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个月,患者却因吃蟹而遗憾离世

“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秋风送爽,河蟹正肥美,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馋得让人直流口水,食指大动。

医生与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个月,患者却因吃蟹而遗憾离世

不过就是这一只小小的螃蟹,让人心生欢喜,也让人几多烦忧。几年前,6只大闸蟹让某影星陷入重度昏迷的新闻仍让笔者记忆犹新。多年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王维的一位病人就曾因吃螃蟹而突然去世。

王维主任接诊到这位胰腺癌晚期患者刘先生时,他才六十多岁,因其癌症转移到了肝脏,其他医院的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个月。对生命抱有一线希望的他来到我院进行中医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第二年,他的身体逐渐好转,体重也增长了十多斤。很可惜的是,就在来我院治疗后的第四年零九个月的时候,他遗憾离世。

那一年的中秋佳节,刘先生和几个老友相聚,相谈盛欢之余,也少不了品尝当季美食——大闸蟹。记不住口的刘先生也因吃了螃蟹,引发消化道出血、疼痛,而离开人世。

人生在世,不少人会想着及时行乐,该吃吃、该喝喝,才不枉来世间走这一招。可在健康面前,笔者认为还是需要计较些。俗话说“病从口入”,了解怎样健康饮食,或许能避免像刘先生一样的悲剧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河蟹相关的小知识,让你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亦可兼顾身体健康。

医生与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个月,患者却因吃蟹而遗憾离世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河蟹性寒、味咸,有小毒。食后入肝、胃经。具有清热散结、通脉滋阴、生精益髓、强壮筋骨等功效。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蟹的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成分。

河蟹并非人人适宜

蟹的营养价值虽然很高,但并非人人适宜。《本草经疏》谓:“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之人,咸不宜服。”那么,哪些人不宜吃蟹呢?

1、对吃蟹有过敏史,或有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的人不宜吃蟹。

2、胆囊炎、胆石症、肝炎、慢性胰腺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更不能以酒伴蟹开环畅饮,以免加重情或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发作。

3、腹泻、胃痛、感冒、发烧或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吃蟹。大闸蟹属寒性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不宜消化吸收,同时会加速脾胃不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4、婴幼儿不宜吃蟹,学龄儿童每次吃蟹,建议半只为宜。

5、肿瘤患者慎食。肿瘤患者身体免疫力较差,特别是放化疗中的患者,身体更加虚弱,大闸蟹又为大寒之物,一般不建议肿瘤患者食用。

医生与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个月,患者却因吃蟹而遗憾离世

健康品蟹 注意这些事项

1、不宜过量。虽然大闸蟹营养丰富,但不宜过量食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黄蟹膏胆固醇含量高,有时一只大闸蟹的胆固醇含量已超出一个人每日的摄入量。因此,建议每次吃大闸蟹不宜超过1只,一周最多吃2~3次。

2、不吃死蟹。河蟹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活螃蟹可以抵抗和抑制这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死后,致病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细菌还产生毒素。人们吃了死蟹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另外,河蟹死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组胺,加热后也很难破坏它,食用后容易引起中毒,还易诱发过敏反应。

3、不吃生蟹、醉蟹。大闸蟹烹煮前,要用刷子及清水洗擦大闸蟹,彻底煮熟后才可进食。因其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尤其是肺吸虫的幼虫卵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杀死,极易诱发肺吸虫等寄生虫疾病。

4、不吃四“部件”。蟹的体表、腮和胃肠道里有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食用前必须除尽蟹腮、蟹肠、蟹心和蟹胃。

5、佐以姜末、醋、紫苏等调味品食用。吃蟹配以这些调味品不但可以增加蟹的鲜美滋味,还可起到杀菌作用。

医生与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个月,患者却因吃蟹而遗憾离世

关于蟹的谣言

1、吃蟹会导致流产?

从中医角度来说,螃蟹是大寒之物,但是否会引起孕妇流产,与其个人体质和食用量有莫大关系。如果孕妇是虚寒体质,或者习惯性流产,那么不仅需要少吃螃蟹,其他寒凉的食物都要少吃。对于体质正常的女性来说,也建议少吃。

2、螃蟹不能与柿子同食?

柿子中含有鞣酸物质,在还未成熟前鞣酸含量较大。一般来说,未成熟的柿子果肉苦涩。鞣酸含量较大的柿子与螃蟹同食,确实容易与螃蟹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凝固成块状物难以消化,从而引起便秘等胃肠不适。

另外,在空腹的情况下,大量进食柿子也极易凝结成块,形成“柿石”,并产生相应症状。

#清风计划# #2019生机大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