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明史》之所以吸引人,不光在於它的江山有多麼錦鏽,社稷延續了多少年;每次打開它,總不忍釋卷,驚詫於它的金戈鐵馬,驚歎於它的巍峨長城,驚奇於它的精彩傳承,讓我獨愛,在一次次開卷,一次次合卷中,彷彿和箇中人物一起共同經歷著那些久遠的往事。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朱棣。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前兩期,我先寫嘉靖,繼爾成化朝朱見深,彷彿忘記了朱棣,好象在時間和序位上作了顛倒;其實不然,那兩期只是小試牛刀,看著有些迴響,才勇敢地把朱棣端出來,生怕褻瀆了這位英雄。

開篇,讓我們先介紹一下朱棣問鼎前的背景

一:和皇帝無緣的皇子

1:朱棣撲朔迷離的身份

關於朱棣的真實身份歷史上一直津津樂道,甚而成為一道千古謎題。

據大明國家通訊社南京消息: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原配夫人馬皇后所生第四子,既然是馬皇后所生就無可厚非,乃正宗嫡出,具備傳承明朝江山的資格;可地方臺報道他的生母另有其人,是一個身份不高名叫碽的妃嬪,朱棣乃庶出,不該持有被推舉為國家領導人的入場卷;又據坊間新聞資訊,馬皇后一生無出,膝下無子,包括太子朱標在內的五個皇子均為寄養,目的只是為了誆正朱家血統,世襲傳承,江山永固。

綜合相關資訊讓朱棣的身份變得疑點重重,撲朔迷離。當然,如果沒有後來的成功問鼎,也許後世就不會那麼關注了,他無非就是朱元璋的一個皇子,一個受封於北京的落魄藩王而已。

2:戰火紛飛中的朱棣

朱棣,1360年出生在軍營,那時候戰火紛飛,一切都矇在鼓裡,連他父親都不知道自已會成為大明首任董事會主席。

不過帝王家添人進口畢竟是件喜事,喜訊傳至前方,在戰場上大獲全勝的朱元璋,指著一方大石肯定地說剛被他征剿的這個地方是塊福地,朱棣是他的吉星,之所以講這樣的話,因為皇家誕生皇子與公主是有很大區別的。原來,在朱棣出生前他的大哥朱標已被立為世子,他的身份註定與接班無緣,像棵小草默默地過起了軍旅生活。

所以朱棣至小無頑伴,在炮火中成長,結交了眾多目不識丁的將軍,一次次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經歷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也算身經百戰;難得的是戰爭在他面前不再那麼可怕,這一點在26個皇子中撥得頭籌。一些有名的戰將喜歡朱棣,欣賞他的霸氣,甚至為他扼腕嘆息。

戰爭結束後,國防部給他分配了正式工作,去北平報道就藩,抵禦蒙古瓦刺及外戚,守護祖國的北大門,從此零星參與了些局部衝突和戰鬥。至於正式打仗,朱棣最光鮮的一次是代表國家隊遠征蒙古,居然沒廢一兵一卒就勝利凱旋。表彰大會上朱元璋大勢讚譽,不過只賞了他一張銀票,朱棣沒脾氣,在鐵腕的父親面前他甚至不敢大聲說話,只好收起銀資,再次到領地上班去了。

二:朱元璋的接班人

成立國家,建都南京後,朱元璋想到了繼承的事,為預防身後皇子間對江山的血腥爭奪,斬斷其他皇子奪嫡的慾望,朱元璋早就運籌帷幄,著手培養下一屆接班人。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1:能力超群的太子朱標

作為嫡出皇長子,朱標一出生就星光四褶。在解放前就被封為世子,國家一統後自然地升格為太子。

他拜當時的大儒宋濂為師,勤學苦修,才華出眾,文韜甩朱棣幾條街,武略也豪不遜色一一一因為一代將星藍玉,徐達等自願歸附,文臣學士心悅誠服,兄弟姐妹若置身險境,他便挺身而出,施以援手,不失嫡長大哥之風範;另朱標很有儒學思想,人情練達,兼具駕馭臣下的特殊才智,若一顆璀璨的政治明星在大明朝冉冉升起。

可是歷史卻和朱元璋開了個玩笑!讓這位德才兼備的後起之秀沒接上父親的班,便到南京皇陵報道去了,(年僅三十七歲),沒跑贏與父親長途奔襲的馬拉松。而且從朱標起後世幾乎每一代傳國都會上演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讓躺在陵寢裡的朱元璋哭笑不得。

2:朱元璋別無選擇

朱標死後,朱元璋因循守舊,不知變通,〝傳嫡立長”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思考還有〝兄終弟及〞等其它方式,把其他皇子全部被排除在外;懷著對朱標的愧疚,為了一脈相承,他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一心一意要讓朱標一脈繼承大統。為此,朱元璋保守固執的思想禁錮了自已,沒了退路,把自己逼得別無選擇。

與此同時,擔心朱允炆不能駕馭朝堂上那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前輩和大佬,接下來他為皇太孫做的事可謂駭人聽聞!

象對待太子朱標一樣,他讓皇太孫手握荊棘,用血腥的手剔除盲刺,(朱允炆不知其意,大駭),他想把大明朝開闢成一片綠色無邊豐收的果園,陽光燦爛,碩果累累,讓皇太孫接過這片江山後,沒有憂慮,沒有紛擾,只管收穫。於是他網織各種罪名剷除身邊能力出眾的文臣武將,(殺藍玉,屠文臣等)最後只剩下與他有胭親的郭英和武將湯和,若不是郭英與湯和的絕對臣服恐怕也難逃厄運。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掃除一切障礙,賜朱允炆太平江山,座在老闆椅上,高枕無憂。

歷史從這裡埋下了伏筆,朱棣在燕山腳下笑而不語,隨時與南京方面保持著熱線聯繫。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三:南京朝堂,破四舊的朱允玟

朱元璋走了,國家留給他的孫子來經營,朱允炆執政時間不長,但迎來了他的時代。

1:朱允炆登基(史稱建文帝)

朱元璋的蓋世功勳大明朝無人可比,即使他的遺詔也被視若天條。

朱允玟登基順理成章。

之前,朱元璋大幅度削弱了各藩王的實力,敕令戌守邊關,看好朱家國門,重大時刻根據朝廷需要回京〝擒王〞即可;另外,搭建託孤委員會齊心協力輔助新皇帝朱允炆,責令成員各司其職,克盡職守;文臣武將班底實力雄厚,不過其中存在一些缺陷,那就是文臣執政經驗不足,在朝廷裡的威望不夠;武將除郭英,耿炳文外不曾沙場點兵,沒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所幸,這個班底裡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名學大儒,就太平治世而言已綽綽有餘。

2:〝建文新政”

朱允炆溫文爾雅,繼承父親血脈,從小就驚聞朱元璋的殺伐與果敢,以及在成長中親眼所見的異己排除法,內心不禁膽寒。

可那畢競是開國元勳不得己而為之的手段!朱允炆一反常態,廢除部分殘酷的吏治,改變了一些令人聞風傷膽的殺人辦法,嚴已律已,寬以待人,廣開言路,聽悉納諫,撥除內臣易燃易爆的火苗,讓全國老百姓集體修身養息,一時間,南京朝堂的大臣們笑逐言開,嘖嘖稱頌,和諧的空氣瀰漫開來,史稱〝建文新政”。

為此,文臣沒有那麼害怕了,武將也躍躍欲試,都想在建文朝幹一番驚天偉業,好功成名就。文臣退休後希望榮歸故里,武將也期冀領一份可觀的復員費和不菲的軍補。

3:建文削藩

〝建文新政〞一派欣欣向榮。

同時各路藩王相互串通,手握重兵,實力強大,各據一方。表面上看似在保家衛國,個個中流砥柱,實則虎視眈眈,眺望著南京;更何況,這些藩王全是他的長輩,雖是家天下,可畢競鞭長莫及,難以駕馭;另一則這些長輩長期經過戰爭的洗禮,沒有一個弱者。怎麼辦?奪去兵權,削弱實力,就地施政,然後把他們圈養起來,謂為〝削藩”。老師黃子澄,齊泰力諫,唯有削藩才不失為定國安邦的上策,廢掉藩王的爪牙然後就沒有人再抓狂了。以南京城為首的全國各地自然會升騰起吉祥的雲彩,照亮朱家大地。

1399年,按照既定方針,削藩計劃正式落地,除了裝瘋賣傻的朱棣之外五路藩王束手就擒,不費吹灰之力,心悅誠服地上交兵權;有的被廢為庶人,有的舉家自焚,前期成功的削藩形勢一片光明。朱允炆的皇威傳導至燕山,在燕山山頭震盪;燕王朱棣如座針氈,夜夜不能寐,同時悄悄地購入戰備物資,挖空燕王府邸沒日沒夜製造兵器,只待侄兒攻來,背水一戰。

朱允炆擬定了作戰計劃,明確了征討的日期,可消息不脛而走,朝廷大臣張信向燕王府洩了密,讓朱棣作好投降或是戰鬥的準備。從這個時候起,朱允炆的削藩計劃己初露敗跡,朱棣石破天驚,橫刀立馬,點燃了靖難的熊熊烈火,在未來幾年間燃燒了半個中原。

四:朱棣掀開了歷史的大幕

故事的主角,蟄居在北京的朱棣該出場了!

1:先介紹一下靖難之役前不可忽視的幾個細節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1):〝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元末明初僧人,一生不蓄髮,不娶妻,彷彿為朱棣而生。集陰陽,儒道,哲學文詩於一身,博學多能,其成就不低於現時中科院首席院士,軍事韜略勝於劉伯溫,抵百萬雄師。他和劉伯溫的區別就在於劉伯溫被神化,而他的豐功偉績被史書首肯,演繹的不僅僅傳奇。最後以外臣身份入駐大明祖廟,在燦若星河的歷史人物中當選第一。不過,這是後話。

他看好朱棣,在馬皇后死後,主動請纓,輔佐燕王,放棄在南京的優越條件,自願赴他的藩地一一一北平。

當朱允炆征剿的大軍開撥行進在北平的路上時,他作了個驚人決定,送朱棣一頂白帽子,加在王字上,意即皇;一篇討伐檄文,引經據典,語驚四座,引來萬眾歸心,若一面插在高崗上的旗幟指引著方向,由此拉開了他與朱棣一生波瀾壯闊的大幕。

(2):朱棣的戰鬥準備和軍威

朱棣能征善戰,身先士卒,除了代表國家隊出征之外還以藩王身份兩徵外族,每次都以少勝多,大獲全勝,不僅成熟了自己的軍事韜略和素養,還網絡了一批頂級的軍事人才,其中不乏朝廷的軍事將領和日後的叛臣,當然自已的幾個兒子也如虎添翼;燕軍中張玉,朱能等將領構築起了朱棣起兵的鋼鐵長城,一路過關斬將,為朱棣擒王靖難立下汗馬功勞;另一則,朱棣原來的軍旅生涯和搭建的人脈關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歷史的大旗更多的是交給有準備的人,而少有其他。

2: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以代表皇權的朱允炆和挑戰者朱棣之間的殊死較量,是關於帝位,關於毀滅與被毀滅的最後博奕。

從1399年起,彼此撕開了矇住的面紗,兵戈相見,其過程驚心動魄又讓人啼笑皆非。

最初朱允炆在北京城四周佈防,調開朱棣的精兵到邊關戍守,旨在解除他的正規武裝,夷平最後一塊藩王的樂土。

戰鬥打響,朱棣帶領燕王府群臣和家丁,把原來招募的農民工也武裝起來,分發存放在地下室的兵器,在燕中腹地揭竿而起,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然後揮師南下,前去〝擒王”,史稱〝靖難之役”。

這裡有必要簡述一下過程,讓這段歷史讀起來更有趣,也為後續的精彩作個鋪墊。

朝廷派耿炳文率軍討伐,耿炳文也許和朱棣私交甚密,雙方戰士之間又有血濃於水千絲萬縷的親密關係,草率間倉惶而歸;朝廷又派帥哥李景隆領二十萬大軍,直逼河北,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雙方激烈交戰,互有死傷,然朱棣更勝一籌,反覆成功刨制了以多勝少的精典戰例,將他的軍事謀略發揮得淋漓盡致。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最後,李景隆單人單騎,落荒而逃,大敗而歸。同時他還創造了建文朝最成功,最荒謬的一次反叛。

李景隆損失了二十萬大軍,大搖大擺回到朝廷,非但沒被建文帝問責,斬首示眾,樹立軍威,相反還讓在府邸內搭起燒烤架烤雞腿,喝著在部隊上貪沒下來的小酒;不僅如此,他非但不感恩,相反當朱棣兵臨南京城時,身先事卒,第一個打開了城防的大門,讓朱棣不廢一兵一卒就拿下南京,即便是大勢所趨,但李景隆卻成了朱允炆最後敗北的掘墓人。這個公子哥讓這段歷史不僅可氣,而且可笑,他的人格魅力在史書上可見一般。讀這段時,我自已也想合上史書,捧腹大笑!

五:朱棣在南京的遺憾

革命成功後,朱棣去往金鑾殿,座上了大明朝的第一把交椅,可惱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明史》上自朱元璋後的文官是很有些名氣的,如朱棣朝的內閣成員,隨後潮漲潮落的東林黨,好多官員寧可走進死衚衕,自撞南牆,絕不回頭,成為一道亮麗而不可多得的風景,一如建文朝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

1:寧死不屈的方孝孺

讀巜明史》一一一看朱棣王朝


朱棣成功登上皇位,根據前面的敘述,因為身份和憲法相違背,為驗明正身,力邀大學士方孝孺擬定傳位詔書以國家工商部的名義正式註冊法人資格,從而完善法人機構。可方孝孺為前朝建文舊臣,託孤班底的重要成員,信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誠,義正言辭,回絕朱棣。於是朱棣狂怒,大開殺戒:抄方孝孺滿門,滅其十族,連姚廣孝的勸阻也無效,開天闢地殘忍地掀起了一場政治血腥。方孝孺本人遭凌遲,共計殺戮873人,使方家一門後世永絕。

南京城牆一片蕭殺,為方孝孺嗚咽。

2:令人懸疑的建文失蹤案

當燕軍攻入南京城,所謂成王敗寇,朱棣的首要任務就是想和朱允炆辦個交接,順便喝杯茶,一起共進晚餐,商議一下後頭的事情。可找遍每一個房間,尋過每一個通道,始終不見朱允炆蹤影。遺憾的是那時候沒有DNA鑑定!根據報告:有說朱允炆被宮中大火燒死,有說被靖難遺孤帶去了一個世外桃源,還有一說和舊部去了南洋的爪哇國。反正,從此中斷了與這個塵世的聯繫,成為朱棣朝最大的懸案。

事後幾百年,各家紛爭不斷,答案莫衷一是。

也許朱允炆去了天堂,也許在某個長廊上品茶修行,也許他站在歷史的迴音壁上看著過往路人,靜默不語。

六:朱棣朝

陽光和建文朝沒有什麼不同,城牆也大同小異,朱棣擔任大明董事會主席開始在宮庭里正式上班了,接下來論功行賞,布暑邊防,宣讀重大人事決定,安排財政專項資金,頻繁召開各種會議,保障政策和制度的落地,氣象與往日很不一樣。

1:精巧的政治構架和頂層設計

朱棣許多方面超越他的父親,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很有成效,不象他的父親為打緊開支,高度集權,罷了丞相,事必躬親。這樣的結果無非累死累活,廢力不討好,讓下面的中層幹部上班磨洋工,日日盼著每月工資和年終的績效考核,出了事不擔責任,反正上面有頂樑柱,還有藉口推諉。

而朱棣卻不一樣,著手組建恢復內閣,下統六部,國時成立司禮監相互掣肘,類似有些國家的議會和內閣。當然,最後這個環節得他一錘定音,親自簽字後生效。這樣一來,內閣各部以及司禮監都有些權利,為國家政事奔走,忙得不亦樂乎。其中著名的有楊榮,楊溥,楊士奇等鼎級人才,隨後,國家實力蒸蒸日上,同僚們不斷為他添磚加瓦,讓他騰出手腳可以做其它事情,包括去郊外打獵,泡個溫泉,實驗一下烹飪等,這一點他的玄孫朱厚熜得了真傳。

2:遷都北平一一一深謀遠慮

朱棣遷都北平蓄謀已久。

北平是他就藩的地方,也是龍興之地,等同於他的第二家鄉,故土難離;

實施北方戰略振興,提振包括東北在內農耕經濟的發展,促進南北交流,融匯貫通,畢竟增加財政稅收也是硬道理;

大膽的轉移戰略重心,將國家的政治中心置前,便於調動各路邊防及城防部隊抵禦外族,但減小了戰略縱深,將北京置於危險地帶。

這就是朱棣超凡的膽識,力排眾議,以不可阻擋的氣勢順利遷都。

1421年,舉朝廷之力遷都北平,完成了歷史上的驚人壯舉,從此讓北平(北京)風光旑麗一一一有了紫禁城,有了午門,有了延禧宮,春天裡百花盛開,香飄四溢,令人心馳神往,成為國人心中的驕傲。

3:朱棣的智慧北伐

有則講老虎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

大抵是說獵人看著關在牢籠的老虎倍感淒涼,於是便放虎歸山,進入叢林後,老虎擴大了領地,並時時滋擾村民,弄得雞犬不寧,沒有人敢向它的領地越雷池半步。

朱棣深諳此道,遷都北平和五次北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被趕去漠北的蒙古瓦刺部賊心不死,實力強勁,依然對中原牽腸掛肚,大有捲土重來之勢(日後土木堡兵敗印證了這一點)。朱棣深知,調整戰略方針,象老虎一樣沒事開闢點領地,去更遠的山上溜達,帶著部隊滿山遍野的找尋並消滅元末殘餘勢力,讓蒙古瓦刺進退兩難:一方面礙於明軍的強大不敢主動出擊,另一方面又飢腸轆轆想食些江南的杏棗,同時又擔心與明軍正面交戰沒有必勝的把握,不如保存點實力,乾脆把帳篷搭建到更遙遠的漠北,喝點奶茶,吃些乾肉算了。後世有人評論,朱棣的北伐勞命傷財,置民生於不顧。其實那是各家之言,我們應遵從。不過個人認為,那是以進為退,高超的戰略智慧,等同處處設防,建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站在制高點主動換得了中原的祥和與寧靜的邊關。

另外,朱棣內心尚武,喜歡揮刀弄劍,聞著血腥入睡,他用刀尖跟進北伐。

4:《永樂大典》的問世

竊以為朱棣只會橫眉冷對,用刀劍和軍事行動說話,原來由他下旨編撰的《永樂大典》流芳百世。就現在還有很多殘存的孤本,不過大多去了海外,也許被收藏家或博物館收藏,望安好!

之所以這樣敘述是因為《永樂大典》的問世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它由解縉,姚廣孝組織編修,歷時四年,朱棣親自寫序,親自命名,集文學,哲學,醫學,天文,地理於一身,為指導當時的農業生產,醫學的發展,文學的方向指了條明路,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全書。

5:永樂大帝

朱棣一一一1360年生,1424年逝,在位22年,享年64歲。

他是一個時代的叛逆者,用自已的戰馬和刀劍改寫了歷史;

他是一個果決的勇士,用文治和武功換來了國家的太平;

他是朱家最大的篡權者,用鐵腕建立了功勳著著的朱棣朝;

他是朱家第三代董事會主席,用殫精竭慮,開創了永樂盛世;

他像一個鐵血柔情的父親,用溫暖擁抱整個國家。

原創:蔡照鋒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