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的报亭

小丁的报亭

卢云

我这人有爱逛报亭的旧习。早年家乡小镇有一家新华书店和邮局设的一个报刊小窗口,那是我家乡最美的风景。逢上喜欢中意的新书杂志到了,我就让售货员给我留着,然后急匆匆跑回家掏出麦乳精铁盒子里积攒的零钱去买,捧着新书和杂志闻着墨香忍不住在路边就读了起来,那如获至宝的感觉终身难忘。

后来进了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搬了多次家,可我最在心的事,仍是打听报亭在何处。看有什么杂志,有什么报纸,每天要去报亭东张西望。几个月前,我又一次搬了家,刚住下,就急吼吼去打探报亭,积习已难改了。

现在我固定买书报的是城东南理工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报亭,如今应该叫做便民亭吧,饮料杂货和书籍报刊都卖,充电宝服务应有尽有,但我还是习惯叫它报亭。这个报亭的男主人姓刘,女主人姓丁,我与女主人恰好又是老乡就更相熟些。

有一日买书报和她闲聊起来,发现她仅我比大十来岁,虽只有初中文化,却颇有经营头脑,谈吐也不俗。

原来刘叔是个孤儿,父母早逝与姐姐相依为命,后来带着小丁阿姨跟着他出嫁的姐姐来到南京谋生。他们从1992年左右来南京,已经在这里磕磕碰碰、默默无闻打拼了快近三十年了,最终成家立业买房生子,经历了报刊行业纸质媒体的兴衰起伏。丁阿姨有点自豪地跟我说,前几年一家杂志还采访过刘叔,写了好长好长一篇,讲述这个苏北孤儿在南京的漂泊奋斗史。

谈起过往报刊兴盛之时,小丁阿姨一脸的兴奋,九十年代她已经是孝陵卫地区的报纸总代理。从一开始的车站卖报到报亭卖报,慢慢积累终于在这南京城里安了家,还接来了弟弟一家一起创业。报刊业繁荣的时候,她的报刊亭里左边满满的是各种画刊,右边是各种畅销书和杂志,前面是每日的最新报纸,那时看书看报的人特别多,一天就可以卖掉现在一周的销量。

如今看书看报的人少了,报亭的收入也急转直下,但是小丁阿姨却说做一行就要坚持到底做到最好,不能半途而废。现在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他们已经不需要拼命打拼,只要保持温饱守着这个小小的报刊亭就可以了。她说许多同行都不怎么进报刊杂志了,报亭沦为了单纯的杂货亭,可她还在进货,而且自己的报刊杂志是这个地区最齐全的,有的读者跑十几里路来买她的报刊,只因在她这里才有,也只因她最懂读者心。

小丁阿姨微笑着说,反正只要有人愿意看,我就愿意进货。我尽量进大家喜闻乐见的书报。年轻人喜欢买《读者》、《青年文摘》,中年人买财经类和婚姻家庭类的报刊,文艺中青年热爱《散文》、《小说月报》,家长买益智早教类书报多,戴着老花镜的老年人买本地报纸多。说话间,我看见不断有人来报亭,一个小伙子买了《故事会》和《读者》,一位老奶奶来买《金陵晚报》和《扬州晚报》。还有个老板模样的,拎了一箱矿泉水放在电动车上,对丁阿姨说:“给记个账。”看来这是老主户,他们很相熟。

小小报亭,生意还真挺火的。入夜的报亭更繁忙了,那梧桐灯下阑珊处,报亭在柔和的灯光和往来人影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温柔。这世间总有一些令人莫名感动的坚守,择一城,做一事,直到终老。

如今的小丁阿姨依然每天乐呵呵地骑车去进货,爬着她人生一个又一个山坡,也尽享着她人生的快乐。

�S�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