想,此刻她踮起了脚尖,有一种想跳下去的意识,但很快她回过神来,那梦想破灭的痛苦涌上心头,太难受了。她不能看见阿甘,她要赶快逃走。

(4)此后珍妮的内容都是几个镜头零散着穿插进主叙述中,她加入了嬉皮士们的行列。随后珍妮和阿甘在嬉皮士运动的背景中再次相遇。

下文引用

60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们一系列“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肆意放纵的行为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使嬉皮士群体成为放荡、堕落、流氓的代名词。美国人民对嬉皮士和嬉皮士文化的态度由开始的同情、理解转变为厌恶、反对

引用自百度百科

珍妮是这个运动的一份子,他们反传统,背弃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群居和吸毒、滥交、搞同性恋。最近我看了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里边布拉德皮特狠狠揍了那个扎他轮胎的嬉皮士,包括后边和小李一起打杀那些上门的嬉皮士,可以看出美国人对那些嬉皮士们是多么的讨厌。不过嬉皮士运动对美国社会尤其时美国青年有很大的影响,至今,其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依然影响着美国人。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珍妮和阿甘在华盛顿相遇

珍妮还要离去,阿甘留不住他,阿甘送别时大喊珍妮应该回阿拉巴马,阿甘不理解阿拉巴马的老家是珍妮的噩梦,那里没有她的位置,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小鸟飞的越远越好。珍妮是不会回去的。阿甘的意思我想只是说阿拉巴马没有人会打她,他会保护她,但珍妮要的不是这个,她对自己投身的这个运动和这群人还有希望。“她告诉我她所有的旅行,她如何发现了新的思想,学习怎样在和谐中生活…,和谐那地方一定是在我们西边,因为她一路去到了加州”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第二次分别,珍妮比第一次成熟了很多,她告诉阿甘两人的人生之路是不同的。但这次珍妮从容了很多,她问阿甘为什么对她这么好。阿甘说因为她是她的女朋友。我想这句话真的是打动珍妮内心的一句话。珍妮说她会永远是她的女朋友。最后珍妮在车里看阿甘时,我感觉是有些依恋不舍的。

(5)阿甘每次遇到珍妮,都会打那些珍妮身边的男人,作为一部有深刻寓意的电影,这个叙事设计也是有导演的意图在其中的。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首先珍妮的那些男朋友都没有绅士风度,他们不是弄疼了珍妮就是打珍妮。导演的意思是在说不管你们什么思想和主义,最起码不能打女人,这一点都做不到,我瞧不起你们。所以借着阿甘之手狠狠的扁了他们一顿。

堕落与救赎:在美国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二)

这种方法我想在昆汀的新片《好莱坞往事》里被借用了,那部电影高潮戏就是布拉德彼特和莱昂纳多海扁嬉皮士们,那里边打的可比阿甘过瘾多了。那也是导演借着角色之手在宣泄自己对嬉皮士们和垮掉的一代的鄙视和愤怒。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