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疫情導致需求消失 給產油國造成毀滅性打擊

《日本經濟新聞》4月24日刊登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常務理事小山堅的文章,題為《需求消失給產油國造成毀滅性打擊》。文章稱,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各國限制人員流動,以交通領域為主的能源需求急劇下降,給產油國帶來破壞性影響,金融系統也因此不穩定,世界面臨重大問題。文章摘編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斷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稱,世界經濟規模急速縮小,今年經濟增長率或為負3%。疫情造成的影響遠超過當時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正造成大恐慌以來的最壞經濟局面。

除宏觀經濟規模大幅縮小外,國際航空等需求驟減,歐美等許多國家採取嚴格的防控政策,限制人員流動等,以交通領域為主的能源需求急劇下降。

交通需求與石油需求直接相關。據本研究所分析,今年世界需求量比前一年(日需求量)減少930萬桶,是歷史最大減幅。特別是第二季度,日需求量約減少1600萬桶,減幅非比尋常。如果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各國長期採取封城措施,則石油需求進一步減少。

由於石油需求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石油價格暴跌,期貨價格一度跌入負值,之後一直在每桶10美元左右的水平。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俄羅斯等組成的“歐佩克+”採取歷史最大規模的減產措施,日產量減少970萬桶,但由於需求減幅過大,石油價格持續面臨下行壓力。

石油價格過度下降給產油國帶來破壞性影響,導致金融系統不穩定,阻礙原本必要的能源投資,給將來供求不穩定留下禍根,成為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

需求破壞和價格下跌不僅是石油領域的問題。液化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產品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所有國家和有關人士都應該聯合起來,為平息新冠肺炎疫情和穩定國際能源市場共同努力。

除當前的價格暴跌外,疫情對能源的長期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影響也很重要。為防止感染擴大,各企業採取遠程辦公和網絡會議等方式,抑制人和物的流動需求正成為常態。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和平息之後,部分物理移動需求可能被數字和IT技術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以移動為主的石油需求會受到長期結構性影響。同時,支撐數字和IT的電力需求增加,電氣化社會進一步加速。

另外,吸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人們更加重視國家的作用,大政府時代可能到來。政府最重視本國民眾和經濟,可能從新視角強化能源安全,提高自給率等。另一方面,各國如果只顧保護本國的安全,則應對地球規模課題所必需的國際合作功能可能減弱。各國為國家利益而產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大,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加劇。疫情過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有必要對此制定相應的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