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薪5萬,卻把兒子養成了富二代",窮人家的富二代是什麼樣

雖然今年情況特殊,高考被延期一個月,可是對於高考生來說剩下的3個月也猶如打仗一般,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忙碌地為備考做準備。親戚家一個孩子也是今年的高考生,親戚卻抱怨說孩子一點都不著急,每天網課不上、習題不做,打遊戲倒是很積極。孩子如此不上心的樣子,真讓家裡人著急得不行。


  親戚夫妻兩都在一家鋼管廠做工,可是孩子從小被送進當地數一數二的私立小學,一學期學費就是好幾萬。爸爸一年的年薪是5萬,而兒子一學期的學費就要3萬多。讀中學後爸媽努力工作,各種加班掙外快,掙來的錢基本都花在兒子身上了,父母一年到頭捨不得給自己添置一身新衣服,可是兒子身上卻動不動就是什麼限量版。


  親戚這種年薪5萬,卻拼盡全力要把兒子養成富二代的心態,現下卻很常見。


  前不久,有朋友抱怨說本以為"窮人孩子早當家",招來一些家境不好的員工卻高不成低不就,做事情拈輕怕重,責任心幾乎為零,簡直就是窮人家的富二代。


  "富二代"這個詞,給大家的印象好像都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等詞彙沾邊,很多人把"富二代"這個詞看成是貶義詞,就是說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由於被父母過度溺愛,所以染上了一身"少爺"習氣。


  可是,現在大家卻發現,越來越多的窮人家、家境一般的孩子也因為父母秉持"寧肯窮全家,不能窮孩子"的育兒理念而沾染上了那些曾經專屬於"富二代"的毛病。


  前段時間,48歲碩士啃老81歲尿毒症母親的新聞上了熱搜,丁阿婆的兒子同濟大學畢業後留學加拿大,在滑鐵盧大學取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本來帶著一身光環的兒子回來後卻不出去找工作,反而在家打遊戲,"理直氣壯"地當起了啃老族。丁阿婆患上尿毒症後,不僅得不到兒子的關心,反而還要照顧兒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對此,兒子卻說"都怪你!要不是你從小什麼都給我準備好,我會成現在這樣嗎?"


網友說這名海歸的心態就是"既然擅自生了我,就得養我到死為止",養育之恩不再是恩,曾經父母認為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然而到了孩子這裡,卻成了父母對孩子永遠填不滿的虧欠。


日本男子伸一在高考失敗,找工作又碰壁後,選擇蟄居啃老。在父親得癌症,母親患認知障礙期間,伸一仍然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伸一父親在日記中寫道:"現在我還能動,還能出去買東西。要是哪一天我不能動了,這個家會變成什麼樣呢……"父母死後,伸一依靠父母留下來的養老金苟活,直到去年12月,被當地福利工作人員發現他已經餓死在家中。


  有一句老話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父母的補償心理,很多父母因為自家家庭條件一般,感覺虧待了孩子,所以拼盡全力也要在物質條件上滿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這樣花費與收入嚴重不匹配的生活往往讓孩子建立一個錯誤的價值觀,孩子沒有一個正確的財務觀念,父母卻拉高了他的物質需求,本以為孩子窮的是物質,其實真正窮的是認知教育。


  影視明星孫紅雷其實小時候家境很不好,一家好幾口人擠在20平米左右的狹小房子裡,他曾經跟著母親出門撿破爛賣錢,但是媽媽對他的教育卻是"撿垃圾也是靠自己的勞動賺錢,不丟人",而且媽媽要求他生活再艱苦,也要保持善良積極的心態,並且一直盡力支持他的個人愛好。正是母親這樣的認知教育,才造就了孫紅雷現在的成就。


  教育的差異,會讓貧富差異定格,甚至加劇。父母"富養"孩子絕不是指物質條件上的無限滿足,而父母給他們提供的"富養"是指認知教育和精神薰陶,每個孩子都應該看見生活真實的樣子,在真實的生活中體會父母的愛,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