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月圆则亏,日中则昃;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这是自然规律,天道循环之理。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即使真理,超过一步,就会变成荒谬。这便是过犹不及。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为了掌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儒家提出了中庸观。中庸就是要适可而止,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中庸是哲理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是儒学思想的灵魂,故而毛泽东非常赞赏。《毛泽东书信选集》中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要达到中庸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能也。"正因为如此难达到中庸,所以历史上为了贵其身而反辱其身,为了厚其身而反败其身,为了长生而反丧其生者大有人在。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功成身退,天之道"是老子在《德道经》中提出的,是他成道后站在宏观与微观,慧观与玄观的角度上,对自然规律消长盈缩的揭示。是给芸芸众生的一把做人处世的钥匙。历史上功绩能达顶巅而又不坠入深渊者无不深明此理。

唐代诗圣李白说:"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清代重臣曾国藩说:"功成身退,愈急愈好",这些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写道:"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个人的地位到了最高处,就会成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就会品尝到"亢龙有悔"、"高处不胜寒"。孔子说过:"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贵到了无处可坐,就只有立上牌位,供到桌上,或制成画像,挂在墙上。

物极必反,阳极阴生。昔年的袁世凯身为民国大总统,尚嫌不高,一心想黄袍加身。他的二儿子袁克文写下;"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进行劝谏,提示他复古复辟所登上的地位风大浪急,险象环生,不要去爬。袁世凯看后气急败坏,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果不其然,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在全国人民的咒骂讨伐声中,气绝身亡。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有一首唐诗写道:"劝君莫话封侯印,一将成名万骨枯。"是说一个大将成名的金字塔,是由千千万万个骷髅堆积起来的,劝勉武将莫以封侯拜印为能事。况且天底下的事,没有纯属一本万利的。吃半斤还八两的事是常有的,这似乎成了自然因果定律。

清朝以孤儿寡妇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中国四万万人。在清朝最后解体时,也是孤儿寡妇毕其社程。明朝的朱元瘴是先当和尚再当皇帝,而他的孙子朱建文却是先当皇帝再当和尚。不仅如此,当明朝解体时,朱姓的女儿也出家当尼姑。看来朱家是欠和尚的,不还是不行的。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东汉末期汉家皇室被曹操毒荼欺凌,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曹操开创的基业被司马父子取代,亦如法炮制,曹魏皇室也被司马父子弑毒殆尽。看来,天地间的事如何来还得如何去。似乎该发生的谁也拦不住。历史的太极从白到黑,从黑到白,总是形成一个循环圈,也似乎成为自然规律的一个定则。

功成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要明白的道理

《易经.系辞》说:"物不可久居其所,故受之遁,遁者,退也。"老子也认为:"物壮必老,老者必倒"。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历史上很多人物的成败得失都遵循了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