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诗词在中国源远流长。诗言志,歌永言,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境遇。

不同时代的诗词,反映着社会现实和国家风貌,体现出历朝历代的“时代气质”,忠实记录了历史的进程

你以为你是在读诗,其实你也在读历史。

本文遴选各朝各代的“当代诗”,而不是后世的“咏古诗”“讽古诗”,以体味当时人民的生活境况,并简述上下五千年中国史。

上古(?~约前1600*)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击壤歌》

*注:因学界对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的存在性有较大的争议,且目前并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学作品,所以这里将夏朝并入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留下的历史记载不多(三皇五帝只能算神话)。根据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知道,那时中国人生活方式比较原始,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商(约前1600~前1046)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诗经·商颂·玄鸟》

商朝领地比起夏朝的(即二里头文化区域)要大得多:北起冀北,南到湖南宁乡,西达岐山,东至山东西部,所以说“殷土茫茫”

此外,商朝自始至终都在扩张(“正域彼四方”),著名的王后兼女将妇好就曾远征过巴方(今四川东部、重庆一代)[1]。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妇好”青铜鸮尊,商,河南博物院藏

就连亡国之君纣王都曾到商朝西部边境征伐过[2]。西周(前1046~前77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诗经·小雅·采薇》

民族问题在哪个时期都很严重,西周也不例外。玁狁(即犬戎)就是一个给周王朝很大威胁的民族。它直接灭掉了西周。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秦朝,玁狁族还有了一个名气大得多的称呼:匈奴[3]。

春秋(前770~前476)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到了春秋,诸侯国间的征战开始了。但此时的征战还讲些道德,一般不会轻易灭掉一个国家。

前506年,吴国军攻陷楚都郢,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国不愿出兵,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感(fán)动(sǐ)了秦哀公,他号召秦军出发救楚,在动员会上吟诵了这首《无衣》[4],后来秦军好不容易击败吴军,遍布楚国,要吞并它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然而这时还坚信着“love & peace”的秦国居然天真地退!兵!了!

战国(前475~前221)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九歌·国殇》

到了战国,诸侯国们就只想着灭掉他国,再也没有春秋时那种“打你一下还赶紧赔不是”的情况了。

《国殇》描写的就是一场激战。我们还不能确定战争的具体时间地点,但楚怀王以来,楚国的大规模战争都是在对峙秦国[5],所以此篇大概写的是一场秦楚战争。楚怀王后,楚国国力日衰,直至为秦所灭。

所以,《国殇》也可以说是秦灭六国的序曲吧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青铜戈一组,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秦(前221~前207)

《文心雕龙》云:“秦世不文”[6],秦代焚书坑儒,文人思想僵化,除了一些恶心的马屁文章外,真是选不出好的诗词啊

两汉(前202~220)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汉朝领土面积面积广大,北起外蒙古后杭爱盟(即“燕然”),南到越南中部,西达乌兹别克斯坦,东至朝鲜半岛。就连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听到大汉的威名都要震慑三分。正是“威加海内”。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古诗十五从军征》

不过,领土大了就要付出代价,如上首诗所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朝对外用兵的次数可以说是很多很多了。虽然“八十始得归”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汉朝对士兵的惩罚确实很严苛。什么逃兵啊、打了败仗的啊,都会送入监狱或直接处斩。[7]

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

——《古诗西北有高楼》

汉朝的豪强地主多,由于建筑技术发达,这些豪强地主的生活非常幸福,住的都是“上与浮云齐”的高楼(好吧可能也就三四层,但在当时可以算是很高了)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绿釉陶楼,东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他们的庄园里有猪有鸡,就连随葬时做的庄园模型都很精美(考古学家表示很高兴)。

三国(220~280)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战乱很多,诸位喜闻乐见的苦肉计、赤壁之战、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空城计……都是根据三国时期的真实史实改编的。

后人读来虽然过瘾,可三国时期的人民其实很痛苦,战争使人民饱受涂炭之苦,“白骨露于野”可是一点都不夸张。

两晋(265~420)

放情凌霄外,

嚼蕊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

驾鸿乘紫烟。

——郭璞《游仙诗十九首·其三》

两晋时,许多人,尤其是贵族,变成了“佛系”或“道系”青年。纷纷修习佛法,或上山求仙问道。在文坛上的体现就是游仙诗的增多。比如这首诗的作者,著名玄学家、风水家郭璞,就是个专业游仙诗作者。

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

——陶潜《杂诗十二首·其一》

对于普通老百姓,两晋时期战乱纷起,再加上那些尸位素餐的士族对他们的压迫,他们往往都朝不保夕,像尘埃一样“无根蒂”。

这首诗的后半段:“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往往被现代人作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勉励语。

但实际上,这些话是在劝大家及时行乐的

南朝(420~589)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

南朝时的文坛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谢灵运、谢脁为首的山水诗派,另一派是以梁简文帝、庾信、徐陵为首的宫体诗派。宫体诗都是些庸俗不堪的艳情描写,而山水诗大多数也是在堆砌辞藻。

这里选一首最著名,也是写得较好的一首南朝山水诗,给大家感受下那时贵族文人(谢灵运属于陈郡谢氏,南朝最有权势的士族之一)生活情调。

南朝以来,文人写诗开始从古时的直抒其事,变为了讲究格律。例如:“园柳变鸣禽”一句按照正常语序,应该表述成“园柳鸣禽变”,意思是园子里柳树上的鸣鸟不停飞来飞去在变化,但为了对仗和押韵,谢灵运硬是把“变”放到了句中

北朝(386~58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诗》

相对而言,北朝诗更多写的是战争。当时北朝的战事很多(其实南朝也不少,但是在南朝诗里表现不出来),对柔然的战争、国内的叛乱、东魏和西魏、北周和北齐之间的冲突等。

隋(581~618)

借问长城侯

,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

晨光照高阙。

——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隋朝经济发达,军事上也是威震四海。但是隋炀帝杨广的生活极度奢侈,修大运河又耗掉了国家不少钱财。

609年,杨广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大会[8],真可谓是“单于入朝谒”。但这场盛会也耗尽了隋朝的国力,9年后,隋朝灭亡。

唐(618~907)

唐朝的历史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所以,这里选了四首诗分别代表初唐(618~712)、盛唐(713~755)、中唐(755~835)、晚唐(836~907)。

四海皇风被,

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

今日告功成。

——魏征、虞世南等《秦王破阵乐》

初唐时国力强盛,老对手突厥都尊称大唐皇帝李世民为“天可汗”[9],这首著名的《秦王破阵乐》歌颂的就是战神李世民一统四海的神勇故事,其地位相当于唐朝的(非官方)国歌。[10]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究竟哪首诗能够代表盛唐气象呢?看过了李白、岑参、高适等豪放名作,还是选定了这首知名度较低的诗。

盛唐时期,唐朝的疆域广大,从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说都是世界第一(但在怛罗斯一战中,唐朝败于黑衣大食[11])。这首画面感极强的诗就表现了大唐极盛期万国来朝的盛景。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步辇图,唐·阎立本,故宫博物院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一切的繁华都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戛然而止。是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于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一个月后,洛阳陷落;次年一月,潼关陷落;六月,长安陷落。[12]几乎整个中国北方落入了叛军之手。在这场战乱中,包括杜甫家在内的多少个家庭被迫分离。

中唐的另一组兵乱是方镇之乱,这些方镇名义上就是个市长,但实际上过的跟土皇帝一样。不但各镇间有战争,他们还会跳出来反对朝廷。总之,中唐就是兵乱的年代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晚唐的兵乱甚至更多,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唐朝也走到了黄昏之时。那些战争中的方镇逐渐演变成的独立的国家,五代十国来临了。

五代(907~979)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五代十国杀伐不断,但很讽刺的是,大多数小国的国君都养尊处优,过着赛神仙般的生活:天天跟一帮马屁文人吟诗作对,住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宫殿中,直到强国的军队杀到自己宫殿门口才意识到亡国了。

北宋(960~1127)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且不说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但从北宋到南宋,宋朝的GDP一直处在世界首位[13]。北宋的经济重镇、未来南宋的首都杭州空前发达。人口上“参差十万人家”,环境上也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1127~1279)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南宋时中国的大半领土都被金国所侵占,然而不仅是贵族,就连大多数百姓都是主和派。

自然,在这“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江南之地,当官的谁还有心思去收复北方?也就更没有百姓愿意去送人头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历史永远像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北宋一开始和辽战事不断,好容易签了个澶渊之盟跟辽国修好,金国一忽悠,北宋就跟金一起灭掉辽国。没多久,金就跟宋反目,反手灭掉北宋。

南宋亦然,跟金平息了战事后,又联蒙灭金。谁知蒙古灭了金就开始对付宋。

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包括文天祥、陆秀夫在内的南宋残余势力一退再退,从浙江退到福建,从福建退到广东,退到已无路可退。。。

崖山一战,宋朝大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宋亡。4年后,这首诗的作者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被处决。[14]

元朝(1271~1368)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朝把百姓分为四个等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即西域胡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即南宋汉人)。元朝对后两种人实行高压统治,元朝兴盛时,这两个等级的百姓过着被压迫的生活,而元末起义大兴时,兵荒马乱中的百姓更加痛苦。

明朝(1368~1644)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明朝人,尤其是文人,大多处于两个极端。第一是标榜理学的保守派,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相对死板。对“清白”“贞洁”看得比命还重。

明朝的统治者更加喜欢这种观念,因为这样使得民众特别易于管理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桃花庵歌》

但是,即使明朝的正统观念极为保守,明朝的文坛却挺开放。各种奇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朝成书的。

这就引出了明人的第二个极端:“真性情派”。那些以唐寅、徐渭为代表的人,有些疯疯癫癫,但却性情流露。王阳明更是创立了心学,与主流理学分庭抗礼。在这么保守的社会风气中,得以涌现这么多奇书怪才,还是很不容易的。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自万历朝以来,明朝就进入到了内忧外患时代。这首诗就是南明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15]在崇祯自缢一年后的1645年创作的诗。

南明是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残余势力,抵抗清朝直至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16]

清朝(1636~191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清初的战争颇多,康熙年的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乾隆年间的大小和卓之乱等。[17]与其他时代不同的是,清朝贵族阶层——八旗子弟还参加了这些战争,比如这首诗的作者纳兰性德就是属于正黄旗的高级贵族。[18]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朝以文字狱著称。在清代前期,犯下这三种情况的,都会被投入大牢,受迫害致死:传播反清复明思想的、反映雍正帝夺嫡之争的、或是其他被捕风捉影,误会是反清文子的。

其中最后一类显得最荒唐。雍正年间,江西省的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科举作文题《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

但是雍正却觉得“ 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岂不是要杀自己的头吗?查嗣庭全家都被抄斩。[19]

因此,清朝人都畏惧写书提意见,因为随便写了什么,都会被小人曲解从而身陷囹圄。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清朝的统治终于在20世纪的初期走向了尽头。当时的清朝被外国列强所割据,再加上言论不自由,导致了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极度不满。

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清朝仅存的一点点希望也消失了。孙中山等仁人志士成立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20],清朝灭亡,自三皇五帝以来4000多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

你以为你在读诗,其实你读的是历史

宣统皇帝退位诏书,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4000余年里,多少诸侯方镇争夺霸主,多少王朝逐鹿中原,最终帝制终结,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