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詩詞在中國源遠流長。詩言志,歌永言,不同時代的詩詞,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和經歷,折射出當時各階層人民的境遇。

不同時代的詩詞,反映著社會現實和國家風貌,體現出歷朝歷代的“時代氣質”,忠實記錄了歷史的進程

你以為你是在讀詩,其實你也在讀歷史。

本文遴選各朝各代的“當代詩”,而不是後世的“詠古詩”“諷古詩”,以體味當時人民的生活境況,並簡述上下五千年中國史。

上古(?~約前1600*)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擊壤歌》

*注:因學界對夏朝(約前2070~約前1600)的存在性有較大的爭議,且目前並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學作品,所以這裡將夏朝併入上古時代。

上古時代留下的歷史記載不多(三皇五帝只能算神話)。根據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知道,那時中國人生活方式比較原始,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商(約前1600~前1046)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詩經·商頌·玄鳥》

商朝領地比起夏朝的(即二里頭文化區域)要大得多:北起冀北,南到湖南寧鄉,西達岐山,東至山東西部,所以說“殷土茫茫”

此外,商朝自始至終都在擴張(“正域彼四方”),著名的王后兼女將婦好就曾遠征過巴方(今四川東部、重慶一代)[1]。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婦好”青銅鴞尊,商,河南博物院藏

就連亡國之君紂王都曾到商朝西部邊境征伐過[2]。西周(前1046~前77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詩經·小雅·采薇》

民族問題在哪個時期都很嚴重,西周也不例外。玁狁(即犬戎)就是一個給周王朝很大威脅的民族。它直接滅掉了西周。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秦朝,玁狁族還有了一個名氣大得多的稱呼:匈奴[3]。

春秋(前770~前476)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到了春秋,諸侯國間的征戰開始了。但此時的征戰還講些道德,一般不會輕易滅掉一個國家。

前506年,吳國軍攻陷楚都郢,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秦國不願出兵,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感(fán)動(sǐ)了秦哀公,他號召秦軍出發救楚,在動員會上吟誦了這首《無衣》[4],後來秦軍好不容易擊敗吳軍,遍佈楚國,要吞併它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然而這時還堅信著“love & peace”的秦國居然天真地退!兵!了!

戰國(前475~前221)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屈原《九歌·國殤》

到了戰國,諸侯國們就只想著滅掉他國,再也沒有春秋時那種“打你一下還趕緊賠不是”的情況了。

《國殤》描寫的就是一場激戰。我們還不能確定戰爭的具體時間地點,但楚懷王以來,楚國的大規模戰爭都是在對峙秦國[5],所以此篇大概寫的是一場秦楚戰爭。楚懷王后,楚國國力日衰,直至為秦所滅。

所以,《國殤》也可以說是秦滅六國的序曲吧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青銅戈一組,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秦(前221~前207)

《文心雕龍》雲:“秦世不文”[6],秦代焚書坑儒,文人思想僵化,除了一些噁心的馬屁文章外,真是選不出好的詩詞啊

兩漢(前202~220)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大風歌》

漢朝領土面積面積廣大,北起外蒙古後杭愛盟(即“燕然”),南到越南中部,西達烏茲別克斯坦,東至朝鮮半島。就連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聽到大漢的威名都要震懾三分。正是“威加海內”。

十五從軍徵,

八十始得歸。

——《古詩十五從軍徵》

不過,領土大了就要付出代價,如上首詩所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朝對外用兵的次數可以說是很多很多了。雖然“八十始得歸”的說法有些誇張,但漢朝對士兵的懲罰確實很嚴苛。什麼逃兵啊、打了敗仗的啊,都會送入監獄或直接處斬。[7]

西北有高樓,

上與浮雲齊。

——《古詩西北有高樓》

漢朝的豪強地主多,由於建築技術發達,這些豪強地主的生活非常幸福,住的都是“上與浮雲齊”的高樓(好吧可能也就三四層,但在當時可以算是很高了)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綠釉陶樓,東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他們的莊園裡有豬有雞,就連隨葬時做的莊園模型都很精美(考古學家表示很高興)。

三國(220~280)

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

——曹操《蒿里行》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戰亂很多,諸位喜聞樂見的苦肉計、赤壁之戰、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七擒孟獲、空城計……都是根據三國時期的真實史實改編的。

後人讀來雖然過癮,可三國時期的人民其實很痛苦,戰爭使人民飽受塗炭之苦,“白骨露於野”可是一點都不誇張。

兩晉(265~420)

放情凌霄外,

嚼蕊挹飛泉。

赤松臨上游,

駕鴻乘紫煙。

——郭璞《遊仙詩十九首·其三》

兩晉時,許多人,尤其是貴族,變成了“佛系”或“道系”青年。紛紛修習佛法,或上山求仙問道。在文壇上的體現就是遊仙詩的增多。比如這首詩的作者,著名玄學家、風水家郭璞,就是個專業遊仙詩作者。

人生無根蒂,

飄如陌上塵。

——陶潛《雜詩十二首·其一》

對於普通老百姓,兩晉時期戰亂紛起,再加上那些尸位素餐的士族對他們的壓迫,他們往往都朝不保夕,像塵埃一樣“無根蒂”。

這首詩的後半段:“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往往被現代人作為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勉勵語。

但實際上,這些話是在勸大家及時行樂的

南朝(420~589)

池塘生春草,

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登池上樓》

南朝時的文壇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謝靈運、謝脁為首的山水詩派,另一派是以梁簡文帝、庾信、徐陵為首的宮體詩派。宮體詩都是些庸俗不堪的豔情描寫,而山水詩大多數也是在堆砌辭藻。

這裡選一首最著名,也是寫得較好的一首南朝山水詩,給大家感受下那時貴族文人(謝靈運屬於陳郡謝氏,南朝最有權勢的士族之一)生活情調。

南朝以來,文人寫詩開始從古時的直抒其事,變為了講究格律。例如:“園柳變鳴禽”一句按照正常語序,應該表述成“園柳鳴禽變”,意思是園子裡柳樹上的鳴鳥不停飛來飛去在變化,但為了對仗和押韻,謝靈運硬是把“變”放到了句中

北朝(386~581)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北朝民歌《木蘭詩》

相對而言,北朝詩更多寫的是戰爭。當時北朝的戰事很多(其實南朝也不少,但是在南朝詩裡表現不出來),對柔然的戰爭、國內的叛亂、東魏和西魏、北周和北齊之間的衝突等。

隋(581~618)

借問長城侯

,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

晨光照高闕。

——楊廣《飲馬長城窟行》

隋朝經濟發達,軍事上也是威震四海。但是隋煬帝楊廣的生活極度奢侈,修大運河又耗掉了國家不少錢財。

609年,楊廣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大會[8],真可謂是“單于入朝謁”。但這場盛會也耗盡了隋朝的國力,9年後,隋朝滅亡。

唐(618~907)

唐朝的歷史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所以,這裡選了四首詩分別代表初唐(618~712)、盛唐(713~755)、中唐(755~835)、晚唐(836~907)。

四海皇風被,

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

今日告功成。

——魏徵、虞世南等《秦王破陣樂》

初唐時國力強盛,老對手突厥都尊稱大唐皇帝李世民為“天可汗”[9],這首著名的《秦王破陣樂》歌頌的就是戰神李世民一統四海的神勇故事,其地位相當於唐朝的(非官方)國歌。[10]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究竟哪首詩能夠代表盛唐氣象呢?看過了李白、岑參、高適等豪放名作,還是選定了這首知名度較低的詩。

盛唐時期,唐朝的疆域廣大,從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說都是世界第一(但在怛羅斯一戰中,唐朝敗於黑衣大食[11])。這首畫面感極強的詩就表現了大唐極盛期萬國來朝的盛景。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步輦圖,唐·閻立本,故宮博物院藏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一切的繁華都在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戛然而止。是日,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部下史思明於范陽(今河北涿州)起兵叛唐,史稱“安史之亂”。一個月後,洛陽陷落;次年一月,潼關陷落;六月,長安陷落。[12]幾乎整個中國北方落入了叛軍之手。在這場戰亂中,包括杜甫家在內的多少個家庭被迫分離。

中唐的另一組兵亂是方鎮之亂,這些方鎮名義上就是個市長,但實際上過的跟土皇帝一樣。不但各鎮間有戰爭,他們還會跳出來反對朝廷。總之,中唐就是兵亂的年代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

晚唐的兵亂甚至更多,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唐朝也走到了黃昏之時。那些戰爭中的方鎮逐漸演變成的獨立的國家,五代十國來臨了。

五代(907~979)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五代十國殺伐不斷,但很諷刺的是,大多數小國的國君都養尊處優,過著賽神仙般的生活:天天跟一幫馬屁文人吟詩作對,住在“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宮殿中,直到強國的軍隊殺到自己宮殿門口才意識到亡國了。

北宋(960~1127)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

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參差十萬人家。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且不說宋朝在軍事上的表現,但從北宋到南宋,宋朝的GDP一直處在世界首位[13]。北宋的經濟重鎮、未來南宋的首都杭州空前發達。人口上“參差十萬人家”,環境上也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張擇端,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1127~1279)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題臨安邸》

南宋時中國的大半領土都被金國所侵佔,然而不僅是貴族,就連大多數百姓都是主和派。

自然,在這“山外青山樓外樓”“暖風燻得遊人醉”的江南之地,當官的誰還有心思去收復北方?也就更沒有百姓願意去送人頭了。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過零丁洋》

歷史永遠像是在和我們開玩笑。北宋一開始和遼戰事不斷,好容易簽了個澶淵之盟跟遼國修好,金國一忽悠,北宋就跟金一起滅掉遼國。沒多久,金就跟宋反目,反手滅掉北宋。

南宋亦然,跟金平息了戰事後,又聯蒙滅金。誰知蒙古滅了金就開始對付宋。

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包括文天祥、陸秀夫在內的南宋殘餘勢力一退再退,從浙江退到福建,從福建退到廣東,退到已無路可退。。。

崖山一戰,宋朝大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跳海,宋亡。4年後,這首詩的作者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被處決。[14]

元朝(1271~1368)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元朝把百姓分為四個等級: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即西域胡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即南宋漢人)。元朝對後兩種人實行高壓統治,元朝興盛時,這兩個等級的百姓過著被壓迫的生活,而元末起義大興時,兵荒馬亂中的百姓更加痛苦。

明朝(1368~1644)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明朝人,尤其是文人,大多處於兩個極端。第一是標榜理學的保守派,強調“存天理滅人慾”,觀點相對死板。對“清白”“貞潔”看得比命還重。

明朝的統治者更加喜歡這種觀念,因為這樣使得民眾特別易於管理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桃花庵歌》

但是,即使明朝的正統觀念極為保守,明朝的文壇卻挺開放。各種奇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都是在明朝成書的。

這就引出了明人的第二個極端:“真性情派”。那些以唐寅、徐渭為代表的人,有些瘋瘋癲癲,但卻性情流露。王陽明更是創立了心學,與主流理學分庭抗禮。在這麼保守的社會風氣中,得以湧現這麼多奇書怪才,還是很不容易的。

無限山河淚,

誰言天地寬。

——夏完淳《別雲間》

自萬曆朝以來,明朝就進入到了內憂外患時代。這首詩就是南明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15]在崇禎自縊一年後的1645年創作的詩。

南明是崇禎皇帝死後明朝的殘餘勢力,抵抗清朝直至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16]

清朝(1636~191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清初的戰爭頗多,康熙年的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乾隆年間的大小和卓之亂等。[17]與其他時代不同的是,清朝貴族階層——八旗子弟還參加了這些戰爭,比如這首詩的作者納蘭性德就是屬於正黃旗的高級貴族。[18]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五》

清朝以文字獄著稱。在清代前期,犯下這三種情況的,都會被投入大牢,受迫害致死:傳播反清復明思想的、反映雍正帝奪嫡之爭的、或是其他被捕風捉影,誤會是反清文子的。

其中最後一類顯得最荒唐。雍正年間,江西省的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科舉作文題《維民所止》,出自《詩經·商頌·玄鳥》

但是雍正卻覺得“ 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了頭,這豈不是要殺自己的頭嗎?查嗣庭全家都被抄斬。[19]

因此,清朝人都畏懼寫書提意見,因為隨便寫了什麼,都會被小人曲解從而身陷囹圄。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曹雪芹《紅樓夢曲·飛鳥各投林》

清朝的統治終於在20世紀的初期走向了盡頭。當時的清朝被外國列強所割據,再加上言論不自由,導致了民眾和知識分子的極度不滿。

戊戌變法失敗後,人們對清朝僅存的一點點希望也消失了。孫中山等仁人志士成立同盟會,發動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20],清朝滅亡,自三皇五帝以來4000多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

你以為你在讀詩,其實你讀的是歷史

宣統皇帝退位詔書,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4000餘年裡,多少諸侯方鎮爭奪霸主,多少王朝逐鹿中原,最終帝制終結,只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