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战“疫”模范|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闻

“光明日报在中央党报中,一直强调报道的思想性。按照报社编委会‘同频共振’‘卡点卡位’‘走心工程’等工作理念和要求,根据疫情的走向和阶段及时调整报道思路,从一开始聚焦疫情防控,到统筹防控与复工复产,再到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每一次报道的重心转移,我们都有代表性的作品。”4月17日,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王建宏表示,做了数月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报道,真切感受到,宁夏虽是一个小省区,但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城市全周期管理等方面,都创造了很多亮点和经验,这些探索是中国抗疫实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身边的战“疫”模范|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闻

3月16日,宁夏战“疫”实现“四个零”目标:确诊病例清零、密切接触者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当天王建宏拍照留念。

速度+深度

疫情发生伊始,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闻令而动、迅速投入战疫报道。

王建宏与同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四个决不”“五个凡是”“三个全面”“四个实行”“十项措施”等要求,结合光明日报社编委会有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做好单位和个人防护的基础上,深入一线挖掘亮点做法。

即时动态做到“快”。疫情暴发之初,公众对信息的知情需求以分秒计算,王建宏带领同事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医疗救治、排查起底、援助湖北等方面的报道,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最复杂的时候,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两微一端推送、刊发即时信息,传递信心,最大限度弥合信息不对称给群众造成的焦虑、恐惧心理。疫情以来,王建宏和同事紧密配合,平均每天采写、编发各类图文稿件5篇以上,编发的《宁夏书记主席暗访新冠肺炎防控》阅读量近500万,百万以上阅读量的稿件有十多篇。

专题报道做到“深”。王建宏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理论性强、注重深度的优势,从机制层面深入分析,采写刊发了整版报道《宁夏:跨越时空开辟抗疫“云战场”》,深度诠释了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在疫情中的“战时”表现,被中央网信办官网作为实践案例转载。在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的报道中,他深入盐池县调研采访,采写了《金融“活水”,打通产业发展经络》,深度解读金融创新的运作机制,并邀请宁夏党校、社科院两位专家撰写文章,在光明日报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栏目中刊发,在被各平台广泛转载的同时,还被国内最大的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作为备考资料。

我身边的战“疫”模范|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闻

王建宏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采访。

温度+锐度

疫情发生以来,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把持续采写优质内容、走心报道作为工作目标,从角度、深度、立意等方面发力,以独特视角观察宁夏,彰显了思想文化大报的风范。

2月中下旬,口罩作为最紧缺的医疗物资被广泛关注。光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一篇王建宏采写的文章《在宁夏,煤是如何变成口罩的》,以理性的思辨、专业的视角、通俗清新的文风,通过煤炭在以往的紧急驰援和这次疫情中加入抗疫大军扮演的不同角色,反映宁夏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在朋友圈迅速刷屏。“煤炭,能变口罩?”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3月中旬,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光明日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刊发《宁夏:“铁杆庄稼”绿了塞上江南》,从深耕细作“自留田”、对外拓展“辟新田”、返乡复耕“撂荒田”三个方面,讲述了宁夏劳务输出这一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疫情中逆势“播种”的特色做法。对此,有读者留言:这是一篇好报道!体现了记者的脑力和笔力。写出了劳务输出作为宁夏脱贫攻坚重要支柱产业的鲜明特点,写出了宁夏山川人勤春来早、致富奔小康的生动景象。固原市委常委、代管宣传工作的政法委书记吴会军表示,光明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的这篇文章,客观反映了固原市上下多措并举组织劳务输出、稳就业促增收有关情况,这是对我们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有序复工复产的充分肯定,极大鼓舞了六盘山特困连片地区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我身边的战“疫”模范|王建宏:用笨功夫,做好新闻

王建宏在青藏高原采访。

此外,光明日报还在综合新闻版头条刊发的《守望生命》一稿,报道了宁夏、江苏、山西三省区零死亡的相关经验;在4版头条刊发的《宁夏精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报道了宁夏在防控救治中实现确诊病例清零、密接者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确诊病例零死亡的做法。

“既要让报道有温度,也要让思想有锐度。”王建宏说,这次疫情中,光明日报的报道,既要讲情怀、讲奉献,更要讲经验、讲门道。比如刊发的宁夏的核心报道,都是宁夏在某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可以作为“标准作业”,其他地方就能“拿来主义”,节省大量重新探索的时间成本,这也是媒体价值的重要体现。

“现在是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众声喧哗中,能否克服浮躁,坚守定力,是对媒体人的最大考验。”王建宏认为,好新闻没有捷径,“结硬寨、打呆仗”,脚踏实地,用笨功夫,恰恰是最好的捷径。(宁夏日报记者高菲/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责编:李方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