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痛風 遠離疼痛|春季預防請收下這三個建議

關注痛風 遠離疼痛|春季預防請收下這三個建議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由食物、飲酒、藥物、高血脂病等引起的一種家族性尿酸代謝失調症。在血流和關節內有過多尿酸和尿酸鹽蓄積。可導致急性關節炎發作,以及皮膚、軟骨內尿酸鹽的沉積。以腳拇指關節炎最為常見,可在午夜因足痛發作而驚醒。

痛風是人類最古老的代謝性疾病之一,早在公元前五世紀醫學文獻中就有關於痛風的記載。其多見於社會上層人士,因此又被稱之為“富貴病”。

痛風的臨床特點

無症狀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癥)。僅有血尿酸持續性或波動性增高,男性和絕經後女性的血尿酸大於420mmol/L(7.0mg/dl),絕經前女性的血尿酸大於350 mmol/L(5.8mg/dl),稱為高尿酸血癥。患者從血尿酸升高至症狀出現的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有些人可能終生不出現症狀。

急性關節炎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常午夜起病,因疼痛而驚醒,突然發作,下肢遠端單一關節出現紅、腫、熱、劇痛和功能障礙,大多24小時內症狀達到高峰。最常見為第一蹠趾關節,其他部位依次為足底>踝>足跟>膝>腕 >指>肘等關節。急性發作誘因:受寒、勞累、飲酒、高蛋白、高嘌呤飲食、穿緊鞋、外傷、手術、感染等。

間歇期。急性期緩解之後,患者全無症狀,稱為間歇期。此期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少數患者以後不再發作,但大多數患者在6個月至2年內常會復發。隨著病情的延長,發作次數頻繁,受累關節增多,疼痛時間延長,緩解速度減慢。

慢性關節炎與腎病變期。慢性關節炎:痛風石在關節內形成,導致關節慢性炎症和骨、軟骨破壞及周圍組織的纖維化和變性,出現慢性痛風關節炎。腎病變(痛風性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尿酸鹽沉積在腎組織內引起慢性進行性間質性腎炎,可導致腎小管萎縮、變性、纖維化及硬化。初期表現為間歇性蛋白尿(小管性蛋白尿)。尿酸性尿路結石:80%以上結石都是尿酸(而非尿酸鈉)結石,其餘是尿酸與草酸鈣混合結石。有40%的痛風患者,尿路結石可出現在關節炎發作之前,在40歲以下的痛風患者中,以尿路結石為首發症狀者可達50%以上。急性腎衰竭:大量尿酸鹽結晶堵塞腎小管、腎盂及輸尿管,引起尿路梗塞,突然出現少尿甚至無尿症狀,如不及時處理可迅速發展為急性腎衰竭。

春季如何預防痛風

建議一:勿慌張,以鎮痛為主,不亂用激素類藥物

激素有鎮痛抗炎的作用,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正確止痛的手段之一。當常規止痛藥物無效時,或不能耐受其他止痛藥,或是嚴重反覆發作的急性痛風,或是晚期、已經出現機體功能損害比如腎功能受損,這類患者可以用激素來止痛。

但激素絕對不可以長期使用。長期依賴激素止痛,會帶來很多副作用,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骨質疏鬆、體毛增多和痛風石增多等。

痛風急性發作時,處理應以鎮痛為主。可以隨身帶一點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就是平常說的止痛藥,如安康信、扶他林、芬必得、樂松、西樂葆等。如果對非甾體類抗炎藥有禁忌,就改用其他鎮痛藥,如秋水仙鹼和糖皮質激素。

建議二:發病部位冷敷,多喝水

在痛風發病過程中,患者可選擇冷敷痛風發病部位。切記發病後,不可用熱敷或用熱水泡腳,溫度上升會使炎症反應、水腫加重,更加疼痛。

其次,發作後一定要大量喝水,多喝水才能產生更多的尿液,繼而通過尿液排出更多的尿酸。建議痛風患者每天保證2升以上的飲水量。低熱量、偏鹼性的飲品是很適合痛風病友的,比如蘇打水。當然,不喜歡蘇打水的朋友也可以選擇白開水、淡茶水。

建議三:正確用藥,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很多痛風患者一直有一個盲區——由於感覺痛風急性發作時的症狀跟局部感染的症狀很像,就誤以為是感染而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也有痛風患者說,服用抗生素類藥物後症狀確實得到減輕。但其實,抗生素壓根就沒有起作用。疼痛之所以減輕了,是你的身體自己好了,或是通過排尿讓尿酸降低了,並不是抗生素類藥物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