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这是周到君做过的撑老板系列里,“力气”最大的一个女子了!因为一个半月来,她撑过的老板前后不下40个。

每每在她搭建的“世界的市集”里,她一口气少则撑上八个撑老板,多则有十二个,而且一天连撑三场不在话下。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眼前分明只是个身形纤细,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女子,被人亲昵叫着“鱼姐姐”的她哪来如此的豪迈气概?还是先跟着周到君来认识一下本尊吧——俞菱,公号《跟俞菱逛马路》的创始人,自述从小的爱好就是全世界去逛马路,逛小店。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3月12日,“旺铺招租”日,心痛

进贤路上9家旺铺招租,巨鹿路上7家旺铺招租……”3月12日,收到多年老友的这则消息时,俞菱和小伙伴心痛了。匆忙带上口罩,急忙去长乐路、富民路走了一个闭环,只是这一次俞菱逛马路的心情迥异于往日,看着橱窗玻璃上贴上的花花绿绿的“旺铺招租”告示,看着玻璃那边散乱无序的杂物堆放,悲伤、心痛。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其实,线下实体小店的困境并非个案。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有着36年历史的白家餐厅开业第一天营业额1000元,第二天就“白板”了;

有着20年+历史的法餐厅——梦曼特,春节前贴出了2月1日见,后来添加了一个零变成了10日,再后来,合同到期,4月7日显示关闭,永远地告别了;

有着26年+历史的日料餐厅——伊藤家,复工后一周的营业额不过1000元

……

突如其来的疫情,此时大家“宅家”的日子已经长达50天了。这些平日里依靠逛马路的客人上门的小店,哪怕是有着十年甚至是三十六年历史的实体小店,也在经受着自互联网新零售兴起后的又一波“碾压”。只是这一次来得格外凶猛,没有任何征兆。

没有了逛马路的客人,没有了复工的消息,没有了开店的员工……最重要的是没有了支撑小店继续把店开下去的资金来源,租金正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惦记着这些被吞噬着明天的上海小店,被挤兑着生存空间的上海小店,俞菱和小伙伴这一次想也没想就决定行动起来——仅仅时隔两天就组建了一个名为“世界的市集”的微信群,就为了能帮小店店主赚回一些租金,用库存换回些许现金流。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正如同这个微信群设置的入群通关密码——“坚持”所代表的,这两个字是俞菱和市集小组长身体力行的原动力所在,也是坚守抢救小店的信念和行动力所在。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自从2019年1月26日公号上一篇《抢救上海小店》获得了百万+的流量,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抢救小店?真的是因为被此起彼伏的‘旺铺招租’告示刺痛了,也借着此次疫情的契机,我们开设了云上的‘世界的市集’,在这里读者和店家都是免费入群的。希望能让小店店主在这个云上的市集展示他们的特色商品,也让有需求有坚持的读者能为抢救小店施以援手,能给我们的小店筹集到活下去的现金流。”

3月14日,此时俞菱和小伙伴的身份已切换为“市集小组长”,为了仅酝酿两天就匆忙开张的“世界的市集”而忙碌着。

3月14日,“世界的市集”线上开逛,感动

相比令人悲伤的上海小店消失速度,微信后台一众留言“坚持”的人则令俞菱和小伙伴血脉喷张。

不曾想,这两个字掀起的是一场长达五季的“抢救小店的行动”,截至周到君发稿时,这场“世界的市集”已经进行到了第五季,从一周之约、双周之约到这个“五一”长假接连四场的夜市之约,俞菱和小伙伴撑过的小店老板数量已经超过了40+。满屏的感动!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世界的市集’源自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之前没有完成的一篇长篇小说名,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一本书的备用名。今天,我们将备用的名字完成,派上用场,作为第一期网上逛马路的周末市集名称。”

这个俞菱用来撑小店老板的主战场,取名缘由参见以上话语,更令她欣慰的是,中午发出的建群信息,一个晚上就建完了第一个群,足足400多人,而在一连串的“坚持”背后,也是无数坚持着和俞菱一起撑老板的人。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很快一群就满员了,之后迅速新建了二群,而在第二季的市集时就建好了三群、四群,俞菱坦言:“建群并不难,我们运用了之前公号‘跟俞菱逛马路’的建群经验,曾经建过近100个以城市为标签的微信群。”

就这样,这场云市集急就章式的运作规则成型了——每次上线十家小店,主持人先介绍店家的故事,每家限定15分钟一一上线产品,由主持人说开始后,群友发送“要”为买的凭证。以此类推,直至十家店全部走完。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说起通关密码——坚持这两个字,俞菱和小伙伴一再强调:“为什么需要备注坚持?说坚持,这是给上海小店打气,也是你我价值肯定……用‘坚持’两个字来抢救上海小店,你的每一次购买,都是对上海小店说:坚持,都在参与抢救上海小店行动。”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也因为源源不断的同好之人加入和聚集,俞菱说尽管曾经一天做三场做到肩颈痛,不敢去卫生间,但只为了能践行对上海小店的特别喜好,犹如她对白家餐厅创始人白老板的承诺——“为一家有着36年历史的老店做好‘店小二’是值得的。”

三场世界的市集,45分钟=25841元,惊喜

成功举办4季的“世界的市集”,共计举办了10场市集,帮助了100多家/次店家,多个小店在市集当天营业额超过1万、2万,而第5季正在如火如荼上线中。

惊喜不仅仅在此,青珑工坊在三场市集用短短的45分钟92单就赚到了25841元的营业额,勇夺销售桂冠;而设计师的店在参加了两次市集后迎来了客人到店的追单消费,营业额破万成功赚到了一个月的房租;伊藤家在市集亮相半小时就有1.1万了

……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对俞菱来说,建群并不难,但要把这些个性不一的小店店主拉到一个群里,实行同一个游戏规则,实在是太难了。

相比以往熟悉的逛马路写公号,如今“世界的市集”的海量工作花在了和小店店主的沟通上。从市集上线的商品种类选择、具体售卖的形式到商品购买的付款方式,这些平日里习惯了线下销售,服务到店客人的小店店主开启了云市集后一时间都没了方向。

“我们会先把店家拉到群里观摩一下,模拟上线市集售卖的流程。十家小店上线就意味着要和十个完全不同的店家沟通,且每个都是不一样的内容,无法简单的黏贴复制。光一个支付方式,大家就习惯了各用各的,如接龙、支付宝、微信、淘宝店、有赞、现金等等不尽相同。”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起初云市集“开逛”时,各种凌乱加上突发状况不断。在卖出了众多套餐并收到现款后,白家餐厅白老板向俞菱“哭诉”:“我晕了,怎么这些人显示的都是网名,不告诉我他们的真实姓名是不信任我吗?”诸如此类的疑惑纷至沓来,更多的不习惯则来自于,很多小店店家习惯了线下销售,十多年甚至更多的经验不支持如今纯线上的售卖行为;甚至还有店主已经轮到在市集里售卖环节了,可实在玩不转微信,半路电话来咨询现在该怎么办啊?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好在,付出终归是有回报的。一家汕头书屋开业至今已41个年头了,在互联网书报消费习惯的挤压中每况愈下,群友们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体恤老人家无法上线售卖,读者纷纷接力,特地跑过去购买了一摞又一摞的书报刊物。这个被戏称为“搬砖”的举动,也将这份对老人家坚持的尊敬在一本本杂志的售卖中传递着。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也是这家目前市集里最年长的一家小店,虽然生意惨淡,店主赵姐夫妇却仍坚持开张售卖,也依然坚持着“不愿意采取预付款的形式,需要的时候来买就好”。

说起老人家的坚持,俞菱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给十年小店背书的原因。目前市集的进入对店家和读者都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作为“世界的市集”的幕后,俞菱和小伙伴始终坚持着,太远的事情没有想过,只是想着现在,能做些什么帮到这些小店回笼资金和缓解现金流的压力,根本顾不及想具体的商业模式。

17年间,100家只剩了1.5家,抱歉

4月18日,俞菱在发出100份,回收了1/3的调查问卷后,公号上这篇《上海小店关店调查来了》再次收获了10万+,却令人直呼抱歉到几近哽咽!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在匆忙上线市集的日子里,俞菱和小伙伴也在汇总各种信息,其中关店成了热词!起初是有6家10年+的小店要关门、已经关门以及准备关门。虽然每家的原因都不一样,有因为复工时间的、有因为无法外摆位的,也有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从2003年俞菱的第一本《上海小店物语》出版至今,到上个月实际存活的只剩1.5家了,那0.5家目前也是在等着“接盘侠”来续上租约就要撤走了。除了急速流失的小店店铺,上海街头有特色的10年+的小店也越来越少了。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说起前两年去世界各地逛马路的经历,俞菱印象深刻。巴黎的小店业态很丰富,店家大多是优雅地坚持着身边的这间店铺。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东京的小店留存很多,一条马路上逛着很有生气,最喜欢的要数京都了,一条街逛下来有一半以上都是老店。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千年历史的店家有7家,百年老店更是多达千余家。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俞菱由此感慨,一座城市的精彩,不仅在于又新建了什么,重要的是能保护留存下什么,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不过在结识了汕头书屋的赵姐夫妇之后,俞菱也有自豪的地方——作为1979年上海颁发个体户资质的首批商户,汕头书屋已经坚持至今整整41年了。这应该也是上海小店的鼻祖和活化石了。难怪参加了“世界的市集”后,群里不停有人实地探访并买走大量的杂志,有时候买到都扛不动的地步,名副其实的“搬砖”。

抢救上海小店行动,五季14场,未来可期

问: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答:好好保护这些店,让这些好的店能留下来。

问:“世界的市集”想帮到哪些人?

答:回笼资金,让小店店主都有信心。在40+上线市集的小店中,10年+的小店占据了半壁江山,上次做了一期10年+的主题,打算以后都按照主题来做,最重要的就是帮小店争取现金流。

每一家小店都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他们在,就有了说不完的店铺主人故事,因为小店店主都是个性化的,打造一个适合漫步的城市,比肩巴黎、东京。一旦流失了,就很难找回来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能没有小店。

‘世界的市集’办下去有很多不确定,但我们只有坚持才能做下去。一步步走过,哪怕试错也好。也没有别的方法,只能用最基本的方法去走通这条路,这和我钟爱的逛马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红五月的日子里,俞菱一早就在友圈宣告:“春暖花已开,‘世界的市集’第五季夜市做成了!”

撑老板|为上海小店背书的“大力士”原来是她

林栋甫,也是house of blues&juzz的小店店主,用他的这句话来为这期长篇的撑老板做一个结束吧!

俞菱,谢谢你!我们跟着你,一起呼救,为那不该熄灭的城市之光!

纸短情长,惟愿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