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經典,經濟生活中的十大原理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構建了經濟分析的基礎,而這十大原則具體是什麼,它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現在讓我們一起溫故一下經典: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選擇無處不在,當我們在做一個選擇的同時也就同時選擇了放棄了另外一個。比如:週末期間選擇上學也就放棄了陪伴家人和休息的時間,因此要讓自己的選擇有意義,那就要充分利用好週末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我,讓自己可以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對於國家而言,經典的權衡取捨是在“大炮和黃油”之間,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地用於保衛其海岸免受入侵,則用在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就少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二是原理一的延伸和補充,也引申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日常的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投資的收益率一定要高於銀行利息,甚至是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不然這種投資都是失敗的。對於貸款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投資的收益率高於銀行貸款,則要充分利用銀行貸款,利用槓桿讓自己的收益率儘量擴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中通常建設人是理性的,如為理性人?理性人就是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經濟學中常用邊際變動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即為“邊緣”,理性人通常比較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比如我們投資做生意,假如我們已經投入了100萬,而再增加投入1萬,則可以增加收入2萬,則1萬就是邊際成本,而增加收入的2萬就是邊際收益,因此邊際收益高於邊際成本,我們肯定會增加投入。我們生活中坐飛機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比如有時我們在接近飛機起飛前會買到打折力度較大的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確定的價格。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國家調整各類稅收都是通過激勵來實現某種目的,比如汽油稅、房地產稅等。

前四類基本原理,主要是說明個人如何做出決策,而在我們生活中最容易忽視機會成本和邊際收益,在投資或做決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機會成本和邊際收益。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一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貿易可以使各國、各組織或個人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而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就是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並提高效率,這也就分工的優勢,也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重點討論的內容。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市場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而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這就我們購買東西,我們對這個商品的需求程度或需求量主要受價格的影響,當機票價格便宜時可能會有更多的人選擇乘坐飛機,但當選擇的人多了,必然造成機票的緊張,因此機票價格就會升高。因此在任何一個市場,當買者決定需求多少時,他們盯著價格;當賣者決定供應多少時,他們也盯著價格。作為賣者和買者決策的結果,市場價格即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亞當·斯密的觀點有一個重要的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狀況自發調整時,他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雖然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有巨大的能力,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政府,主要原因是:只有政府實施規則並維持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而最重要的制度是產權制度,產權就是個人擁有並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如果沒有產權,個人的糧食、物品隨時別人拿走,則每個人就不會選擇種植糧食或加工產品。

我們需要政府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不見的手是強有力的,但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政府幹預經濟並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因此,大多數的政策的目的要麼是把經濟蛋糕做大,要麼是改變這個蛋糕的分割方式。

效率目標方面:由於受外部性和市場勢力的影響有時會造成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就是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外部性就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所造成的影響;市場勢力就是單個經濟活動者(或某個經濟活動小群體)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的典型例子就是環境汙染,如果沒有政府的管制,僅僅通過市場行為改善環境汙染的可能是無效果的。市場勢力造成市場失靈的典型例子就是企業壟斷,比如電網公司的壟斷只能通過國家電力體制改革才能夠有效。

平等目標方面:市場不能消除經濟福利上巨大的不對稱,相反也就是市場造就了這種巨大的不對稱。例如:世界上最優秀的足球運動員遠比實際上最優秀的棋手賺的多,這就是市場所導致,人們更願意選擇看足球。而政府可以通過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等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但政府有時可以改變市場結果但並不意味著它總會這樣。

原理五、六、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如何相互影響,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貿易的必要性,因為有了貿易就形成了市場,而市場引導著經濟活動,但由於外部性和市場勢力的存在決定著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就需要政府必要時干預市場,促進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效率和平等。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比如美國、中國、墨西哥、尼日利亞和印度等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差異巨大的。而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的生活水平也是差異巨大的,比如:80年代、90年代和當前的中國,不同年代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差異很大。而各國之間和不同時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就是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服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受高生活水平;而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的生活水平較低。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而其他因素應該是次要因素。中國改革開發後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都是因為生產率的大幅提升。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否使用,關鍵問題就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生產率。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當我上初中的時候吃一碗燴麵需要1.2元,而現在吃一碗燴麵需要10元,這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就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而引起通貨膨脹大多數的原因都是因為貨幣量的增長。當國家發行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就下降了。因此當自己的存款收益率低於貨幣的增加率時,實際上自己手中的貨幣是在不斷貶值的,而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低於貨幣的增加率的,所以把錢存在銀行中實際上是在不斷貶值。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雖然在長期中,物價水平上升主要是貨幣量增加的結果,但短期中,問題就變得複雜且更具爭議性。大多數經濟學家是這樣描述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的:

  • 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隨著時間推移,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它也鼓勵企業僱傭更多的工人,並生產更多的物品與服務。
  • 僱傭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所以: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存在短期權衡取捨。而這種短期權衡取捨關係在分析經濟週期中起著關鍵作用。經濟週期是就業與生產等經濟活動的波動。經濟週期是用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量或僱傭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無規律的,很大程度上無法預測的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