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的傻,我们很需要

阿甘的傻,我们很需要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阿甘有一个大家都不愿意要的身份标签——傻子,也有一个,应该绝大多数人都想要的标签——百万富翁。好吧,就你不想要,就是你,刚才说只想过平常人生活那位,对,就是你。哎?!不好意思,我刚才走神了!刚才我一直在想,大家拼死努力赚钱,都很难挣得的身份,怎么就让一个傻子给弄到了呢。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吗?没有的,很明显可能性低到就是没有。现实中有的情况我见过不少,都不可能是正常智商的人想要的样子。

我家的傻子

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农村,地处广东省沿海。在这个风景不太美也不算差,说不上人杰地灵却也四季如夏的村子里,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一个蝌蚪住进了一个球形小屋,开始吸收天地精华,并在三十年后拥有了一个苹果,写下了这篇文章。我在这不足千人的小村里算是幸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有5个人就不那么幸运,他们都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傻子,有一对还是母子,这个“儿子”还是我小时候几乎形影不离的玩伴。

先说说我的玩伴吧,提起他还有点唏嘘。几年前听说他犯病了,就是类似癫痫那种,后来他爸就不让他出门。我也离开了老家十年,不知他现在是生是死。印象中他应该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就没有再读书了,智力跟不上。但他特别疼爱妈妈和妹妹,家里的三餐都是他准备的,水平就不知道怎样了,没吃过也不敢吃。他从不做家长眼里“不乖”的事,真的很乖。我小时候经常让他免费帮我做无数的家务和农活,最过分的一次,让他舔我的大脚趾(我真是混蛋,我哥也是共犯)。还有一次,我带着他去偷别人的鱼(这次我也是从犯,去之前以为是开放的鱼塘),害他被人一个飞脚踹倒在地,我还清晰记得他当时很委屈的说:“你踢我干嘛!”傻傻的。

我玩伴的名字叫运生(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他妈妈好像是一开始不傻,然后嫁给他爸爸后越来越傻,我觉得是潜伏期吧。开始还是会干农活和家务的,听说经常被家暴,后来就彻底傻了,什么都不会做。她傻的表现特别有意思,做在屋檐下,从早到晚不停地说她知道的人名,还有一些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过的事,打我记事起她就是这个状态。提到她老公时,会骂他人衰,做事不好之类的这些。更有意思(我是不是很没人性)的是,她认识我。每次我经过她面前的时候,她都像被我按了暂停键,看着我傻笑几秒钟后,笑着但有点眼神闪缩地说出我名字。目前没听到她死讯,希望她好好地活着吧!

还有一个算是傻得最彻底的吧,她不会跟人有任何接触和眼神交流,活活就像一个人形动物。动物还会害怕人,我完全感受不到她的生气。她有三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孩子,都很健康,没人知道她是怎么的突然就这样了。她喜欢,或者说就是这么的,到处游荡。不走的时候她会靠着树,我家旁边很高大的榕树,或者就这么趴着。夏天整棵榕树都是毛毛虫,黑身白毛那种,还会吐丝挂在那里。每次上学必须从树底下穿过,总是鸡皮疙瘩一身,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谨慎穿行。更恐怖的是,她靠在树上时,被虫子爬满全身,她却像泡在空气一样,无动于衷,我都要瘫倒在地了。即便这种情况,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施以援手,主动去接触她,包括他老公和孩子。顺便说一下,她老公二婚生了三个比我稍大的孩子。然后也不知道哪一年的哪一天,她突然就像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出现过,也没人说她在哪里死了。现在想来,一个人畜无害的人,她肯定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大自然了吧,她有这样的灵性(毛毛虫可以作证)。

第四个我们叫他傻古,也不知道他是天生就傻的,还是后天才变傻。他也是个话痨,不过不是整天坐着,而是整天都走在路上,边走边说,而且以大声骂人为主。我记得他拿石头扔过我,每次跟他狭路相逢时,我都有点害怕,幸好也就那一次,后面没有再扔我,倒是还有很多人有被扔过一次的经历。除了有攻击本能此之外,他好像也从没干过什么会被社会标注为坏人或不好的事。也不知他现在怎样了!

最后一个,是五个里面最“聪明”的一个,比我玩伴高不少。他知道怎么帮人家干活赚钱,大家,他也会被人唆使干免费的活,发现不对时,会以回家做饭为借口逃开。他也知道人要娶老婆,但他肯定是没娶到的。他很疼他哥哥的两个儿子(比我小一两岁),话里话外都提到他们,想着他们。他给人就是有点傻精的那种感觉,哪里有好事摆宴席,他准能第一时间到那。有些人不介意就会给他弄点吃的,有些人讲究就会叫他走远点。总体来说,他也没干过坏事,算是好人一个吧。他是唯一一个我能确认还活着的,就在不久前的村里青年节聚会,他比我还准时到了,烟酒肉都没少吃,一直做着他的角色。

《阿甘正传》传递什么价值

我身边就只有这样的傻子,不知道谁的身边会有百万富翁是这个级别智商的呢?不太可能吧!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为什么导演还要拍出《阿甘正传》这样的剧情,为了刺激我们吗?我觉得不是的,至少我看到的不是,他是在呼吁我们关注一些重要的事。

很多人说阿甘象征典型美国精神:爱国,爱家,勇敢,有责任心。女主角珍妮则是反叛思潮的代表:漂泊,放任,无拘无束。其中就有著名的音乐人高晓松,他在《晓松奇谈》节目里介绍美国文化就这么介绍过。

我不太认同,我觉得从美国精神的角度欣赏影片,埋没了影片想要或者说是能够传达给我们的更大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全人类该珍视的。这么经典的电影,承载了巨大的社会生命意义,我不能让它沉静在视线和意识盲区。它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穿越到二十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执行一场工程浩大而艰巨的心灵洗礼。

幸福的傻阿甘

阿甘有一个很爱他的妈妈,生长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得益于妈妈的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很积极正面,对他自身来说很好。他总是以“Mom always says”跟人对话,像是在说双方共同的妈妈,听起来就傻傻的。(一般人会说“我妈说”)

阿甘确实被社会评为智力低下,也正因为这个,他对社会不良价值观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不管人的大脑能力是叫思想也好,或叫意识也罢,反正阿甘的大脑是幸免于污染。他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过程依然闪耀着人类原始本能的光辉,没有被社会乌合之众洗劫和压抑。他开发跑动能力,是在害怕情绪下展示的自我保护本能;他爱珍妮,是在柔和情绪下展示的交往本能;他拳打欺负珍妮的男人,是在愤怒情绪下展示的攻击本能。

阿甘的所有行为反应时间都很短,里面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归因总结过程。他想做的事情都只有一层简单直接的逻辑,想到就去做,里面没有一个but。比如,他再次失去珍妮的时候,他突然想跑步,还一跑跑三年,直接跑成了全美网红;然后他又突然停在戈壁滩的公路上,说回家就回家,留下一批盲目追随他的正常人呆眼相望,互问“他不跑了,那我们怎么办”。

逻辑推理是高智商人类的双刃剑,它被用来探索自然时硕果累累,但用在追求幸福时,却是猪队友,甚至是不断挖坑的敌人。这是他们的特权,阿甘原本也有机会具有这个特权。上帝(导演)看不下去了,他想让阿甘替我们扫去人性上的尘埃,他想给自己给社会一个大大的surprise。阿甘出生时基因被上帝重新编程了,降低了智商占比,让自然本能的美好得以绽放。

悲惨的珍妮

阿甘的傻,我们很需要

珍妮则相反,拥有正常的智商,却生长于一个有毒的家庭。她被认为是美国反叛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大家眼中,她好像不是一个个人“她“,而是大家的”她“,这是对电影的亵渎。她是一个被最亲密的人毒害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困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迷失自我。珍妮从小学开始一直奋力逃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成功走出心灵创伤。

导演的心思非常巧妙,用一句话,一双鞋,一个转折穿针引线,描绘了珍妮的一生,深刻地折射出珍妮所受的原生家庭伤害之巨大,揭露了很多家庭的阴暗。

阿甘说:“不知道为什么,她爸爸这么喜欢抚摸和亲吻她们姐妹。“说明珍妮在家遭受了兽性父亲的性侵害。美国有真实案例,女孩从4岁开始,被父亲性侵害达12年之久,分裂出2500种人格来保护自己。有这种经历的小女孩,心灵的创伤可能是永久无法磨灭的。

为了躲避,珍妮经常没有穿鞋,轻手轻脚从家里溜出去,一旦到了外面就想尽量的拖延,很晚都不回家。有一次,她跑出家时刚好遇上了阿甘,他们一起躲到了玉米田了,远处还能听到她父亲在怒吼。珍妮说:“阿甘,pray!”是啊!这么弱小的女孩,除了缩成一团祈祷,还有什么办法安抚自己恐惧的心理啊!真是太可怜了,这一幕实在比她病逝那一刻更让人心酸。她在屋子里经常没有穿鞋,好似童年的事又随时会发生一样,她需要时刻做好逃跑的准备。这也是她结婚那天都没有穿鞋的原因。

珍妮对家庭和亲密关系产生的恐惧,使她无法在一个叫家的屋子待太久,一直过流浪的生活好避开跟家庭有关的事,这也让她无法正面回应阿甘纯粹的爱。当她终于有勇气提着鞋子扔向父亲破旧的房子,跟过去的恐惧感受进行一次正面对峙时,她好像看到了曙光。但这次的勇气得来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经历了长达数年的颠沛糜烂生活,还是在吸毒后差点结束生命的冲动下,从死神那奢求来的力量。即便如此,命运也没让她轻易成功,她的意识和情绪与过去的联结还是没能斩断。她正面回应了阿甘的爱(身体结合)后还是逃开了,也是这次离开让阿甘一跑而红。

最终还是在爱神和死神的合力之下,才帮助珍妮走出了几十年的创伤,过上了短暂而稳定的家庭生活。珍妮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写信让阿甘来找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阿甘知道孩子是自己的时候,吓得像犯错的孩子一样,傻得可爱。随后,本能的父爱迸发而出,他看着孩子的眼神简直把人暖化了。阿甘的逻辑是一如既往的简单直接啊!

如果不是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如果不是死亡逼近,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口可能永远都无法复原。阿甘的能量感染了中尉,使他积极面对生活。他的爱却无法拯救深爱的女人,爱在不幸的童年阴影里显得弱小无比。

阿甘的傻,我们很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傻点

电影采用各种因素的鲜明对比,刻画了一个在温暖家庭里慈爱妈妈陪伴下长大的低智商男孩子,一个在冰冷家庭里兽性爸爸阴影下长大的高智商女孩子,分别走上了两条形成强烈反差的人生道路。几次交错,最后又因为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相遇,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

剧情在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烘托下展开,沉痛地刺激着观众,用接近黑色幽默的手法向我们号召:孩子需要温暖的家,需要有爱的父母,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回归本能之美。

不然,自然剥夺一个人的智商时,为何独留下本能之美,而夺去其副作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