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你的嚇唬,正在毀了孩子

疫情期間,很多父母表示已經被網課折磨的“精神崩潰”,孩子學習,家長需要監督,甚至一起學習,有些父母為了能夠讓孩子老老實實上網課,甚至想出不少奇葩甚至是讓人好笑又好氣的辦法。

前幾天,有網友拍下了這樣的視頻。因為孩子在家上網課總是不認真,甚至因為不願意上課和媽媽大吵大鬧。

這一次,憤怒的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把孩子帶去海邊,並將她抱到海里告訴她:“如果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

有網友附和,認為這是媽媽的無奈之舉,卻也是為了應對自己熊孩子的辦法。但也有網友認為寶媽的舉動實在是過了,因為用‘嚇唬’孩子的方法,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

“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你的嚇唬,正在毀了孩子

01.“嚇唬”不是教育,只會毀了孩子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對於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棍棒教育’,‘虎父之下無犬子’。因此,在以前,我們常常聽見‘虎爸’、‘虎媽’這樣的名詞。孩子稍稍有不對的地方,不是講道理,也不是教育,而是邊打邊威脅。最後,短時間裡,孩子老實了,卻因為內心的恐懼積壓久了,在未來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者在監獄採訪犯罪嫌疑人的時候,驚訝這個罪犯才20歲出頭。他長得很斯文,甚至學歷很高,家境很好,但他卻做了一件讓所有人都不能相信的事,他在開車撞倒人後,沒有選擇報警,也沒有逃逸,而是將車倒回,活活將受害者碾死。當記者問他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比起坐牢,甚至是處以死刑,我更害怕我的父親將我關進小黑屋。”
大家都對他的回答感到驚訝,後來才瞭解到,原來男孩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在他還小的時候,但凡他犯了錯,他的父親不論原因,先是將他關進小黑屋,讓他反省、認錯。他從小就是在父親的威脅和嚴格的教育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甚至還說過:“如果你做了錯事,我絕對不會救你。”於是,在這樣極度扭曲的成長環境下,男孩表示,比起死刑,爸爸的小黑屋才是他的噩夢。

我們常常以為嚇唬孩子是在教育他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建設,最後孩子在恐懼中長大,非但沒有改正,甚至是毀了他們的一生。

“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你的嚇唬,正在毀了孩子

02.‘嚇唬’並不是教育的方法,幼兒心理學這樣說

在幼兒心理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長對兒童的控制,會造成不可避免的後果,來源於我們對於自己權力的使用,卻不知道如何影響他們。”
很多家長認為嚇唬孩子並不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們常聽的一些話語:“你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你在這樣做,我就把你丟到大街上不要你了”。這些話看似不經意,卻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陰影,使得他們膽小,甚至懦弱。

‘嚇唬’一詞,本身就有威脅、恐嚇、控制、心理打壓等含義。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對於一些事物都格外敏感的年紀,我們用嚇唬的方式來糾正或是改變他們的習慣,並不會起到好的效果,甚至會將嚇唬本身的負面影響全部激發出來,讓孩子變得膽怯、害怕獨處、甚至是內心脆弱。

教育本來就不提倡含有暴力的方式,嚇唬的暴力因素是可見的,直擊孩子內心的,我們並不提倡這種教育方式,因為它往往會害了我們的孩子。

“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你的嚇唬,正在毀了孩子

03.正面教育,我們該怎麼做

1.鼓勵式教育

在家庭教育的調查顯示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自信、有主見、開朗的孩子,父母都格外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很少批評或是威脅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對子女的鼓勵和支持。他們提倡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自己判斷或是認知對錯,很少會用語言去攻擊孩子。而這類孩子則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內心強大又獨立。

鼓勵式的教育,是我們現在家庭教育裡比較缺失的環節,一個孩子受到的表揚會使他們變得樂觀、內心堅定。而在威脅之下長大的孩子,則會自卑、膽怯或是懦弱。

2.反省式教育

所謂反省式教育,就是讓孩子自己反思自己是對或是錯,而非讓家長對事情下定義,讓孩子接受。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並沒有是非觀的評判能力。誠然,孩子的三觀尚在建立之中,很多原則上的事情,他們並不能認知齊全。

但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是遠遠超過同齡的我們,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卻不能指使孩子。反省式的教育,是要孩子自己學會反思與承擔,也是自我樹立意識的關鍵,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比我們教給他們,要實際與有用的多。

“不認真上網課,我就把你丟進海里”你的嚇唬,正在毀了孩子

04.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1.多建議,少意見

在孩子學習或是生活中,我們在教導孩子時,應該多提建議,少提意見。意見往往有可能變成偏見,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建議來源於我們對他們的提議,由孩子自己判定,也由他們自己決定。這樣既減少了孩子對父母天生的叛逆心理,也能讓家長與孩子和平的討論,以及解決事情。

2.言語之上的注意

我們常常在教育中會犯下一個錯,那就是下命令,告訴我們的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最後使得孩子不願意聽我們的話。

語言是一門藝術,在與陌生人交流中如此,與孩子交流更是如此。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做一些事情,但語言並不一定要強硬,委婉的表達,或是讓他們自己嘗試一次,在知道這樣做之後是會有危險的情況下告訴他們,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少偏見,多看見

很多家長的偏見來源於我們的傳統觀念,比如孩子不打就不會聽話,他們不敢與父母交流,就是因為犯了錯。其實,這屬於教育觀念的偏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孩子的一舉一動,不是來源於別人口裡的,而是我們看見,我們才能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與他們和諧共處。

孩子的成長中,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是他們心裡的避風港。不要因為我們的語言和言行毀掉我們的孩子,愛護他們,為他們遮風擋雨,雨後,才能看見更美的花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