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我國的歷史文獻當中,便有了新加坡的記載。當時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是馬來語

“Pulau Ujong”的音譯,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新加坡是一個經濟強國,近代新加坡的歷史,則開始於19世紀初。當時,中國正處於清朝末年,政府腐敗落後。崛起的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對中國蠶食鯨吞,妄圖把中國瓜分為各自的殖民地。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極其困苦。

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為了謀生,很多中國人紛紛離開故土,到國外謀生。此時的新加坡已經淪為了英國殖民地,港口全部對外開放,而且,當地的政治局勢相對比較穩定。在地理位置上,新加坡也距離中國較近,因此很多中國人便來到新加坡開闢新的生活。

截止到1821年,新加坡華人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了1200餘人。之後隨著歷史的沿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新加坡,新加坡逐漸成為了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

中國人來到新加坡,一部分是因為有親屬在當地做生意,需要更多的人幫助經營;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在國內沒有了謀生的出路,便來到這裡尋找機會重新開始。

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對於他們來說,新加坡都是一個陌生的土地,因此這些華人聚集在一處,共同生活、工作,併成立了很多“同鄉會”來互相支持。

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這些遠離故土的華人,憑著自己勤奮、耐勞的精神,極大地促進了新加坡的發展,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些華人因為卓越的貢獻,受到了殖民當局的重視,躋身到了領導層面。

雖然在當地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但在心理上,很多華人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晚清時期,曾有清朝官員到新加坡訪問,前來迎接的很多華人,都穿的是傳統的清朝服飾,行的也是中國傳統的叩拜禮。

清朝末年,當地很多的華人紛紛出資,幫助孫中山進行革命事業;到了抗戰時期,當地的華人也是紛紛籌資籌款,幫助中國抗日救國。

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二戰時期,英國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自顧不暇,日本趁機將英法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佔領,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因為當地華人對國內的抗戰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日軍到來時,又組織民眾進行了頑強抵抗,因此,日軍佔領後,對當地的華人十分仇恨,不僅挑動馬來人與當地華人的矛盾,並對當地的華人進行了血腥的屠殺。

據相關統計,在日佔期間,被日軍殺害的華人達25000人之多,集體屠殺的地點,有二十多處。

英國自顧不暇,中國又在全力對抗日軍的入侵,對新加坡華人的苦難也無能為力,因此,此時的新加坡華人逐漸萌發了本土的概念。

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重新接管了新加坡。但隨著局勢的改變,和本土意識的覺醒,新加坡人開始要求更多的自由。1958年,英國通過了《新加坡國家法令》,1959年,新加坡成立了自治聯邦。

1963年,經過全民投票,新加坡決定加入馬來聯邦。然而,合併之後,新加坡和馬來方面的摩擦不斷,最終於1965年脫離聯邦,並於同年的12月22日,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

至此,新加坡完全獨立。獨立之後,新加坡很快又獲得了國際承認。1965年9月加入了聯合國,同年10月加入了英聯邦。

一經濟強國,總人口一百七十萬,其中有一百三十萬中國人

這段時期,中國國內和國外局勢的相對穩定,很少再有中國人遷移到新加坡。此時,初建國的新加坡總人口約177萬,其中僅華人就佔了約70%132萬,華人也成為了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主流群體。現今新加坡總人口約564萬,其中有417萬是華人。

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當地華人的自我認可由原來的“中國人”逐漸演變成了“華人”或“華裔”。他們心中的故鄉,已不是清朝末年的“中國”,而變成了現在的新加坡。

雖然新加坡有部分人不再認可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但在文化上,依然保持了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因素。最具代表性的是,雖然他們的官方語言是英文,但在社會生活中,新加坡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用中文進行交流。

文字方面,他們也曾採用過繁體字,但隨著中國不斷髮展,新加坡也跟著採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

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的禮儀風俗,以及在中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宗教信仰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40%的華人信仰佛教,其餘的,要麼沒有宗教信仰,要麼受西方影響而信仰基督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